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法律部分(含解析).doc

    • 资源ID:15143705       资源大小:78.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法律部分(含解析).doc

    1、2018年中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 法律部分一、选择题1.中学生肖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到几名社会青年的敲诈,对此肖某应该( ) A.不顾一切,与其搏斗B.现场配合,事后伺机报复C.忍气吞声,任其勒索D.巧妙周旋,事后寻求救助【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在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的将不法分子抓获。D符合题意,正确。A做法不利于保护自己,错误,B伺机报复易导致新的违法犯罪,做法不正确。C忍气吞声会纵容违法犯罪。故答案为:D。【点评】

    2、本题考查对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选出正确的答案。2.2018年6月,北京市防汛抗早指挥部公布了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提醒市民:外出遇到暴雨时,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骑车人员在遇到道路积水时。应下车推行,注意观察,绕开有水流漩涡的地方根据提示,中学生外出遇到暴雨时应( )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警示标志 注意观察雨情,领导抗洪救灾检查公共设施,组织人员疏散 采取恰当措施,注意自身安全 A.B.C.D.【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题目的主体是中学生,故符合题意,中学生需要先保护好自身安全。不符合题意,领导

    3、抗洪救灾,检查公共设施,阻值人员疏散主题不属于中学生。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要求,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3.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五项具体要求。为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应教育引导中小学生( )拒绝使用手机,远离网络提高自己的控制力,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合理使用网络 A.B.C.D.【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知识,未成年人在使

    4、用网络时,应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浏览、不传播不良信息;提高自己的控制力,科学安排上网时间;以提高自己的约束能力,正确使用网络等。所以符合题意;说法错误,网络既有利,也有弊,拒绝网络是不妥当的,故应排除;说法错误,青少年不能制定相关法律,故应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正确对待诱惑,合理利用网络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4.2017年夏天,长沙地区遭遇严重的洪水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当洪水灾害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如果时间充裕,可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B.如果被洪水包围,可利用

    5、船只、门板等做水上转移C.如果洪水突然来临,最有效的逃生办法是单身游泳转移D.如果发现高压线塔倾倒,要远离低垂或断折的高压电线【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如果时间充裕,可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如果被洪水包围,可利用船只、门板等做水上转移;如果发现高压线塔倾倒,要远离低垂或断折的高压电线等,ABD观点正确,C观点错误,因为单身游泳转移更容易遭遇危险。此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自我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可以排除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5.2017年12月28日,玉林市首家具有独立建制的家事与少年

    6、刑事审判庭在博白县人民法院揭牌成立。家事与少年刑事审判庭的成立,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社会保护B.家庭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答案】C 【解析】【分析】司法保护是指人民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国家专政机构通过依照法律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措施。家事与少年刑事审判庭的成立,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C符合题意,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司法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材料,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6.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18年“国际禁毒日”到来之前,某校九年

    7、级班的同学收集了一些关于禁毒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珍爱生命,远高毒品价级物B.毒品危害的仅仅是人们的身体C.吸毒一口,掉入虎口D.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答案】B 【解析】【分析】吸毒违法,贩毒犯罪,毒品危害的不仅仅是身体,它毁灭自己,祸及家庭 , 危害社会。B观点错误。ACD观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毒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毒 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7.毒品不仅严重危害着吸毒者的身心

    8、健康,而且也会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给国家和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威胁。那么,吸毒对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吸毒诱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吸毒吞噬社会巨额财富吸毒毒害社会风气 吸毒影响国民素质 A.B.C.D.【答案】C 【解析】【分析】吸毒违法,贩毒犯罪,吸毒不仅危害身体,而且吞噬社会巨额财富,毒害社会风气 , 诱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国民素质,吸毒一口,落入虎口,一人吸毒,全家遭殃。符合题意,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吸毒的危害性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朝吸毒 十年戒毒 终身想毒 。我们要远离毒品。8.父亲:“宝贝,临近中考,天气炎热,记得多喝水,以免中

    9、暑女儿:“好的,谢谢爸爸的提醒。”以上对话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答案】A 【解析】【分析】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这种保护包括在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题干材料中父亲的话体现对女儿的关心,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家庭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司法四道防线,做为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9.校园拒绝欺凌,和谐需要守护。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2017年底及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引发了加

    10、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此举主要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 ) 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答案】B 【解析】【分析】社会保护是指各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引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目的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B符合题意,正确。A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材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0.初中生小丽在公交车上发现一名男子在对身边乘客行窃,如果此时打电话报警,可能会被小偷听到,危及自身安全

    11、。此时,小丽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视而不见,明哲保身B.挺身而出,大声呵斥C.灵活机智,暗中提醒D.默不作声,息事宁人【答案】C 【解析】【分析】青少年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学会自我保护。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C符合题意,正确。AD做法错误,可能会助长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最终也可能伤害到自己;B错误,“挺身而出,大声呵斥”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

    12、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1.“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吸食毒品的危害是( )危害吸毒者人体机理对毒品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依赖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和浪费、引发犯罪,危害社会引发家庭矛盾,破坏家庭 A.B.C.D.【答案】D 【解析】【分析】毒品是使人上瘾的麻醉剂和精神药品。吸毒的危害性极大,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吸毒容易导致倾家荡产,并引发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观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问考查吸食毒品的危害,是对拒绝不良诱惑相关知识的考查,本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2.周末与同学结伴去KTV唱歌,有人提议买烟酒进去活跃气氛,这时你应该( ) A

    13、.为了维护同学间的友谊,给予保密B.明哲保身,少管闲事C.出于好奇,参与进去D.劝说制止,必要时进行举报【答案】D 【解析】【分析】我们要增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中学生不得吸烟、喝酒,这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当有人建议买烟酒进去活跃气氛时自己应拒绝,并且还应该劝阻同学的行为,或者向老师、家长反映情况,必要时进行举报,D观点正确,A、B、C观点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拒绝不良诱惑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分析题肢选项,联系实际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3.甲基苯丙胺(冰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_作用,吸食后能造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伤害。( ) A.抑制B.麻醉

    14、C.焦虑D.兴奋【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禁毒知识,甲基苯丙胺(冰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吸食后能造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伤害。D符合题意,正确。ABC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毒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常识,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制剂,就是通常所说的止咳水,可刺激中枢神经,达到镇痛、镇静、止咳作用,长期饮用易上瘾。我国已将其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不会传染艾滋病、肝炎等疾病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会使人

    15、身体消瘦、瞳孔缩小、免疫功能下降,剂量过大可致死 A.B.C.D.【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学校禁毒宣传知识可知,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制剂,就是通常所说的止咳水,可刺激中枢神经,达到镇痛、镇静、止咳作用,长期饮用易上瘾。我国已将其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会使人身体消瘦、瞳孔缩小、免疫功能下降,剂量过大可致死。观点正确。错误,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会传染艾滋病、肝炎等疾病。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禁毒知识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本题根据平时学校的禁毒宣传教育的内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5.下

    16、列未成年人的行为哪些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夜不归宿 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辱骂他人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A.B.C.D.【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中“结伙滋事”,“屡教不改”体现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题意,正确。属于不良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选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6.针对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除了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综合治理,也需

    17、要广大中小学生学会自我防护。以下举措对广大中小学生防欺凌有帮助的是( )认真聆听防欺凌专题讲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发生被欺凌事件后息事宁人,以免把事情闹大学会调节情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灵活积极参加防欺凌演练,掌握自救自护必备技能 A.B.C.D.【答案】D 【解析】【分析】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作为学生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自护技能,学会调节情绪,知守守法,敢于和善于同欺凌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符合题意,正确。的做法错误,会纵容欺凌的违法犯罪行为。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联系实际可以选出正

    18、确的答案。17.为推动创建融合社区,白云区三元里街成立了广州首个社区共治议事会。该基层群众性组织涵盖本地居民和来穗人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协商解决社区内大大小小的问题,并协助居委会、街道开展相关工作。三元里街的实践( )有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鼓励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体现丰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式 A.B.C.D.【答案】B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关键信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协商解决社区内大大小小的问题,并协助居委会、街道开展相关工作。”可知这有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丰富了共建共治共享

    19、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式。符合题意,正确。错误,我国人民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的排除错误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18.据统计,在我国吸毒人群中,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吸毒人群低龄化正在成为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这警示我们应该( )树立禁毒防毒风尚,实施社会保护 认清毒品危害,学会自我保护开展校园禁毒教育,加强学校保护 加强警校合作,实施司法保护 A.B.C.D.【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对于吸毒人群低龄化的问题,我们应加

    20、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家庭保护和司法保护,同时作为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增强自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符合题意,正确。观点错误,警校合作,不属于司法保护的内容,所以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19.“未成年人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要( )增强防范意识 保持沉着冷静设法保护自己 寻求法律帮助 A.B.C.D.【答案】B 【解析】【分析】从题干“自我保护少不了,遇到侵

    21、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的表述中即看出,未成年人在遭遇不法侵害时要保持沉着冷静,设法保护自己,所以是正确的选项;不符合题意,增强防范意识、寻求法律帮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增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意要求,可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20.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利用经典卡通形象制作传播涉暴力、恐怖,残酷,色情的“儿童邪典视频”等有害视频,开展深人监测和清查,一经查实,必予严惩。此举( ) A.真正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B.能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C.可以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D.确保

    22、了未成年人远离各种网络陷阱【答案】B 【解析】【分析】“儿童邪典视频”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导致观看上瘾,诱发校园暴力,国家对“儿童邪典视频”等有害视频,开展监测和清查,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有利于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所以B符合题意;A错误,选项属于社会保护;题干属于净化网络的行为,未体现引导未成年人上网,C排除;D错误,题干做法不可能确保了未成年人远离网络陷阱。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认真分析题肢选项逐个排除错误的观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21.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

    23、综合治理方案。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对实施行为的学生予以拘役处罚B.校园欺凌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C.人民法院要公开审理校园欺凌事件,以示警戒D.学校和家庭都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答案】D 【解析】【分析】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作为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知法守法、用法、护法。D符合题意,正确。A错误,校园欺凌不一定是犯罪行为。B不符合题意,题意要求回答做法,此处为校园欺凌的危害性。C错误,对于未成年人案件不能公开审理。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认识,主要考查

    24、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用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歌曲承载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窗口;歌曲表达民族情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和态度,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材料二: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但社会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一些人把国歌设置为手机铃声;一些人把国歌当成促销活动热闹曲。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有了法律保障。法律连线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法律部分(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