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docx

    • 资源ID:15190912       资源大小:27.82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docx

    1、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南湖二中 阎 冬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物理方法: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将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对常温下不同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3)相关知识:向地理教师了解水资源方面的知识以及雾、露、霜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2、 学情分析学生非常熟悉生活中的水,对于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基本特征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又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充分挖掘学生感性认识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

    2、度。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问题1、2)(2)了解物质三态的基本特征(问题7、8、9、10、11、12、13、14)(3)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5、6)(4)知道自然界中雾、露、霜等属于何种物质状态(问题1、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问题7、8、9、10、11、12、13、14)(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问题15、16、17、18)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感知,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2)通过生活体验与科学知识的矛盾,使学生敢于质

    3、疑,勇于创新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利用幻灯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冰、雪、雨、露、霜、雹的图片 实验并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在烧杯里放入少量的冰块教师利用多媒体放动画:正确使用酒精灯。动画中除教材上的四幅图以外,补充酒精灯的灯帽的使用时必须盖两次。在烧杯里放入少量的冰块,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直至烧杯里的水烧干。如果杯中的水较多,可以倒掉一点,以缩短加热时间。在烧杯里倒入一些白醋,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学生活动:观察碘的状态变化。问题1:幻灯里出现了自然界中的哪些图片?冰、雪、雨、露、霜、雹分别处于什么状态?问题2:它们都是什么物质演变而来的?自然界中只有固态和液态的水吗?还有什么态?气态的

    4、水称为什么?问题3:水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同学们想不想通过实验亲自观察水的三态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特征?问题4:大家可以看到杯子里的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要使这一过程加快用什么方法?再变成水蒸气呢?问题5:实验室中专门用来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如何正确使用它呢?问题6:请你从点燃、加热、熄灭、意外处理四个方面谈一谈使用酒精灯分别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问题7:冰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你观察到了什么?问题8:当水平放置的烧杯倾斜一定角度时,水的什么特征发生了变化?若再水平放置,你又发现什么?这说明液态的水具有什么性质?而固态的冰是否具有流动性?问题9:水快烧干时,熄灭酒精灯,再盖上玻璃片,又能观察到什么?水滴出现在玻

    5、璃片的内侧还是外侧?问题10:玻璃片上的水珠从哪里来?这说明烧杯里看上去好象没有水,但实际上还存在什么状态的水?问题11:如果打开玻璃片,你认为水蒸气是否会像水一样静静地呆在烧杯中?问题12:全班同学闻到白醋的气味了吗?是否验证了大家的猜想?问题13:水蒸气在向四面八方“跑”去的同时,它的哪些特征正在发生变化?问题14:看来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来区分水的三种不同状态呢?这三种状态各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针对水不同状态时的形状、体积方面特征,将实验结果归纳一下填入课本的表格中。问题15:水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其他物质是否也有三态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问题16:观察碘锤,里面的

    6、黑紫色的碘是什么状态?问题17:给碘锤下端加热一段时间后,你看到了什么?此时碘又是什么状态?问题18:给碘锤的上端滴几滴水后,你看到了什么?固态的碘主要出现在碘锤的什么部位?根据物质状态的不同特征,想一想前面整个碘锤里出现的碘是液态还是气态?看来物质的三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知道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从不同状态下的物质是否具有流动性的角度,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状态下的物质基本特征(形状是否固定、体积是否固定)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三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南湖二中 阎 冬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

    7、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2)物理方法: 运用了“转化放大”的方法,在自制液体温度计模型时,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但是借助细管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管内液面上升和下降,从而反映液体体积变大或变小。(3)相关知识:物理教参的课程资源中给我们提供的温度计模型是利用玻璃瓶内密闭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因此,为反映液体热胀冷缩,应在玻璃瓶内装满水。由于瓶内液体热账冷缩现象并不明显,可以让学生联想上一章声现象中如何让音叉振动明显反映出来的方法,在瓶中插入两端都开口细玻璃管。对于热岛效应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向地理教师进行咨

    8、询,了解当地的气温分布变化情况。2、学情分析大多数家庭都具有温度计,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对于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也有相当的了解,这就为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来学习温度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刚进入初二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动脑筋的特点,而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这对学生猜想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制作温度计模型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的概念(问题1、2、3)(2)知道摄氏温标,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构造(问题4、5、6、7、8)(3)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问题9、10、11、12、13、14、15)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和实

    9、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问题4、5、6、7、8)(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问题9、10、11、12、13、14、1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热岛效应”内容。 课前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进行猜想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制作一个温度计模型,课上交流制作温度计模型的经验,利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学生自制温度计模型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利用自制温度计模型探究温度计工作原理学生观察常用

    10、温度计和自制温度计模型构造学生读一读课本中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学生合上书,回忆使用温度计的注意点。请学生尝试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估一估所测水的温度,再测一测水的实际温度,比一比谁估计的温度与实际测量的温度更接近。教师演示个别学生在测量水温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请学生观察并指正。问题1:回想起今年暑假的天气,大家感觉怎么样?假如有同学去过东郊中山陵,你会明显感觉有什么不同?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热岛效应”。问题2:我们这里所说的热和凉快指的是什么?温度越高越感觉怎样?温度越低呢?因此,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问题3:如果我想知道某

    11、一物体的温度,怎么办?用什么工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温度的测量。问题4:课前就让同学们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做出猜想,并且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制作了一个温度计模型。大家带来了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你的温度计,并介绍一下它的制作过程?问题5:你打算怎样利用温度计模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问题6:其他同学也都自制了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并不是很明显,你们是通过怎样的做法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的?问题7:回顾前面的声现象中,我们研究什么问题时也用到了相同的方法?对于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手段把它明显地显示出来,这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一种效果放大的研究方法。问题8:实验

    12、是否验证了大家的猜想?看来同学们的猜想和探究结果是完全吻合的! 问题9:平时我们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桌上一只较长的温度计拿起来看一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与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问题10: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又在什么地方呢?问题11:温度计有了刻度就可以测温度了,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测一测呢?问题12:在你还不能熟练使用的情况下,比如你们家里刚买了台彩电,你首先要看什么?问题13:看完说明书后,你知道温度计的使用需要注意些什么吗?问题14:刚才同学们测量温度时,我注意到一些同学的操作好象有点问题,我来模仿一下,请大家看一看到底有什么问题?问题15: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从

    13、中可能也有了不少的体会。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使用温度计有哪些体会?通过创设情景,得出温度的概念,并且进一步引入课题温度的测量展示温度计模型并介绍它的制作过程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找出实验研究方法学生比较自制温度计模型和常用温度计在构造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测量的六个环节:(1)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2)选:合适的器材;(3)放:玻璃泡不碰杯底、杯壁;(4)看:视线与玻璃管垂直;(5)读;(6)记二、汽化和液化()南湖二中 施国萍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蒸发和沸腾过程(2)物理方法: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即把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进行

    14、对比记忆,可以使学生既能把它们区分开又能记住该知识点。(3)相关知识:结合数学的坐标知识进行图象的描绘与分析。2、学情分析学生对蒸发与沸腾的现象了解的较多,也能举出一些相关例子,但对两种现象产生的条件、各自的特点以及区别还不太清楚。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了解二者的特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需要吸热(问题1-7)(2)了解蒸发有制冷作用(问题8)(3)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腾和蒸发的异同(问题10)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法是描

    15、绘物理变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问题11-15)(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15、16)(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问题11-16)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物理原理(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教师用手蘸些酒精撒在黑板上,并在教室多处撒一些酒精。用棉球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再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些酒精出示两杯等量

    16、的水,一杯冷水,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比较几位学生的沸腾图线引导学生看数据表问题1:晒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湿衣服上的水哪去了?问题2:启发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问题3:我撒在黑板上、撒在地上的酒精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孔里去了呢?问题4:手背上有什么感觉?问题5:手为什么会感到凉呢?问题6:是酒精蒸发吸收了手部的热量还是酒精温度比手的温度低呢?问题7: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问题8:天热了为什么要在教师室里洒些水?问题9: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有哪些蒸发现象?问题10:过一会儿这两杯水还会一样多吗?问题11:请大家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如何变

    17、化的?问题12: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水的声音有何不同?问题13: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有何变化?问题14:沸腾时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说明什么问题?问题15:大家从几组水的沸腾图像上看到了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几组水的沸腾图像)问题16:你能说出他们不同点的原因所在吗?问题17:为什么表上标有“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字样?并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高压锅的工作原理?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遇到)的事例引入新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了解汽化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蒸发现象形成感性认识,体会到蒸发吸热。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蒸发有制冷作用让学生了解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且快慢也不同让学生

    18、了解沸腾时及条件特点总结出液体沸腾的介绍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二、汽化和液化()南湖二中 施国萍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液化过程。(2)物理方法:一是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总结归纳出液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条件。 二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即将液化的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3)相关知识:关于雨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可以向地理老师进行咨询。2.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液化现象看到的较多,但可能与课本中的液化知识联系不起来,也不知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不能对液化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液化的状态变化情况(问题1-

    19、6)(2)感知液化过程对周围环境要放热(问题6)(3)知道液化的两种途径(问题11-13)(4)能解释“白气”、“液化石油气”、“露”、“雾”等现象的形成过程(问题8-10)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问题1-6、11)(2)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6)(3)通过做液化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问题2-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物理原理(2)渗透辩证

    20、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向锥形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观察现象。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入开水,观察现象。举例说明在讲述到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时。问题1:我们知道,雨水来自于江河湖海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那么,气态水究竟是怎样变成液态水的呢?问题2:瓶口内是否出现朦胧的“白雾”?蒸发皿底部出现了什么?问题3:瓶口内还有“白雾”出现吗?蒸发皿底部呢?问题4:这里的“白雾”是什么?问题5:蒸发皿上有小水珠,此时在锥形瓶的侧壁有小水珠吗

    21、?它是出现在锥形瓶的内侧还是外侧?为什么?难道外面没有水蒸气吗?问题6:那么,在这个模仿实验中,“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问题7:例如,烧开水时,为什么在最靠近壶觜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问题8:根据刚才所掌握的内容,请大家分别来解释一下人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夏天,冰棒纸拿掉后周围冒的“白气”的形成过程中的区别吗?问题9:我们生活中,早晨起来看到的大雾又是什么呢?问题10:夏天的早晨,草上的“露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问题11:除了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问题12:“雨”的形成过程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家用的液化石油气

    22、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问题13:平时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液化的?通过模拟雨滴形成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气体的液化过程。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由此得出液化的概念及液化的条件是遇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雨滴”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需要的条件。将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现象,分析总结为学生头脑中固化的物理知识,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液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三、熔化和凝固(方案一)南湖二中 赵 宇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过程,能用熔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2)物理方法

    23、: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进行比较;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到晶体熔化、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相关知识:本节课有关图象的知识可以和数学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对图象知识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分析图象时做到有的放矢。2、学情分析 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有一些感性认识,又有前一节对沸腾的学习,可以与沸腾对比得出相关结论。但对晶体和非晶体几乎一无所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探究实验,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问题1、2)(2)能说出熔化和凝固的状态变化情况(问题7、13)(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24、(问题7)(4)应用熔化、凝固现象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问题17)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过程,感知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问题9、10、15、16)(2)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规律,感知晶体熔点的意义(问题7、8、9、11、12、14)(3)经历分析探究,能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熔化图线和凝固图线(问题7)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3、4、5、6)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播放录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及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分两大组进行实验,一组做蜡的熔化和凝固,另一组做水的凝固和熔化实验。

    25、在冰箱内配置冷盐水为致冷源,以2的水为液体并放在一个小试管内(上开一小孔,防止气压变化),小试管内固定一温度计(负10到10),使液泡正好在水的中间,先观察水的凝固过程,再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实验过程中,发现装有冰盐水的容器变得模糊,影响观察。 学生完成实验,画出了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教师事先选择两个学生所画的熔化图线(一个是蜡,一个是水的图线)用投影打出。由学生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熔点表。提出一些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例子,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解释。问题1: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问题2: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同学们见

    26、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问题3:我们能否随意地将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将液态变为固态呢?问题4:装有冰盐水的容器变得模糊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5:小水珠在容器的外侧还是在内侧?问题6:为了清楚地观察,怎么处理?问题7:请同学们观察蜡和冰熔化的实验记录,从状态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问题8:能说出他们不同点的原因所在吗?问题9:再分析他们的熔化图线和凝固图线你又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问题10:由它们的不同点,对比水的熔化和冰的凝固,再联系实验,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11:除了冰和蜡外,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晶体,哪些物质是非晶体?有哪些证据

    27、可以证明你的观点?问题12:请看课本第40页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为什么?问题13:萘的熔点是多少?萘在85时是什么状态?萘在80时是什么状态?萘在20时是什么状态?问题14:哪种晶体的熔点最高?为什么家用灯泡用钨丝作为灯丝呢?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问题15:请大家结合实验思考,冰熔化成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晶体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问题16: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你能不能推倒出晶体凝固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问题17:为何可以利用冰袋为高烧病人降温?为什么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引导他们进入探索物理知识的角色。进而了解熔化和

    28、凝固的含义。过渡到实验探究。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只关注结论,更要关注过程。得到物质在各阶段的状态,进而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培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得到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和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的结论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会看熔点表,并会分析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及时巩固,加深理解。得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升华和凝华南湖二中 周光雷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物理方法:运用“归纳”的方法,对汽

    29、化、熔化进行归纳类比得出升华;对凝华和凝固液化进行归纳类比得出凝华;(3)相关知识:对人工造“雪”实验的基础知道及理论知识准备;原有的汽化、液化、凝固、熔化知识。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原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新的探究问题,然后猜想、假设再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在充分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升华和凝华,强调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会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

    30、内容。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关注程度不同,故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会有不同层次的难度。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问题1-6)(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问题7)(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问题11-13)2、过程与方法(1)观察探究固态碘升华和气态碘凝华时的现象,感知发生升华条件。(问题3)(2)通过分析推理总结出凝华过程会放热。(问题7)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问题10-13)(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问题14)(3)学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问题15)三、教学设计“问题串”情景问题目的通过复习上一节熔化和凝固来导入新课从复习着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探究人工造“雪”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总结理解。演示碘锤实验,并用刚学过的知识和物理语言表达所见到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并能用所


    注意事项

    本文(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