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方新课堂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 资源ID:15219089       资源大小:221.1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方新课堂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1、南方新课堂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B/C/ D/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相与枕藉乎舟中曰:壮士,能复饮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3、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4)臣乃敢上璧_(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五、其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与 “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秦王恐其破璧 D国无主,其能久

    4、乎六、且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且”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B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C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七、若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若”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视之,形若土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天若有情天亦老若属皆且为所虏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卿言多务,孰若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 B/C/ D/八、所1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5、的一项是()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九、为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夫子何命焉为D子墨子解带为城E必为有窃疾矣十、焉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焉”

    6、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E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十一、也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也”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谁得而族灭也十二、以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娘以指叩门扉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十三、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善遇之C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E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相如因持璧却立_(2)因击沛公于坐_(3)蒙故业,因遗策_(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5)因拔刀斫前奏案_(6)变法者因时而化_(7)于今无会因_十四、于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

    8、姬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幸于赵王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十五、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蜩与学鸠笑之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E微斯人,吾谁与归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竖子不足与谋”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蹇叔之子与师 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六、则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B此则岳

    9、阳楼之大观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学而不思则罔”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寡人之罪也 C坤作地势,高下九则D并力西向,则吾恐奉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十七、者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而记游者甚众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言之,貌若甚戚者2解释“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然虽仕

    10、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_。_。_。_。_。十八、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佯狂不知所之者D余之力尚足以入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11、)A. B. C. 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社稷之臣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与不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相同 D与相同,与不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8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

    12、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公子安之以告姜氏醒,以戈逐子犯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B吾其奔也

    13、C.蚕妾在其上 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题型对练】一、1.C解析:是转折连词,“但是,却”;是修饰连词,可不译;是顺承连词,“然后,接着,就”,或不译;是递进连词,“并且,且”。2B解析:例句与B项中“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项“而”是连词,表承接,“接着、然后、就”,或不译;C项“而”是连词,表转折,“但是、却”;D项“而”是连词,表因果,“因而”。二、1.D解析:例句与D项中“何”都是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A项“何”是疑问代词,“怎么”;B、C项“何”

    14、都是疑问代词,“什么”。2C解析:A项第一个“何”是代词,“哪里”;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原因)”。B项第一个“何”与“奈”组成固定短语,“怎么办”;第二个“何”与“如”合用表示疑问,“怎么样”。C项两个“何”均是副词,“多么”。D项第一个“何”是副词,“怎么”;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三、1.C解析:A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B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乎”用在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在”。D项两个“乎”都是助词,表疑问语气。2D解析:中“乎”是介词,“在”;中“乎”是助词,表疑问语气;中“乎”是助词,表揣测语气;中“乎”

    15、是助词,表反问语气。四、1. ADG解析:A、D、G项“乃”是副词,“才”;B项“乃”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C项“乃”是副词,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E项“乃”是副词,“就”;F项“乃”是代词,“这样”;H项“乃”是代词,“你的”。2(1)副词,“才”。(2) 副词,“竟然”。(3)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顺承,“就”;第二个“乃”是副词,“才”。(4)副词,表示限制或条件,“才”。(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五、1.C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其中的”;第二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16、第二个“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C项两个“其”均为副词,表祈使语气。D项第一个“其”是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是音节助词,不译。2A解析:例句与A项“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也许、大概”;B项“其”是代词,“他,他们”;C项“其”是代词,“他”;D项“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六、1.A解析:A项两个“且”均为连词,表并列,“又”。B项第一个“且”是副词,“暂且,姑且”;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况且”。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让步,“尚且”;第二个“且”是副词,“将”。D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并列,“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2C解析:A、B、D三项中“且

    17、”均为副词,“暂且”。C项中“且”为连词,表让步,“尚且”。七、1.D解析:A项两个“若”均为代词,“你,你们”。B项两个“若”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C项两个“若”均为动词,“及,比得上”。D项第一个“若”为代词,“你”;第二个“若”为连词,表假设,“如果”。2C解析:中“若”是动词,“像”;中“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中“若”是代词,“你”;中“若”是动词,“比得上”。八、1.B解析:A、C、D项“所”是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合,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B项“所”是助词,与“为”组合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2C解析:例句与C项“所”都是名词,“处所,地

    18、方”; A项“所”是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B项“所”是与“以”组合,表示手段或凭借;D项“所”是量词,“座、处”。九、1.D解析:A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是介词,“为了”。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变成”;第二个“为”是介词,“向”。C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D项两个“为”均为助词,表诘问。2BE解析:A项中“为”是介词,“替”;B、E项中“为”是判断词,“是”;C项中“为”是助词,表疑问语气;D项中“为”是动词,“作为”。十、1.A解析:A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项第一个“焉”是代词,“哪里”;第二个“

    19、焉”是句末语气词,表反诘语气,“呢”。C项第一个“焉”是代词,相当于“之”;第二个“焉”是兼词,“在其中”。D项第一个“焉”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第二个“焉”是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DE解析:D、E项中的“焉”均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中“焉”为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中“焉”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C项中“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十一、1.D解析:A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B项两个“也”都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C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感叹。D项第一个“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个“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D解析:A、B、C三项中“

    20、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D项中“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十二、1.B解析: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因”。B项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可译为“而”。D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在”。2C解析:A项“以”是连词,表并列;B项“以”是介词,“因为”;C项与例句“以”均是动词,“用”;D项“以”是动词,“认为”。十三、1.AC解析:A、C项中“因”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B项中“因”是介词,“趁机”;D项中“因”是介词,“凭借”;E项中“因”是介词,“通过,经由”。2(1)副词,“于是,就”。(2)介词,“趁着”。(3)动词,“沿

    21、袭”。(4)介词,“因为”。(5)副词,“于是、就”。(6)介词,“根据”。(7)名词,“机会”。十四、1.D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进对象;A、B、C项“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进施动者。2B解析:A项“于”是介词,表被动,“被”;例句和B项“于”都是介词,“比”;C项“于”是介词,“从、自”;D项“于”是介词,“在方面”。十五、1.AB解析:A、B项中“与”都是连词,“和”;C项中“与”是动词,“结交,亲附”;D项中“与”是动词,“给”;E项中“与”是介词,“和,同”。2B解析:A项“与”是动词,“参与、参加”;B项与例句“与”都是介词,“跟、同”;C项“与”是介词,“给,替”;D项“与

    22、”是动词,“给”。十六、1.AE解析:A、E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B项“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C项“则”连词,表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D项“则”是连词,表转折,“却”。2A解析:A项与例句“则”均是连词,表承接,“就”;B项“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C项“则”是名词,“等级”;D项“则”是连词,表假设。十七、1.D解析:A项“者”是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B项和例句“者”都是代词,“的人”;C项“者”是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译;D项“者”是助词,“的样子”。2助词,表判断语气。代词,“的人”。代词,

    23、放在时间词之后,不译。代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方面”。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十八、1. BF解析:A项“之”是代词,“这”;B、F项“之”均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之”是动词,“往、到去”;D项“之”是助词,“的”;E项“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A解析:A项和例句“之”均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之”是结构助词,“的”;C项“之”是音节助词,不译;D项“之”是代词,“他”。【一线原创】1D解析:A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根据、依据”。B项第一个“者”是助词,表判断语气;第二个“者”是代词,用在“今”“昔”

    24、等时间词后面,不译。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去”。D项两个“与”都是连词,“和、跟”。2B解析:A项第一个“焉”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焉”是兼词,“于此”。B项两个“其”均是代词,“那些”。C项第一个“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第二个“若”是动词,“像”。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顺接,“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竟然、却”。3D解析:和均表判断语气,表转折,表承接。4C解析:A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并列,“并且、又”;第二个“且”是连词,“况且”。B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予”;第二个“与”是语气助词,通“欤”。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

    25、,“比”。D项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5A解析: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不译。C项两个“为”均是介词,“替、给”。D项两个“所以”都是表原因,“的原因”。6D解析: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代词,“这”;介词,“把”;介词,“用”。7B解析:A项“其”是代词,“他”。B项与例句“其”均是语气副词(注意题目要求,用法相同即可),例句“其”表期望,“一定”;B项“其”表祈使,“还是”。C项“其”是代词,此处指“树”。D项“其”是代词,“那”。8D解

    26、析:A项第一个“焉”是兼词,“于此”;第二个“焉”是代词,“他”。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在”。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重耳;第二个“之”是代词,代蚕妾。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进兵到蒲城(去攻打他),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老父的恩赐才享有养生的俸禄,才得到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君父,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才离开。路过卫国,卫文公不礼遇他。走到五鹿,向乡下人乞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于是接受后


    注意事项

    本文(南方新课堂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