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docx

    • 资源ID:15214585       资源大小:173.9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docx

    1、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律诗的格律(一)诗体古代诗体的分类,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今按一般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初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代开始出现“近(今)体诗”,但不是说唐代以后的诗都叫“近(今)体诗”,诗人摹仿古体诗所写的作品也是“古体诗”。划分“古体”还是“近体(今体)”,不是以时间为界线的,而是根据诗体。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近体诗是初唐才定型的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相对于古已有之的诗体,唐代人把新近定型的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有了“近体诗”这个名称,原来的那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就被称为“古体诗”了。所以

    2、,虽然先有古体诗,但是“古体”这个名称却出现在“近体”这一名称之后。而且,近体诗成熟以后,还有人仍在创作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从诗的句数上看,古体诗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可以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律诗一般是八句,少于八句的只能是四句,那叫“绝句”,又叫“律绝”;多于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从理论上说可以无限长,但无论多长,都必须是偶数句。第二,从每句诗的字数上看,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但也有一、二、三、四、六、八、九、十一等字数的情况;句与句之间的字数更没有规定。律诗一般只有五言或七言,而且同一首诗

    3、每句的字数必须相等。第三,从诗的押韵情况看,虽然都是要押韵的,但是,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可以隔一句,也可以隔几句;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整首诗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且,古体诗所押的韵是依口语实际的语音。也正因为这样,古体诗在音韵研究上具有较高价值。律诗押韵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韵脚一般在偶数句末尾,首句可入韵,也可“迭韵”是指用自己前面一首诗的原韵再作诗,即自己和自己的诗。(三)平仄规律1同一句中平仄要间隔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五言又是在四言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我们先来说说四言的平仄情况如

    4、何。汉语中一般两个汉字构成一个音步,同一音步的两个汉字的平仄一般是一样的,而音步与音步之间平仄要变化。就四言来讲,如果前一个音步是“平平”,则后一个音步当作“仄仄”,这样平仄间隔开,就会抑扬顿挫。一个音步的两个音节中,第二个音节是重心,第一个音节可以不讲究。就四言来讲,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重心,这两个字的平仄必须不同。四言的通常的平仄格式是:平仄或仄平,加圈号的表示可平可仄。五言就是在四言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步(这个音步只有一个音节,或说只有一个字),加的原则是:“平”起加“平”,“仄”起加“仄”。加的位置,可以是在四言的两个音步之后,如: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也可以加在四言的两个音步之间,如:

    5、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情况也就是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规律。七言是在五言的开头再加上与五言第一个音步平仄相反的音步(两个音节构成),即平起加仄,仄起加平,如: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情况也就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2对和粘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首律诗四联,自上往下依次是首联(又叫起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对”,指律诗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相对(即相反)。如: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出句是仄收的,与对句可以形成完全的“对”;出句是平收

    6、的,对句与它就不能形成完全的“对”,因为律诗要求押平声韵,也就是说,偶数句(即对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平声。如: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七言仄收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平收的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粘”,指为了使每联不是简单重复,律诗要求联与联之间要相粘,即上一联的对句(即二、四、六三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即三、五、七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要相同(五言),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七言)。如:1.仄起仄收的 2.平起仄收的 3.平起平收的 4.仄起平收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7、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如: 1.平起仄收的: 2.仄起仄收的: 3.仄起平收的: 4.平起平收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

    8、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分析两首律诗的平仄: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 平平平仄仄杳杳一川平。 仄仄仄平平野水无人渡, 仄仄平平仄孤舟尽日横。 平平仄仄平荒村生断霭, 平平平仄仄古寺语流莺。 仄仄仄平平旧业遥清渭, 仄仄平平仄沉思忽自惊。 平平仄仄平温庭筠题李处士幽居水玉簪头白角巾, 仄仄平平仄仄平瑶琴寂

    9、历拂轻尘。 平平仄仄仄平平浓阴似帐红薇晚, 平平仄仄平平仄细雨如烟碧草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隔竹见笼疑有鹤, 仄仄平平平仄仄卷帘看画静无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南窗自有忘机友, 平平仄仄平平仄谷口徒称郑子真。 仄仄平平仄仄平“忘”字在中古有平、去二音,此处读平声。“失对”,即不合乎“对”的规律;“失粘”,即不合乎“粘”的规律。古人的格律诗中,真正“失对”的少见,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阙题)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落潮洗鱼浦,倾荷枕驿楼。(储光羲京口送别汪四谊)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忆弟)七言失对的例子非常难找,杜甫的卜居有人以为是“失对”,其实应该看成古体

    10、诗:杜甫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 仄平平仄仄平平,主人为卜林塘幽。 仄平仄仄平平平。已知出郭少尘事, 仄平仄仄仄平仄,更有澄江销客愁。 仄仄平平平仄平。无数蜻蜓齐上下, 平仄平平平仄仄,一双鸂鶒对沈浮。 仄平平平仄平平。东行万里堪乗兴, 平平仄仄平平仄,须向山阴入小舟。 平仄平平仄仄平。头两句有人说是失对,其实这是一首古体诗,三平调是其特征。古人“失粘”的情况,初唐、盛唐是有一些的,如: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催融等从梁王东征金天方肃杀, 平平平仄仄,白露始专征。 仄仄仄平平。 王师非乐战, 平平平仄仄,(失粘)之子慎佳兵。 仄仄仄平平。海气侵南郡, 仄仄平平仄,边风扫北平。 平平仄仄平。 莫卖卢龙塞,

    11、仄仄平平仄,(失粘)归邀麟阁名。 平平仄仄平。杜甫咏怀古迹之二揺落深知宋玉悲, 仄仄平平仄仄平,风流儒雅亦吾师。 平平仄仄仄平平 怅望千秋一洒泪, 仄仄平平仄仄仄,(失粘)萧条异代不同时。 平平仄仄仄平平。江山故宅空文藻, 平平仄仄平平仄,云雨荒台岂梦思。 仄仄平平仄仄平。最是楚宫俱泯灭, 仄仄平平仄平仄,舟人指点到今疑。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唐以后,失粘的现象渐少,乃至于没有了。3拗救凡不合乎平仄规律的字都叫“拗”,就是说,在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字,或者是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是“拗”。所谓“救”,是说某一句有个字“拗”了,诗人会在本句别的地方或对句相应的地方再“拗”一次来救前面的“

    12、拗”。具体地说,就是前面一个字该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那么在后面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者是在前面该用仄声的而用了平声,那么在后面该用平声的地方改用仄声,也可以看作是“负负得正”吧。可是事实上,前人并不是对每一个字的平仄同样看重的。对于“拗”了的字,有的字诗人并不去救它,而有的字却必须要救。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拗救”。 本句自救本句自救就是同一句中拗两次。a.“孤平”拗救每个音步的第一个音节不是重心,所以它的平仄一般是不太重要的,拗了诗人一般可以不救。但如果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拗了,变成“仄平仄仄平”,古人称之为“犯孤平”,意思是说,除了韵脚平声,句中就只剩一个平声字。“犯孤平”是律诗

    13、的大忌,所以,在这种句式里,如果第一字不得已用了仄声,拗了,诗人就一定要去救。救的办法是把第二个音步的第一个字(不是音步的重心),也就是全句的第三个字由仄声改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这样一来,除了韵脚字,还有两个平声,就避免了“犯孤平”。“孤平”的拗救是在同一句中进行的,所以就叫“本句自救”。如:刘禹锡诗: 三秀悲中散, 仄仄平平仄 二毛伤虎贲。 平平仄仄平“三”字虽然拗了,可以不救。“二”字拗了,就必须救;本来“伤”这个位置因为不在重心,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二”这个拗,它就只能是平声了。再如: 刘禹锡诗: 沈约台榭故, 仄仄平平仄李衡墟落存。 平平仄仄平“榭”字是音步重心,拗了,必

    14、须救,详下文。“李”字拗了,如果不救,就“犯孤平”了,“墟”字也拗了,就是为了救“李”字。就七言诗来讲,如果“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拗了,变成“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犯了“孤平”,诗人会把第五个字改成平声来救“孤平”,变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苏东坡诗: 野桃含笑竹篱短, 平平仄仄平平仄 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仄平平仄仄平“野”、“含”、“竹”三个字都不在音步的重心,拗了可以不管。“溪”字的平仄也是不管的;“自”拗了,如果不救,就是犯孤平,所以必须要救;本来“沙”这个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自”,那就只能用平声了。再如:陆游诗: 一身报国有万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

    15、仄平平仄仄平“一”和“有”不是重心,可平可仄;“万”这个位置是重心,本该是平声,作者不得已用了个仄声字,拗了,这是必须救的,留待下面再讲。“双”是可以不管的。“向”字拗了,如果不救,就犯了“孤平”,所以必须救;“无”这个位置本来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向”,就只能是平声了。(“无”还有个作用就是又救了出句的“有万”两个字,尤其是“万”字。)b.特拗五言“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是音步重心,如果拗了,作“平平仄仄仄”,诗人都会去救的,办法是将下一音步的非重心的音节再拗一次,作“平平仄平仄”。如:杜甫诗: 何时倚虚幌, 平平平仄仄 双照泪痕干。 仄仄仄平平“倚”的位置是音步重心,该作平声,现在拗了,

    16、必须救,把下一音步的非重心的音节再拗一次。欧阳修诗: 依依半荒苑, 平平平仄仄 行处独闻蝉。 仄仄仄平平“半”的位置是音步重心,该作平声,现在拗了,必须救;“荒”的位置本可平克仄,为救“半”字就只能用平声了。七言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拗了,作“仄仄平平仄仄仄”,诗人会将第六字再拗一次,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如:陆游诗: 已把痴顽敌忧患,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劳团扇念寒灰。 平平仄仄仄平平“敌”的位置本该平,现在拗了,必须救;“忧”的位置本可平可仄,现在为救“敌”救只能做平声了。徐铉诗: 若许他时作闲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殷勤为买钓鱼船。 平平仄仄仄平平“作”的位置该是平声,现在拗了,必须

    17、救;“闲”的位置本可平可仄,现在为了救“作”,就只能用平声了。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如果拗了,作“仄仄平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拗了,作“平平仄仄平平平”,结尾连续三个“平”,就成了所谓“三平调”,这在律诗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也见到有拗救的情况。如: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仄仄仄平平涵虚混太清。 平平仄仄平。只是结尾“平仄平”一般是古体诗才有,所以律诗尽量避免。 对句救“对句救”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出句的不是音步重心的某个字拗了,在对句的同样的位置(即非重心音节)再拗一次以补救。在唐代,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第三个字如果拗了,诗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本句的后两个字都是不能改的

    18、,办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也拗了,作“平平仄仄平”。如:王维诗: 落日鸟边下, 仄仄平平仄 秋原人外间。 平平仄仄平“鸟”字拗了,“人”字救。就七言诗来讲,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拗了,诗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办法是将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个字也拗了,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李嘉佑诗: 谁言宰邑化黎庶? 平平仄仄平平仄 欲别云山如弟兄。 仄仄平平仄仄平“化”字拗,“如”字救。“对句救”的第二种情况是指出句音步重心的字拗了,那是必须要救的;救的时候不能将对句音步重心的字也拗了,而只能是将对句相同一个音步上非重心的那个字也拗了。或者出句某一音步的两个字都拗了,当然是要救的

    19、;救的时候也只是将对句同一音步的非重心音节再拗一次,而不是将对句同一音步的两个音节都拗了。如:裴迪诗: 有法知不染, 仄仄平平仄 无言谁敢酬? 平平仄仄平“不”字拗了,必须要救,就将对句的第三个字再拗一次;“谁”这个位置,本来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不”,就只能用平声了。再如孟浩然诗: 落日池上酌, 仄仄平平仄 清风松下来。 平平仄仄平“上”字是音步重心,拗了,必须救;“松”字的位置本可平可仄,为救“上”就只能作平声了。再如苏舜钦诗: 数里踏乱石, 仄仄平平仄 一川环碧峰。 平平仄仄平出句的“踏”、“乱”二字皆拗,对句的“环”救了对句的两个字;同时“环”还救了本句的第一个字“一”,否则就犯了

    20、“孤平”。再如周紫芝诗: 池面过小雨, 仄仄平平仄 树腰生夕阳。 平平仄仄平“池”字的拗,可以不管。“过”、“小”两个字拗了,必须救;“生”字救了出句的两个字;同时“生”字又救了本句的“树”字,否则就犯“孤平”了。就七言来讲,就是五、六两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个字上来救。如:许浑诗: 溪云初起日沈阁,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仄仄平平仄仄平“初”字的拗,可以不管。“日”字拗了,救的办法是将对句同样位置上的仄改为平,“风”字就救了“日”;同时“风”字还救了本句的“欲”,否则就犯了“孤平”。“山”字平仄不论。再如薛能诗: 三秋木落半年客, 平平仄仄平平仄 满地月明何处砧。 仄仄平平仄仄平

    21、“半”字拗,对句的“何”字救了;“何”字同时又救了本句的“月”字,否则就“犯孤平”了。再如陆游诗: 一身报国有万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第一个字是不论的。出句的五、六两个字拗了,是必须要救的,对句的第五字“无”就救了它们;同时它还救了本句的“向”字,否则就“犯孤平”了。再如杜牧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八”、“十”二字拗,“烟”字救。 避免“三平调”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它如果作了“平”,即“平平仄仄平”,一般是不救的;而且也无法在本句救,因为第四字和第五字都是重心,是不能改的;又不能在对

    22、句救,对句本该是“仄仄仄平平”,对应位置上的字实际是音步重心,本就不能改的;如果把同样位置上的“仄”改作“平”,就成了“仄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体诗常见的句式,律诗必须避免,所以也就不能在对句去救出句第三字的“拗”。就七言来讲,那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拗了,本句无法救,对句也无法救;若救就成了“三平调”,所以也是不救的。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是很少会拗的,因为拗了就成了三平调了,这是律诗必须避免的。附:辨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对律诗格律的一种粗浅的看法。所谓“一、三、五不

    23、论”,是说七言的第一、三、五三个字(就五言来说,就是第一、三两个字)的平仄是可以不限的。七言的第一个字确实是不论的;七言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有时可以不论,有时也是讲究的。具体分析如下: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的“仄仄平平仄”)中,一、三、五(五言的一、三)字的平仄确实是可以不论的。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当然不论;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而又未救,那就犯孤平了,必须在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上救,这样一来,本句中七言的第三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和第三字)就不是完全不论的了。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中,第一、三两个字(

    24、五言的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是音步重心,如果拗了,那是必须救的;对句无法救(会形成“三平调”),只能在本句后一音步去救,形成所谓“特拗”,即作“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作“平平仄平仄”)。既然拗了必须救,当然就不能看做“不论”了。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中,第一、三两个字(五言的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如果作平声,结尾就成了“三平调”,这是律诗所不允许的,可见在这种句式里,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也不是不论的。因此,“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很不全面的。所谓“二、四、六分明”,是说七言的第二、四、六三个字(就五言来说,就是第二、四两个字)

    25、的平仄是不能有变化,该平就平,该仄就仄。要说这些字不是“不论”,那是正确的,尤其是七言的第二、四两个字(五言的第二个字),都是音步重心,当然平仄“分明”,即该平就平、该仄就仄的;要说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不能有变格,那就太绝对了。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不一定都是音步重心,如果不是重心,也是可以不论的,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如果是重心,当然要论了,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一般是不会拗的。如果不得已拗了,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实际写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作“仄仄平平仄”),

    26、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拗了,只要在对句中救了也是允许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六字(五言第第四字)是不会拗的,因为它的对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无法把第五字“仄”改成“平”,否则就形成“三平调”了。可见,“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绝对的。4.对仗对仗又叫对偶。它本不是律诗特有的,但律诗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律诗的四联中,中间两联一般要求用对仗。使用对仗可以在诗体结构上造成一种对称的美。对仗的两句,除了要求字数相等,还要求句型要一致,两句中相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相同、字的平仄要相对。根据相对的两句的具体情况,一般把对仗分为“工对”(又称“严对”)和“宽对”两种。(1)工对“工对”要求上下两句中对

    27、应的词语不仅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值对数量值等),而且相对应的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属于同一小类(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专名对专名、颜色对颜色等)。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2)宽对“宽对”只是对应的词的词性和它所表示的事物的大类相同(如天文可以对地理、动物可以对植物等)。如:元稹早归: 春尽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还有几种特殊的对仗技巧,略作介绍。(1)借对借对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或

    28、二字同音的特点而构成的对仗。可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情况。a.借义对借义对是利用汉字的多义性特点而构成的对仗。一字有甲乙两义,诗句中表甲义,而借其乙义来形成对仗。如: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唐 孟浩然归终南山)“青阳”是春的别名,这里的“青”并不是表示颜色的,可是诗人却用“青”的青色之义,跟出句的“白发”构成对仗。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唐 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白侍郎”的“白”是姓氏,诗人却用它的白色之义与出句的“黄”构成对仗。b.借音对借音对是利用汉语的同音现象构成的一种对仗。如: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唐 马戴送人游蜀)因为“清”与“青”同音,借“青”与“白”相对。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唐 张乔试月中桂)“下”与“夏”同音,借“夏”与“秋”相对。(2)流水对普通的对仗,出句和对句是并行的,所以,两句的位置如果互换,意思是不受影响的。流水对实际上是诗人把一句话分成两句,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是相承而连贯,两句的位置是不可以互换的,必须联系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字面上,出句跟对句又形成对仗。如: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唐 杜甫天河)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唐 李白春思)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意事项

    本文(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