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浦东恒高一对一沪教版初三物理寒假班第九讲数据分析题.docx

    • 资源ID:15171771       资源大小:214.32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浦东恒高一对一沪教版初三物理寒假班第九讲数据分析题.docx

    1、浦东恒高一对一沪教版初三物理寒假班第九讲 数据分析题上课内容 数据表格题专题1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小顾同学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工具,先后对甲、乙和丙三个导体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发现甲导体(或乙导体或丙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的现象,据此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过同一导体中的电流随加在它两端的电压的增大而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即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

    2、中的数据,可得: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 。联系第、小题的结论,还可以发现: 。参考答案 增大; (1分) 1、4、7 ;或2、5、8;或3、6、9 (1分) 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1分) 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相同,即电阻相同。 (1分) 不同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不同,及电阻不同。 (1分) 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分)2为了探究串联电路特点的问题,小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R1是滑动变阻器,(实验前先测定了变阻器滑片在不同位置时的电阻值),R2是定值电阻

    3、,R1与R2串联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用R来表示。电流表测量的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表V测量的是A、B两点间的电压U。小秦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电路图、实验操作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电压表V1是测量 (选填“R1”、“R2”或“R1与R2”)的电压。(2)此实验电路图中的电源电压是 伏。(3)实验操作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向 (选填“左”或“右”)滑动的。(4)根据表中第二行和第五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 。(5)根据表中第 行和第 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在串联电路中,通过某定值电阻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6)进一步分析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归纳出

    4、总电阻R跟电阻R1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1)R2 (2)12 (3)右 (4)在串联电路中,总电流随某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5)四;五 (6)R= R1+15欧3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们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离开容器底部距离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他们用U形管压强计做了实验。其中甲、乙容器中装有水,丙容器中装有盐水(假设甲、乙、丙容器均能盛足够多的液体)。他们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分别放置在液体中不同位置处,如图18所示,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已知盐水水)表一:甲容器 (水) 表二:乙容器 (水) 表三:丙容器 (盐水)实验次数h(厘米)

    5、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1104045103049104052103046202081020301031020473010121130201541010484001612401020(1)该同学是通过观察比较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2)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 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4)分析比较表二或表三中的实验数据

    6、,可得到初步结论: 。参考答案(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L) (2)无关;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相同,所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无关。(3)5和9或6和10或7和11或8和12(4)同一液体,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4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发现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节,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小陆由此想到: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实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

    7、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表一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像高/物高11418.756.71.3421418.7810.71.34312245102412248162表二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像高/物高51822.556.251.2561435512.52.5712605255812608405(1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7与8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14)(2)

    8、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相同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最后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15)(a)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_。(16)(b)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_。参考答案(1)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随物高的增大而增大。 1分(2)1与6或3与7或4与8。 1分(3)(a)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相同。 2分(b)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不同,透镜焦距越大,像高与物高的比值越大。

    9、2分5. 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15(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15(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图15液体液体A液体B液体C实 验 序 号123456789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0.020.040.060.020.040.060.020.040.06甲U形管液面的

    10、高度差(格)123246369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234468691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5与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11、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 ,李敏的分析 。(均选填 “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参考答案(1)同种液体中,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成正比(2)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错误(3)(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物体,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差值是一个定值。(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b)1、2与3和4、5与6和7、8与9;浸没在不同液

    12、体中的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差越大。(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6某小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于是用不同质量的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和木块一起向前滑动,测量出木块滑动的距离,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前四列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的最后两列中。表一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10.200.70710.20.0

    13、4000.500020.400.50000.20.16000.250030.800.35360.20.64000.1250表二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40.201.00000.40.04001. 000050.400.70710.40.16000.500060.800.50000.40.64000.2500表三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70.201.41420.80.04002.000080.401.00000.80.16001.000090.800

    14、.70710.80.64000.5000(1)小组同学是通过比较表格中的 (13) 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的。(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 (14)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小车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与5与9,(或2与6或4与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 (16) (选填“质量”或“速度”)的改变对动能的改变影响更大些。(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7)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

    15、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8) 。参考答案(1)木块滑动距离 (2)1与4与7或2与5与8或3与6与9(3)在小车速度相同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速度(4)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相同时,小车动能相同; 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不同时,小车动能不同,且乘积越大,小车的动能也越大。7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实验中,他们改变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

    16、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13)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力越大。(14)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_。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F2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

    17、9)可得,_(15)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与2、5、8与3、6、9可得,_(16)_。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F2与F1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可得,_(17)_;(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可得,_(18)_。参考答案(13)1与8或2与9。(14)与它所处深度成正比。(15)液体密度与下表面所处深度的乘积相等,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16)液体密度与下表面所处深度的乘积越大,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17)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相等,与它所处深度无关。(18)浸没在不同液体

    18、中,液体密度越大,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越大。8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发现: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为了研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3)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发光物体的高度 (14) (选填“有关”或

    19、“无关”)。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 (15)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像的高度是相同的。(b)分析比较 (17)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参考答案1与4、2与5、3与6;有关。(a)4与7、5与8、6与9;同一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成实像,当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同时;(b)4与5与6或7与8与9;同一发光物体通过相同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像的高度越高。9某兴趣小组在学习并联电路时,受到如图18(a)高速公路车流图的启发。他们用几节新的干电池、若干个阻值不同的电阻、

    20、电流表、电键、导线等器材,按图18(b)连接电路进行相关实验,并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图18(c)表格中。(1)小组成员一致认为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你认为,该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9) 。(2)小组经讨论,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只改变电源电压;更换其中一条支路的电阻,其他器材不变。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组同学采用方法 (10)(选填“”或“”)来进行实验的,理由是 (11) 。(3)分析表中的第二、三、四行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序号A(安)A1(安)A2 (安)10.220.100.1220.440.200.2430.580.260.32 图18(a) 图

    21、18(b)图18(c)参考答案(1)多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多测几次,寻找规律)。(2);因为每次实验中通过(两个)定值电阻的电流都发生了改变,若是方案,应该有一个电阻的电流不发生改变。(3)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10某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B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图16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组同学用如图16所示装置做了如下实验,将50克的水装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在烧杯中再加入50克的水,重复上述实验

    22、,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表一50克水时间(分钟)0123456温度()20242832364044升高温度()04812162024表二100克水时间(分钟)0123456温度()20222426283032升高温度()024681012表三 (17) 时间(分钟)/温度()/升高温度()/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3) ,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等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水)吸收相等的热量, (14) 。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

    23、和表二中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结论为: (15) 。为了验证猜想 (16) (选填字母),请你把实验方案的设计填在表三 (17) 中。在整个实验中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实验所用方法相同的是 (18) 。A 测定物质的密度 B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C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D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参考答案(13)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水);(14)质量越小,升高的温度越多;(15)同种物质(水),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16)C;(17)50克煤油(或100克煤油;或50克或100克的其它液体)(18)B11小红和小丽根据图16(a)所示的

    24、电路进行“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时发现,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为进一步研究, 他们又在变阻器R两端接了一个电压表,如图16(b)所示。她们将滑片P从右向左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并将三次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又将电阻R2替换R1接入电路,如图16(c)所示,重复刚才的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其中R1 R2,电源电压恒为6伏) (1)分析比较表一中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示数变化的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当电阻 (14) 不变时(选填“R”、“R1”或“R2”),通过该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

    25、与6)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的结论是: (15) 。(3)综合分析比较 (16) 中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结论是: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与的比值是不同的。(4)小丽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最后一列数据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 (17) 。(5)小红在小丽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比较了表一或表二中的电压表V1和对应的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量,得到的结论是:在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一定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 (18) 。参考答案(1)R1。(2)当电压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小。(3)表一和表二(4)在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一定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越大,它两端分到的电压越大。(5)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化的量等于滑动变阻两端电压变化的量。1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猜想2:同一深度,方向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不同;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出数据如下表:序号123456789深度(cm)555101010151515橡皮膜方向上下侧上下侧上下侧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4.


    注意事项

    本文(浦东恒高一对一沪教版初三物理寒假班第九讲数据分析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