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转型期 德育亦为先 浅谈魏书生与孙维刚老师的教育启示.docx

    • 资源ID:15147342       资源大小:24.9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转型期 德育亦为先 浅谈魏书生与孙维刚老师的教育启示.docx

    1、社会转型期 德育亦为先 浅谈魏书生与孙维刚老师的教育启示社会转型期 德育亦为先浅谈魏书生与孙维刚老师的教育启示 【摘要】社会转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结构层次的深刻变化,表征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社会)的关系、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德育作为处在激烈变革中的社会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地位的重新界定也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谈且十分必要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对魏书生和孙维刚两位教育改革的大家,分析他们教育过程中“德育为先”思想的独到之处,论证了处于社会转型期“德育为先”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将“德育为先”的思想化为实践的手段等内容。【关键词】

    2、魏书生; 孙维刚; 德育; 实践; 启示一、“德育为先”的必要性(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及德育问题“社会转型”一词最早源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社会转型可以用来泛指人类历史上所有社会形态或社会类型的变迁,社会转型从概念意义上是指“社会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整体性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型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道德观念和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这就使学生本不健全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受到巨大的冲击。当前,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

    3、在以下三个方面2:1)知情分离:中国当代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受西方道德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存在强调道德认知和发展,而忽视道德情感等内在动机的发展情况。原因在于,对道德本性认识存在误区,将德性堪称纯粹道德理性,并将道德理性与发展学用道德认知能力发展。以为只要发展了道德认知能力,就自然发展了人的内在德性。2)知行分离:重视道德认知的发展,轻视道德践履的实现。3)行信分离:当代道德心里和道德教育理论,或抓住道德概念的某一层面,对其整体视而不见,或在道德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没能深入道德概念的核心层面,特别是在道德基本理论的开发研究方面,对道德智慧概念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4、。(二)德育问题的现实分析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扭曲、道德论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云南大学徐戮凶残地杀害了3名同学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学校发起问责:我们的学校在干什么?我们的德育怎么了?真的我们的学校只在抓智育,没有抓德育吗?出了问题都怪罪于学校,这一点是不合理的,我们应从全社会系统分析原

    5、因,思考对策。1德育合力差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两个生命体共同成长的地方。德育是整个学校的灵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德育的认识上,大多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然而,也存在一部分人难以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以较高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压得学校喘不过气来。学校只有将所有的时间要求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因而就出现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在德育认识上家庭、社会、学校难以共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学校里,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育人”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认

    6、为德育应该是班主任和分管德育领导的事,殊不知,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因而造成德育认识在全校师生中也难以产生共鸣。2德育功利化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学校德育工作在德育过程中有其主体性、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民主性、开放性等特性。教育者误认为通过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既定的内容,从而限制学生的活动时空。包教包办的做法,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难以内化、德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当然正确的舆论引导、循循善诱的说教,榜样的激励等对德育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只是将学生封闭在一定的时空所做这一切都是收效甚微的。德育过程的尊重规律性对学生的良好道德

    7、品质的形成有一定的积积作用。但绝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有的国内学者所指出的“不顾品德内在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空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这种以内容为中心、重说教、重外烁的德育过程同样是为了达到某一外在的、眼前的目的急功近利的表现。二、对魏书生、孙维刚育人思想的探究他们是深受人敬重的男教师,他们同样都胜任班主任工作,他们一位是语文教育领域知名的专家,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所教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全市前茅;一个是数学教育领域的能手,从1980年起从初一至高三进行了三届教育教学实验,创造了全班55%的学生升入清华、北大的佳

    8、绩3。德国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这里很明显的是把教育与德育等同起来,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毋庸置疑,在魏老师与孙老师的教育过程中“德育为先”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者来说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一)树立为学生的长久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魏老师用爱心教育着学生,真正唤起了人性的真、善、美。他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心灵点燃了不灭的明灯,只要他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都会心甘情愿地努力去做,他给予学生莫大的信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管理者”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都真正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够

    9、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他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地去锻炼身体,经受各方面的考验,这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尚人格的见证。孙维刚老师于在教室的岗位上4一文中诠释了什么是教师的成绩,他说道:“教师的成绩在于培养出了民族的栋梁,人民的功臣,善良的公民。而达到它,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这内因,是学生的觉醒,是学生心底升起的追求,是学生不屈不挠的实践和奋斗。”他规定自己的弟子首先要诚实,正派和正直;其次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三是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特别是这

    10、第三点,的确是在教学生做人。因此,孙老师培养的学生在面对荣誉,包括高考加分的机会,他们不是自私地去争和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学习的傻子和机器,而是真正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才。孙维刚开家长会有一个奇特的地方:“重德轻智”。三轮班家长李全还记得:开家长会时,有时孙老师会把学生的成绩及排名列在黑板右侧,而随后又在显要位置打上另外一个“综合分”即“素质分”,有时两者反差较大,成绩不好的却有可能受到表扬。后来家长才明白他用综合素质去评价学生是正确的。他认为有远大抱负、正派、诚实能助人的学生最终能成材。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

    11、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我理解这“真正成果”,是指知识之外的东西,是人的能力、素质。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可见, 魏老师和孙老师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和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在校几年负责,而是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因此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没有出现任何应对“双重标准”的尴尬和矛盾。真正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应该是有能力化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尴尬和矛盾。(二)把德育作为工作重点身为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曾经说道:“我总想,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再去教育语文,新办法

    12、,旧办法,土办法,洋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是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魏老师在育人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教会学生做意志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教会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效率感;教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在育人篇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5,这种锻炼方式是在1984年魏老师班内的学生经选定在班里实行的,在锻炼的过程中,魏老师也会趴到桌子下面和同学们一起做。经过实验对比,魏老师班里的学生不管是身体健康程度还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优秀率都远远高出其它学

    13、生。是啊,苦是一服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必须天天吃它。“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孙老师的班上,唱歌要唱革命歌曲,看书要看积极的书籍,学习着装要朴素,递送别人东西要用双手,教室里必须一尘不染,放学回家要帮父母做家务事,下课后必须坚持跑步训练孙维刚强调“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他自己除了讲课外,也从不打破寂静,有事也是做个手势,请同学到室外去谈。他要求同学诚实,自己则一旦发现错误便主动向学生做检查。他禁止同学迟到,自己也因为由于路上助人迟到而在风中罚站。 他告诫同学朴素,自己也经常穿着多少年前的两套旧衣服。“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14、,而他教心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则。孙老师曾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的“小气候”。 (三)播撒智慧的“师爱”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就孙维刚老师一生倾其全力去做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旦来到孩子们中间,我的心、我的情、我的魂,似乎都被他们摄去。”常言道:知子莫如父。在孙老师这里还应加上一条:知师莫如徒。孙维刚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老师心中真正惦记的,只有他们 为了陪着学生去四川集训他丢下10岁的儿子在家,从成都到北京的两天一夜,他把自己的软卧腾出,自己去坐孩子们的硬座。为了接济学业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习惯了穿着陈旧的衣服。他

    15、以49岁的身躯背起扭伤了脚的学生去医院看病。一个留给人的印象,总是骑着旧自行车来回奔波的人,却担心为大合唱伴奏的手风琴太重,打着车挨着个儿地去接学生。孙维刚的妻子王海亭回忆道:弥留之际的孙维刚,嘴里反复念叨的,除了“收卷子”、“拿圆规”之类的话外,就是常常喊着班中一个最淘气的男孩的名字。而提到儿子孙兴的名字,却只有去世前三天那唯一一次。入学六年来,孙兴虽然是孙维刚的儿子,但除了在班上听课,爸爸没单独给他讲过一次课、补过一道题。父子俩有时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因为一到晚上,四面八方带孩子求父亲指点的人一拨又一拨;有时,父亲又会出去到成绩差的同学家补课。但在此时,父亲却要求他带头把机会让给别人。 教

    16、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学生。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无论怎样差的学生,一经他调教,总能有极大进步。他大胆改革和创新教法、学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全校同年级中一个只考8分的差生,魏书生也积极帮他找出优点,特生特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使这个学生根本转变。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

    17、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作家冰心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四)创设德育践行的平台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上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他在育人过程中,充分体

    18、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用他的智慧和旷达,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启蒙学生,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高素质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魏书生在学生教育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从小事抓起,他任教委主任后在盘锦市推行“五个一”6活动;即做一分钟家务,写一分钟日记,唱一分钟军歌,昂首挺胸踏步一分钟,搞一分钟记忆力比赛。这“五个一”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自我教育的大事。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魏老师的班里,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利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何尝不是又

    19、一创新?当今企业管理中强调机制的建立,殊不知,在魏老师的班里早就抛弃了那种“人管人,累死人”的管理模式。他们有详细而具体的班规班法,体现为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常规的制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孙维刚在带第三轮实验班的时候,将建班方针7定为: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

    20、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无论是魏老师提倡的“民主与科学”还是孙老师提倡的要做一个诚实、正派、正直有丰富感情的人。两位老师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全面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三、由两位老师得到的教育启示(一)身教胜于言行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二)敢于形成自己的“小气候”任何新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争议,教育的革新过程也会面临

    21、层层质疑与阻碍。因此,做教师就要勇敢、自信地形成自己的“小气候”。 “任何的教育教学实验都意味着与世俗的眼光做抗争。”为此,魏老师用 “老祖宗用牛拉梨也是常规,现在不是有许多新办法来代替它吗?”问话来给自己的“小气候”加以论证;孙老师的教学改革也承受过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的他提出:第一,在1980年必须说服学校,开始他的六年一贯制教育实验。第二,他必须让所有家长认同:重德轻智,形成家长集体,改进家庭教育。第三,他必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自己的管理方法。(三)善于创造德育实践平台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面对挑战和影响,更需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毋庸置疑,每

    22、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只有经过个体的道德体验才能形成。因此,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体验性原则,重视引导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是一种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的灵魂发生转向的活动。道德价值观的目标只有被中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学校要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始终良好的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道德环境,使他们在切身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老师们愿意把课堂比作是艺术园地,其实,我更觉得

    23、教育这个领域是一片艺术沃土,这一片土地上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照搬,也不要急着用什么批判性的眼光去否定。我们要做的是成为那在百花园中辛勤的蜜蜂,到处采集对自己有利的花粉,收集以后,创造性地酿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蜜。【参考文献】:1 孙维刚. 不是最好的,但它是有效的谈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做法J. 北京教育, 1999,(04) . 2 孙维刚. 如何让中学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J. 河南教育, 1997,(04) . 3 孙维刚. 素质教育三题J. 河南教育, 2000,(05) . 4 孙维刚.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J. 人民教育, 20

    24、00,(09) . 5 孙维刚. 在教师的岗位上J. 北京教育, 1995,(03) . 6 孙维刚. 要搞实实在在的德育J. 北京教育, 1997,(12) . 7 孙维刚. 己立立人 普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11) . 8 孙维刚. 谈谈结构教学改革实验J. 人民教育, 1989,(05) . 9 任小艾,孙维刚. 幸福的播种者J. 中国校园文学, 2002,(02) . 10 魏书生. 我的课堂活动艺术J. 中学语文教学, 2008,(06) . 11 魏书生. 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J. 人民教育, 2009,(Z2) .任民. 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初探

    25、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 12 魏书生. 建设民主、科学的班集体J. 人民教育, 2007,(21) . 13 魏书生. 守住心灵宁静 建设精神乐园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7,(01) . 14 魏书生. 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J. 青年教师, 2008,(11) . 15 魏书生. 十二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 成才之路, 2008,(20) . 16 魏书生. 坚持民主科学 培养良好习惯J. 人民教育, 2008,(12) . 17 魏书生. “四遍八步”读书法J. 课外语文(初中), 2004,(04) .18 魏书生,邱济隆,赵

    26、翠娟,张思明,黄静华,廖文胜,郑捷. 写给教师J. 人民教育, 2005,(17) .1李宁: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生命发展与教育.2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及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3孙维刚.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孙维刚. 在教师的岗位上J. 北京教育, 1995,(03) .5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8月.6 魏书生. 坚持民主科学 培养良好习惯J. 人民教育, 2008,(12) .7 孙维刚. 己立立人 普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11) .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转型期 德育亦为先 浅谈魏书生与孙维刚老师的教育启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