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考点47汉代儒学 文档.docx

    • 资源ID:15173780       资源大小:50.2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考点47汉代儒学 文档.docx

    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考点47汉代儒学 文档考点47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3.影响(1)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微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

    2、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三、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思维导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

    3、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2.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5.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史料探

    4、究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史料一(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史料二(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史料三(摘自2010年天津高考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探究依据以上史料说一说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答案理念:追求国家富足,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和谐的利国利民境界;一改早期“民贵君轻”的民本主张,倡导维护君主

    5、权威。影响:上述史料表明儒学被读书人所推崇,从而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地位。2.归纳总结董仲舒儒学体系的内容与特点(1)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3.归纳比较董仲舒新儒学VS先秦儒学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重点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

    6、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4.重点讲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具体主张的影响“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风尚也有积极作用。“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

    7、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2)后世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8、主流。5.史料证史汉代新儒学的地位史料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论从史出史料体现了有关汉武帝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6.方法总结“一、一、二、四”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个目的:

    9、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四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君权神授”。高考题组1.(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学的思想,且“全部”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

    10、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2.(2015全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

    11、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据材料,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3.(2015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

    12、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根据材料,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答案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焚书坑儒。解析第一小问汉高祖对太子要求依据材料中“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得出答案;其原因可从材料中高祖自己对读书反思的信息中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秦禁学”的表现要结合秦朝对文化的摧残思考作答,主要是焚书坑儒。模拟题组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

    13、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5.汉书

    14、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6.董学特性新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

    15、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考点训练1.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

    16、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答案C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2.“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答案D解析由“分封制宗法制社会正在消失”“大一统国家方兴”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秦汉时期,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3.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17、,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答案C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主要目的。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

    18、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皇帝的权力。故应选C。5.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C.倡导独尊儒术 D.主张儒法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是要参照夏、殷、周礼和秦朝的礼仪,可知他要把儒家和法家的

    19、思想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的中心信息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借鉴,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不是独尊儒术,C项错误。故选D。6.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的推行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A.B.C.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的

    20、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7.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可知,是指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选D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不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排除A项;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21、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排除B项;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与汉武帝重用儒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8.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1)材料一中,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儒学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而法家思想却大行其道?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

    22、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2)指出材料二中,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两个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对儒学的地位产生的影响。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成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文化生态发生质变儒学被进一步妖魔化,成为封建文化的同义语,成为文化革命的对象,“打倒孔家店”是先进青年中最时兴的口号。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3)材料三中,儒学为什么成为了文化革命的对象?对儒学思想的批

    23、判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王道:以德治国,实行仁政;霸道:实行法治,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家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称霸和实行大一统的需要;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2)表现: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宋明时期朱熹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影响:汉代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学进一步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二者都

    24、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3)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先进知识分子为维护民主共和,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区别。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和材料“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时要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与朱熹的思想主张分析其表现与影响。第(3)问,回答时要结合儒家的主张及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析回答。


    注意事项

    本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考点47汉代儒学 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