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x

    • 资源ID:15096423       资源大小:33.91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x

    1、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 案(8) 2015 至 2016 学年 第一 学期系 部护理系教 研 室儿传护理教研室课程名称传染病护理学授课班级2012级五年制3班授课教师刘 莉职 称助 教使用教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写日期2015年10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教 案首页授课时间 2015年11 月 日 星期 节学时数2学时授课章节第二章 第五节 狂犬病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一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授课方式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教学目的(目标)1掌握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2熟悉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2、的流行特征、预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病例、精讲、启发、引导、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教材参考文献1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2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3.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4. 王明琼 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5. 王明琼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6. 沙介荣 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教 学 内 容时间分配板书第五节 狂犬病一、定义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

    3、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人主要因被病兽咬伤、抓伤而感染。临床上以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兴奋狂躁或进行性瘫痪等为特征。死亡率几乎达100。二、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RNA型弹状病毒。病毒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外膜糖蛋白抗原,能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另一种为核蛋白抗原,能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直接从病兽和病人体内分离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其特点是致病力强,潜伏期长,能在唾液腺中繁殖。街毒株经多次在兔脑内传代后成为固定毒株,对人狗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腺,仍保留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酒精等灭活,加热1002min可灭活。三、发病机制及病理狂犬病毒

    4、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 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主要病理变化是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5、,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内基小体是指具诊断意义的病人脑组织内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菌落。四、流行病学1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病犬,近年来多起报道,人被“健康”的犬、猫抓后而患狂犬病。2传播途径 .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或被其舔黏膜而感染。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黏膜侵入神经而发病;宰杀或剥皮当中不慎刺伤手部感染发病。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被狂犬咬伤后是否发病,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病兽种类、局部处理情况、有无及时进行疫苗接种以及衣着厚薄等有关。五、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d,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d。典型临床经过分3期: 1前驱期 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

    6、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 本期持续24d。 2. 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38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词不清,呼吸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延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病人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觉出现等。本期13d。3麻

    7、痹期 病人痉挛发作停止,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本期持续时间短约618h。六、辅助检查1周围血象和脑脊液 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质可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2病原学检查 脑组织内基小体检验;病人口腔分泌物、脑脊液和脑组织接种鼠脑分离病毒,狂犬病毒核酸检测等。 3病毒抗体检测 荧光免疫方法检查抗体血清学抗体检查。七、治疗要点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1病人住单间。采取严密隔离,尽量使病人保持安静,减少光、风、声的刺激,狂躁时用镇静剂。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

    8、治疗。八、预防1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捕杀野犬,家犬进行登记与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立即击毙并深埋或焚烧。2伤口处理 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发病率。(1)冲洗:伤口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或用清水反复清洗伤口至少半h,伤口深时要用注射器灌注反复冲洗,力求祛除狗的唾液。注意新洁尔灭不可与肥皂水合用。(2)消毒:冲洗后用75酒精反复擦洗消毒,最后涂上碘酒。(3)伤口敞开:伤口一般不予止血、不缝合、不包扎,以便排血引流。(4)被动免疫:若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还需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底部及周围行局部注射。

    9、(5)预防细菌感染: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必要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及抗菌药物。3预防接种 (1)主动免疫:对高危人群如暴露与狂犬病的工作人员,应做暴露前预防接种;被犬、猫等动物舔伤、抓伤者做暴露后预防接种。1)暴露前预防接种:共接种3次,于0、7、21d各肌肉注射一针,23年加强注射一次。2)暴露后预防接种:全程5针,在30d内注射完,分别在0、3、7、14、30d各肌肉注射一针。严重咬伤者全程10针。(2)被动免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九、护理评估1询问健康史 有无被狗、猫咬伤、抓伤的历史;被狗、猫咬伤、抓伤后伤口处理情况;恐水怕风之前是否出现愈合的伤口感觉异常;

    10、发热、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出现的时间。2护理体检 检测生命体征,观察口唇是否干燥、有无流涎、皮肤大量出汗,意识是否清醒等。3查阅辅助检查 了解血象、脑脊液检查等检查结果。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家属及病人对狂犬病的了解程度,心理状况。十、护理问题1体液不足 与饮水、进食困难、多汗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肌痉挛有关。3潜在并发症:惊厥、呼衰、循环衰竭。十一、护理目标机体无脱水表现;气体交换得到改善;发生惊厥、呼衰、心衰等并发症时能得到及时抢救。 十二、护理措施1生活护理(1)隔离:采取接触隔离,护理病人戴手套,避免接触病人的唾液。(2)休息:应卧床休息,狂躁患者应注意安全,必要时给予约束。居室应

    11、挂窗帘避光,尽量保持安静。(3)保证营养:给予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对症护理 (1)减少肌肉痉挛: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暗淡,避免风、光、声的刺激。避免水的刺激,不在室内放水容器;不使患者闻及水声;不在患者前提及水字;输液时注意将液体部分遮挡;操作过程中勿使液体触及患者。各种检查、治疗及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巧,以减少对病人的刺激。(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3用药护理 及时、正确的用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4病情观察与并发症检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肌痉挛、惊厥、呼衰、循环衰竭等并发症。5心理护

    12、理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倍加爱护与同情患者,做好安慰工作,减轻心理压力。十三、健康教育1预防宣教 向患者、家属及社区广泛宣传狂犬病对人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加强对犬、猫的管理;宣传被咬伤后,及时、彻底处理伤口及注射狂犬疫苗的意义,督促病人进行预防接种。2康复指导 讲述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恐水、怕风、兴奋、狂躁的原因,嘱家属避免刺激病人,配合治疗与护理。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定义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由蚊虫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二、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呈球形,核心为单股

    13、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此病毒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尤其在神经细胞内更适宜生长繁殖,故又称嗜神经病毒。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易被常用消毒剂杀灭,加热5630min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和干燥。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乙脑主要引起脑实

    14、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基本病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四、流行病学1.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

    15、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征 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具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脑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暴发流行。五、临床表现潜伏期515d。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1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d。(2)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

    16、,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d,但多见于38d。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3)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

    17、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2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此外,也可出现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六、辅助检查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轻

    18、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七、治疗要点本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措施,重点做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抢救,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一般治疗(1)隔离与休息:进行隔离治疗。(2)护理与饮食:观察病情,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营养饮食。(3)对症处理 1)高热: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2)惊厥: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

    19、施: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 g1.5g/kg,在2030min内静脉滴完,同时可合用呋塞米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3)呼吸衰竭: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

    20、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4)循环衰竭: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往往同时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2抗病毒治疗 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3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

    21、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d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d。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4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八、预防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1.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猪的管理,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能有效地控制遗尿在人群中的流行。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3.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

    22、苗两种。九、护理评估1询问健康史 病人有无蚊虫叮咬史,是否接种过乙脑疫苗。是否出现发热、抽搐、惊厥, 2护理体检 观察体温、热型、持续时间,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注意瞳孔是否等大;有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吞咽困难、精神异常等。3查阅辅助检查 正确采集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及时送检标本。收集血液、脑脊液、血清学等检查结果,了解、分析检验结果。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家属及病人对乙脑的了解程度。因发病急、进展快,症状突出,加之重症患者恢复较慢、预后差,甚至留有后遗症,常引起患者与患者家属产生恐惧、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关。2营

    23、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进食不足,呕吐、吞咽困难、昏迷等有关。3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4有窒息的危险 与乙脑所致惊厥有关。5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衰竭有关。6有感染危险 与昏迷时间较长有关。7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及脑缺氧等导致病人出现惊厥、意识障碍有关。8焦虑 与病情重,预后差有关。十一、护理目标 病人体温逐渐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营养得到改善;危险因素被消除,惊厥不再发生,意识恢复正常;无潜在并发症发生。 十二、护理措施1生活护理 (1)隔离:采取虫媒隔离。(2)休息: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安置于安静、光线柔和、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控制室温至30以下,隔离至体

    24、温正常。(3)保证营养:制定饮食计划,发热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以维持足够的热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病人食欲明显好转,可开始进食清淡流质饮食,如牛奶、绿豆汤、果汁、西瓜水等,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一般退热、意识清醒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2对症护理 (1)发热:对高热病人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尽快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或应用亚冬眠疗法,注意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定时监测并记录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2)惊厥与抽搐:应注意早期发现惊厥或抽搐的先兆,及时处理。惊厥先兆为烦躁、眼球上翻、口角抽动、肢体紧张等。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

    25、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3)呼吸衰竭:应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给予护理。(4)意识障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一定体位等措施,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护理。3用药护理 及时、正确的用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4病情观察与并发症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血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变化、对光反应等。如发现病人两眼呆视、面部肌肉及口角、指(趾)小抽动、惊厥等,及时告知医生,并积极协助处理。5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讲解乙脑的相关知识,解除病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

    26、急躁等不良情绪。十三、健康教育1预防宣传 宣传乙脑的预防知识,防蚊、灭蚊和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性措施。在流行季节加强对家畜尤其是幼猪的管理,如有条件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有助于降低人群发病率。2康复指导 使患者了解和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在流行季节,如出现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时应尽快送医院诊治。乙脑患者如有后遗症、功能障碍,应向患者及亲属说明积极治疗的意义,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力训练及语言训练等。第十一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一、定义肾综合征出血热亦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的传染源。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细血

    27、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二、病原学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负性单链RNA病毒。膜蛋白中含有中和抗原,使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核蛋白含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早,有利于早期诊断。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去氧胆酸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一方面是病毒直接感染细胞导致结构和功能损害;另一方面是免疫损伤,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

    28、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和肾间质血管等处激活补体,造成小血管壁和肾脏病变。因此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肝、脑脏器的损害。四、流行病学1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鼠类、家猫、家兔、狗、猪等。2传播途径 主要为动物源性传播,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经呼吸道传播: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被人吸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2)经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鼠

    29、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如革螨、恙螨)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显性感染为主,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工人发病居多。4.流行特征(1)流行性: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扩散传播。(2)季节性: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表现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46d(12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

    30、、出血和肾损害三大主征,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有越期现象,重型病例可有三期之间互相重叠。1发热期 病程第13d,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1)发热:体温在12d内可达3940,热型以稽留热多见,一般持续37d。(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常有食欲有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重者可有嗜睡、烦躁及谵妄等。(3)毛细血管损害:包括充血: 皮肤发红,主要是颜面、颈、胸部发红,一潮称为“三红”,重者“酒醉貌”;黏膜见于眼结膜、软腭、咽部。出血:皮肤及黏膜有出血点,皮下出血以腋下、胸背部最突出,常呈搔

    31、抓样或条索状;黏膜出血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咯血、 便血、血尿、鼻衄等。腰、臀部、注射部位大片淤斑和腔道大出血(呕血、黑便、咯血等)。渗出水肿: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出现腹水。肾损害:尿量减少、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2.低血压期 病程第46d,一般可持续13d,主要临床特点为热退后中毒症状加重,出现低血压,重者可发生休克。3.少尿期 病程第58d,可持续25d,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可因蓄积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以致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4.多尿期 病程第914d,本期特点是尿量增多。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亦可发生电解平衡失调(低钾、低钠等)及第


    注意事项

    本文(《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