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7.docx

    • 资源ID:15179245       资源大小:26.4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7.docx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文言文阅读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集:栖息。辄:总是。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寄居,寄住。善行:行为善良。嘉感:赞扬并受感动。177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然尝侨居是山(_) 虽乐不可久也,便去。(_)178翻译下面的

    2、句子。 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天神嘉感,即为灭火。179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180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说说。【答案】177这离开178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179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180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解析】17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

    3、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17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遥”“濡”“嘉感”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4、“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7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的意思是“即使明知不可能(灭火),然而我曾寄住在这山中,禽兽都好好待我,都成了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到他们受(火灾之)苦”,由此可知,天神被鹦鹉的知恩图报和重情重义所感动。180本题考查阅读感受。完成阅读感受题,要善于提炼,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然尝侨居是山,禽兽

    5、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可知,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知恩图报;从“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可知,人要有毅力,不管力量多么微小,持之以恒地去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从“天神嘉感,即为灭火”可知,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自己努力了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选自宣验记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参考译文:有只鹦鹉飞到别的山头上住下,那里的禽兽都喜欢它。鹦鹉自己想:(在这里)虽然很愉快,但是不能久留,便离开了。几月以后那山中发生大火,鹦鹉遥遥望见,就飞到有水的地方把自己羽毛沾湿了,然后飞去洒在火上。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说:“即使明知不可能(灭火),然而我曾寄住在这山中,

    6、禽兽都好好待我,都成了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到他们受(火灾之)苦!”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

    7、,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 (3)不可具状_ (4)公退之暇,被鹤氅_18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天下之乐而乐 烟云竹树而已B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处江湖之远 竹工破之D然则何时而乐耶 子声丁丁然18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1)居 庙 堂 之 高 则

    8、 忧 其 民,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2)第 见 风 帆 沙 鸟、烟 云 竹 树 而 已。18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185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81探求 指朝廷全,都同“披”,披着182B183(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184(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185甲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遭贬之后恬淡

    9、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及志趣。【解析】18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被”是通假字,通“披”,披着的意思。18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第一个“而”表示“顺承关系”,第二个“而”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项“以”都是 “因为”的意思;C项“之”用法分别“定语后置的标志”和“代词,指竹子”;D项

    10、第一个“然”与“则”组成连词,既然这样的意思,第二个“然”是助词,表状态。故选B。18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理解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18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微,没有;归,归依;世虑,世俗的杂念。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

    11、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甲文赞美古仁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乙文写自己在竹楼里的活动,把这当做谪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作者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情怀。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甲)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乙)选自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作者:王禹偁 年代:北

    12、宋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

    13、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鞠咏为进士,

    14、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注)释褐:脱下布衣。课:督促。18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C鞠/大失所望D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8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知(_) (2)谢(_) (

    15、3)冀(_)18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189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回答)鞠咏最后为什么把王化基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答案】186D187掌管 感谢希望188(1)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没有特别的礼遇,非常严格地考核督促他的公务。(2)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189担心他恃才傲物(意对即可);鞠咏明白了王化基实际在真正帮自己的良苦用心【解析】186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

    16、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D项断句错误,这句话意思是“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应断句为“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8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冀”是“希望”的意思。18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及:等到;礼:礼遇

    17、;患:担心;没:埋没。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8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把握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答。从“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可知,王化基担心鞠咏恃才傲物;从“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可知鞠咏明白了王化基实际在真正帮自己的良苦用心。选自东轩笔录 作者:魏泰

    18、年代:宋参考译文: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进士及第,经考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将要去做官,鞠咏先写了书信和所写的诗寄给王化基,来感谢(王化基)平日曾经对他的栽培,(并表达了)现在自己也担任官吏,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咏非常失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干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

    19、心将来不显达。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我故意抑制他,来成就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说了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给燕子留个门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

    20、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

    21、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燕

    22、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我们家约

    23、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

    24、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作者:干亚群,选自八小时以外,有删改)190分条概括表现村里人对燕子重视和喜爱的行为。191结合语境,分析第小节中“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19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画线处“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的含义?193分析文中第小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194你赞同“村民习惯了关门”这种做法吗?试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90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村里的老人

    25、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晚上给燕子留着门。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191“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192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193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194示例: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

    26、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解析】【分析】190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根据问题“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梳理文章,找到作者写村人重视喜爱燕子所表现的行为的句子一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敞开门,有春风灌进来”,“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

    27、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等句分析作答。191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属于大词小用,做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我们”对燕子的喜爱。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人物情感的意义。192考查对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年复一年”指岁月流走。“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指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所以只能是在“记忆里”。这句话是说,人和燕子和谐共处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

    28、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193欣赏文句。“歪着头一动不动”为神态描写;“轻轻几声叽叽”为声音描写;“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为动作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燕子双飞双宿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194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原文的内容考虑,应该答出不赞同的观点,可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答。【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

    29、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十三、基础知识综合195按要求修改下面的习作片段。学校,礼堂,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正在进行。围绕“未来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诗人”这一辩题,正方代表率先发言:“以后人类诗人将被机器人诗人所取代。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出版了。(甲)这说

    30、明机器人通过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写作诗歌的能力,创作出大量和辙押韵的诗歌。”“不可能!机器人诗人是不可能取代人类诗人的!机器人写诗,不是创作,只是套用和拼凑已有的诗歌。(乙)_”双方队员唇枪舌剑,我完全被吸引了。是呀,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吗?我陷入了沉思(1)文中(甲)句有两处错误,请分别改正。_改为_改为_(2)文中(乙)处需要补写一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A这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训练多了也就会了。B这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说得再好,也只是模仿。C这就像熟能生巧一样,只有多加练习才能写得好。D这就像邯郸学步一样,一味地模仿,以致四不像了。【答案】(1)能力 本领 和 合 (2)B 【解析】【详解】(1)文中(甲)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掌握写作诗歌的能力”“掌握”与“能力”搭配不当,“能力”改为“技能”。第二处是语意重复,“合辙”的意思就是“押韵”,删去其中一个。(2)像这种补写的题,务必联系上下文。上文说道:机器人写诗,不是创作,只是套用和拼凑已有的诗歌。首先这是一种模仿行为,而A中的“条件反射”不符合,排除;C说的是“熟能生巧,多加练习才能写得好”这与上文(乙)方否定机器人能写出诗歌相违背;D是说“模仿”,但后面的“四不像”是不对的,因为原材料中明确给出:创作出大量押韵的诗歌。故选B。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17.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