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 资源ID:15251109       资源大小:139.81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1、最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作用详见五八】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

    2、话,交流情感。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

    3、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四、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五、记叙及作用:(1) 顺叙作用: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使中心

    4、更突出。(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描写: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4、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

    5、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4.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

    6、、事物。 6.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7.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七、议论、抒情: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7、.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八、说明:(以说明文为主)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列数字

    8、: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常用的人称第一人称(我):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我们):1.说理性有号召力2.抒情性有感染第二人称(你,你们):1.赞美性质:亲切感2.批评性质:(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 (2)非人:拟人化同上第三人称(他,他们): 客观真实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

    9、围。.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照应上文、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中心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句: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为下文作辅垫。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其它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

    10、(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动词的作用:可以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形容词的作用:可以生动形象地描写某物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的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矛盾句的作用: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不同文体中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关联词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

    11、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指代词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知识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在高中知识点中地位较为重要,应予以准确把握。1.分类:消息(以叙述为主;简短精炼) 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详细生动,完整叙述新闻全过程)2.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新闻四原则: 报道及时;完全真实;内容新鲜;篇幅短小4.新闻的写作模式: 标题(内容精髓所在)

    12、 导语(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揭示消息核心或吸引读者) 主体(承接导语,详细叙述事实) 结尾(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用:收束全文;呼应导语;升华主题)科技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双层含义1、浅层和深层 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 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2、虚写与实写 梦;现实 / 幻想;现实 / 想象;眼前 3、角

    13、色主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逐层深入的集中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3、从感性到理性具体题型及其答题方法题型一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解答步骤:写出表面意思;写出深层意思。写出内涵意义的升华(结合文章主旨)(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例题: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

    14、涵意义)(2)对句子的理解例题: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字面意思);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内涵意义)。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内涵意义升华)。(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例题: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答:“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

    15、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内涵意义);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内涵意义升华)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答:从结构和内容入手;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例题: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

    16、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提问方式: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某段的段意

    17、不同文体的概括方式不同(详见不同文体之间的答题差别六概括段意)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文首、文中、文末)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例题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例题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

    18、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答: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例题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注:分析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与分析文章段落语句的作用的步骤很像,但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只须结合内容和结构答题,后者还须考虑写作手法。答题时要看清问题究竟

    19、问的是什么。提问方式:这篇文章的行文主旨是什么?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中心思想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20、)题型三:分析作用文章段落语句的作用 (必须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做答)答题模式: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2、内容上1).设置悬念,开篇点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照应前文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5).抒发情感,刻画人物性格6).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画龙点睛3、写法上(从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并分析其作用)题型四: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例题:女主人很快发

    21、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

    22、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分析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题型五: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

    23、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例题: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

    24、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例题: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25、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答:(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例题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

    26、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例题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题型六: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27、)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例题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

    28、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例题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答:(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

    29、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例题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点出人称人称作用例题: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

    30、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题型七:有关表达方式的题型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描写方式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细描、写景技巧)抒情、议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叙后议论)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例题:(20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