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docx

    • 资源ID:15134569       资源大小:77.75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docx

    1、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一、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经济管理、经济制度;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 政治经济

    2、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物质资料生 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 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

    3、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三、经济规律1、 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2、 经济规律的特点: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有阶级性,有阶级

    4、的背景。4、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三、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四、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五、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第一节 商品一、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的有用性。2、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

    5、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3、 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交换4、 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A、有效用;B、供求5、 价值。A、含义;B、社会属性6、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有使用价值无价值。矛盾: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对于购买双方,只能实现一种。7、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价值含义物的

    6、有用性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形成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目的满足消费的需要商品生产者的需要特点财富的物质内容二、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 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具体劳动的含义:2、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唯一的源泉)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4、 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5、 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

    7、济学的枢纽: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三、 商品的价值量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2、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3、 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4、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

    8、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生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四、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1、 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2、 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第二节 货币一、 商品价值

    9、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 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简单的;B、统一的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 特殊的商品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

    10、: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可以是观念的货币;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价格标准。2、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实实在在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号。3、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4、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减少了

    11、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5、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三、 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四、 货币流通(一)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二) 纸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狭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广义M3:M2+国库卷+股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通货

    12、紧缩的后果:资源闲置;失业加剧;借债困难;宏观经济增长放慢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第三节 价值规律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二、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 价格与价值相等三、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

    13、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原因:a、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与价值偏离四、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市场价格是晴雨表、调节器;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1、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

    14、,只要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2、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A、 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孤立)B、 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章

    15、 资本和剩余价值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个)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第一节 货币转化资本一、 资本与货币1、 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 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GWG 资本流通公式。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

    16、的联系和区别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 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三) 资本总公式: GWG (G=G+ G) A 产业资本 GW PWGPm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GG(原有+利息)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四)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五)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等价:不可能产生 G流通领域: 不等价:买的时候多了10%,卖的时候也多了10%;贱买贵卖:整个社会没有产生剩余价值 G储藏起来 G不产生离开流通领域: 生产中:自产自销,无 G三、

    17、劳动力转化为商品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外,一无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b、c P48-49劳动力商品价值规定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使用价值劳动力买和卖形式上的欺骗性3、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就需要市场来配置。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

    18、产过程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一) 劳动过程1、 涵义:P51(3要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地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2、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力属于资本;雇用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的强制性(A、对劳动者:被奴役、压迫的行为;B、对资本家:财富增加和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目的: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二)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1、 价值形成过程。含义: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创造新价值。2

    19、、 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超出劳动力价值(M)剩余价值:雇用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劳动力价值的价值。3、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体现在:主体已转向第三产业,已从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化为智力劳动者为主;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劳务、信息、知识、科技、技术等无形产品上,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体现在: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参与剩

    20、余价值生产;生产社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体现在:采取“行为管理”,“人民资本主义”二、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划分1、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关系;资本是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能够支配工人劳动;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m生产中作用不同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具体体现为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只能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发生价值增值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这部份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能创造价值)转移生产资料

    21、这部分旧价值;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发生价值增值(V)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意义:P55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1、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高低)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必要劳动2、 剩余价值量:M=mv=K*(a/a)n3、 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属性的探讨A、 资本的一般属性:垫支性、增值性、回归性、补偿性资本是依存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资本首先表现为商品形态,是商品经济主要构成要素,资本可以转化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条件下,在资本价值运动中追求增值。B、 资本的特殊形

    22、态:具有资本功能,能够带来增值的人力叫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受市场规律作用)。人力资本的特点:有偿性、增值性、流动性(在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中突破了传统资本形式在量和质上的规模和水平)。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主要方面。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服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需要。追求剩余价值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冲突)经济危机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一、 资本主义的剥削率剩余价值率m=m/v 物化劳动形式;m=

    23、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活劳动的形式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2、 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3、 工作日的界限:A、最低界限:工作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最高界限:道德因素、生理因素4、 绝对剩余劳动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2、条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

    24、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四、 超额剩余价值1、 超额剩余价值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企业的雇用工人创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特殊形式。2、 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创造了条件。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 联系:本质;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需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一部分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

    25、余价值生产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而成的。2、 区别六、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总体工人的劳动)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任何先进的机器和设备都只能作为不变资本存在、转移其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由全体工人劳动创造;生产劳动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个别生产技术高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使得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劳动力价值降低,资本家获得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第四节 工资一、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定性分析):工人所得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

    26、化形式。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必须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归出卖者所有;商品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形成的;如果工人出卖的是劳动,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应是工人全部劳动报酬。(一) 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P64 劳动不是商品(归谬法)。劳动价格是指劳动力每小时的价格或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劳动价格=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二) 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掩盖剥削关系的原因1、 形式上:商品交换2、 表面上:时间一年劳动,一年工资3、 工资为劳动所得,可换生活资料4、 工资与工人劳动熟练程度有关二、工资的形式:1、 小时工资制2、 计件工资(

    27、血汗工资制):资产阶级剥削的最残酷的残酷手段;是最丰富的科学成就。三、工资的数量及其变动趋势和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一致又不一致名义工资:指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只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不能真实反映工资实际水平实际工资:指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数和劳务,能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包括劳务性支出)的物价指数2、 工资水平变动趋势实际工资水平大体是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生产力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结构发生了变化;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调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加快;对外国殖民统治,放松了对本国工人的剥削;工人阶级的长

    28、期斗争。第三章 资本积累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 含义: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生产。 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按规模分:A、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B、扩大再生产(追加资本,规模扩大)按实现形式:A、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增加机器、工人;B、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分析的新特点P79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变工资),是由工人所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所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以外,也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是物质资料再生

    29、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内容:物质资料再生产(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生产和再生产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的统一。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2、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把剩余价值再转移为资本这个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商品所有权规律:劳动和所有权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

    30、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任何的劳动产品。3、 资本积累的动因。P81内在原因:利益的驱动,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外在原因(及其必然性):竞争的压力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的结果,反过来又是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82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m(积累与消费呈彼此消长关系),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似决定积累量的关系。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量也就越大,通过工资压倒劳动力价值以下,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A、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商品数量增多,商品价值会下降,从而使体现一定量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增多;B、由于商品便宜,可以靠减


    注意事项

    本文(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