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

    • 资源ID:15251115       资源大小:104.81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

    1、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

    2、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

    3、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

    4、儿。(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D.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

    5、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答案】 (1)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2)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3)C(4)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

    6、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议论文中的第一段的作用:引出的论点或论题;作为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文第一段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经典“对青年的成长重要性的论述。(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第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第段“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第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C项“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错误,说法

    7、太绝对,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4)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分析论据的内容,结合文内容来确定。材料写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取得成功的。与第段“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相一致,故放在第段合适。故答案为: 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C; 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

    8、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点评】考生在平时议论文学习时要掌握第一段的作用,根据具体的表述来进行判断。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抓关键句,注意文段首句或者是文段末句的认识。考生要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要注意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考生要仔细理解论据和文本的内容,找准其相关点。2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差一分钱 父亲一定有心事。 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父亲

    9、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 , 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

    10、,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

    11、,说,少一分钱。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

    12、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

    13、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为了解

    14、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答案】(1)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插叙。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3)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4)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5)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6)父亲

    15、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插叙。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3)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考查这一情节的含义。要根据上

    16、下文去寻找答案并加以概括。答案: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父亲讲的故事来概括父亲的心结即可。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具体描写和情

    17、节来分析即可。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1

    18、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种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

    19、否关乎成败。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园首顆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

    20、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

    21、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感。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

    22、这是警世教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2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所讲的认真之“道”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_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_(4)“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2)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对成功的默默

    23、守望。(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4)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题目“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即是论点。(2)结合第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第段“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第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概括即可。(3)结合“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出自曾国藩家书,这是引用论证。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这是举例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的道理。(4)结合“认真之道,在于对成

    24、功的默默守望。”分析得出,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故答案为: 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概括和提取的能力。考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归纳方法技巧有位置法、表述法、摘录法,要注意论点要能统帅全文,注意文章带有总结性的语言。本题考查考生对

    25、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联系问题,落实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在概括时要尽量用文本中的语言来回答。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考生要积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在文章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语句进行判断。 对文本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考生要联系文本的内容以及文本表达的观点来阐述,既要联系文本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综合性第进行分析表达。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

    26、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

    27、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28、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答案】 (1)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2)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读

    29、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4)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解析】【分析】(1)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2)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

    30、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3)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此观点根据语段的第一句即可知道。(4)这是开放性题目,赞成或不赞成取决于对词语的理解角度。因此,要大胆拟答,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如赞同,可从读书应该前后贯通的角度回答。如不赞同,可从不深入理解,便不能读懂读透的角度写理由。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


    注意事项

    本文(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