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3 马说》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docx

    • 资源ID:15257668       资源大小:309.3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3 马说》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docx

    1、23 马说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23. 马说教学设计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

    2、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

    3、,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读准字音祇(zh) 骈(pin) 槽枥(co l)粟(s) 奴隶(l) 食马者(s)外见(xin) 无马邪(y)重点实词祇:只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执策而临之: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古今异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

    4、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文言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5、”)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参考译文: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3.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称。4.难道真的没有

    6、(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5.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2.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

    7、,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

    8、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默读课文,探究主题】 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2.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

    9、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诵读课文,品析语言】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

    10、”,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会,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

    11、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以勤能补拙为题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完成一个片段练习,内容不限,注意内容合理。张溥小时候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思才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

    12、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长大以后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教学板书【教学反思】这一课,我觉得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感觉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拓展延伸一块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今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凸显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方法指导:怎样翻译文言语句解题技法 翻译文言语句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13、、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末助词,可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变”,就是

    14、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素材积累:古人怀才不遇时的心态和作为1.毛遂自荐:锥处囊中,脱颖而出。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23 马 说教学设计激趣导入播放伯乐相马短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重点)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难点)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重点)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15、,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整体感

    16、知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生难字祇( ) 骈( ) 槽枥( ) 粟( )奴隶( ) 食马者( ) 外见( ) 无马邪( )zh pin co l s l s xin y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同“饲”,喂同“现”,表现同“才”,才能,才干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字词释义 古今异义古义: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或许古义:这样 例句:是马也今义:判断动词古义: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平安古义:这样之后 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

    17、另一件事情一词多义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动词,吃动词,通“饲”,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动词,能够名词,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它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大概,表推测语气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形容词做动词,吃尽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文言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

    18、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课文精讲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

    19、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

    20、“食马者”的浅薄愚妄。6.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7.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

    21、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分析文章写作特点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

    22、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深入探究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独特见解?2.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

    23、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归纳中心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

    24、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

    25、,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3、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祇()骈()槽枥()食马()粟() 邪()奴隶() 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骈死于槽枥之间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3)执策而临之_(4)食之不能尽其材_(5)策之不以其道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食马者 _通_,_(

    26、2)才美不外见 _通_,_(3)不能尽其材 _通_,_(4)其真无马邪 _通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2)策:执策而临之_策之不以其道_(3)其:其真无马邪_其真不知马也_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一食或尽粟一石_(2)策之不以其道_(3)食之不能尽其材_【整体感知】(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 喻 _食马者 喻 _伯 乐 喻 _(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合作探究】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7、(2分)_【拓展延伸】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拓展检测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祗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_(2)策之不以其道_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分)_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蝂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

    28、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注:卬n:高举着头。踬zh仆:跌倒。病:疲惫。艾y:停止,悔改。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辄持取( )人或怜之(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拓展检测案答案】1、zh pin co l sh s dn s s2、(1)吃一顿 (2)正确的方法3、C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可)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注意事项

    本文(《23 马说》教学设计两套附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