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述评.docx

    • 资源ID:15055940       资源大小:22.9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述评.docx

    1、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述评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述评刘向宁,张 敏【摘 要】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媒体素养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新媒体素养教育也受到了国内外青少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本文在充分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就有关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建构及现有研究不足等问题做了归纳和总结,并探讨了未来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研究内容;

    2、理论建构新媒体(新媒介)基于数字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是一种具有同时性、全领域、高速化、全媒体传播特质的,能够传输多元复合信息的大众传播介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等通信与传播“新武器”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渗透进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基于网络而兴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广的媒体。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捷和方便,但不得不承认,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觑。青少年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不仅是新媒体的拥趸,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

    3、中国少先队事业中心发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2012)显示,未成年人触网比例高达96.8%,较2011年增长5.4%。其中,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含10岁)的学生占61.8%,28.1%的未成年人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触网络。近八成(78.4%)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这个比例高于全国整体网民的平均水平。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正在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强势冲击。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青少年与科技2013调查报告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主要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其中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一半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同样的研究

    4、数据还显示,在广告、视频和游戏中,分别有60.4%、30.6%和 23.6%的未成年人认为仍然存在不良信息,以不雅照片(63.5%)、自拍暴露视频(38.2%)、虚假信息(37.0%)和视频裸聊(35.0%)等形式为主。青少年的分辨力和自制力较差,同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媒介观又尚未成型,媒体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其人格、道德以及审美的发展、行为的引导、早期的社会化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时期的个体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非常迫切,也最为有效。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及其影响,不仅关系到有关新兴技术的有效运用与推广,而且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

    5、革。在信息时代和“媒体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养,包括对传媒信息的解读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本文即对目前有关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提供基础。一、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在Springer LINK全文期刊数据库以“新媒体素养教育”(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相关研究论文24869篇,当笔者将主题词精确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Youth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时,得到6147篇论文(截止到2

    6、013年12月13日),可见,国外对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相当重视。我国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远未能赶上西方学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过也已经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主题词精确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8日,论文主题中含有“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有1283篇;而当笔者将研究主题聚焦到“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时,只得到143篇相关文献,如果再将主题词精确到“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只有59篇论文。此外,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时,检索到硕士学位论文20篇,但无直接相关的博士论文。可见,新媒体虽

    7、已引起学者的重视,但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有关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研究,对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意义、影响等进行说明和分析;二是理论性探究,通过梳理、分析国外的研究成果,总结国外的经验,探讨适合我国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支撑;三是相关性研究,探讨青少年的新媒介接触与其思想发展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现有研究的主体部分;四是干预性研究,主要探讨对青少年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一)描述性研究学者们把描述性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的宏观性描述上。大多文献认为,新

    8、媒体素养教育作为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20世纪下半叶在全世界逐渐兴起的教学科目。“新媒体素养教育”从提出至今,国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内涵、目标、内容设计以及教育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前所述,国内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以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增多,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启动阶段。一般认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具有正确的媒介评判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以及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运用大众传播资源。例如,常怿(2006)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内涵、演变历史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描述,并针

    9、对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1戴怡平(2001)在介绍媒介内容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青少年受众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二)理论性探究国外的理论性探究主要集中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例如,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Fred S.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合作出版的经典之作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又译报刊的四种理论),将世界上论述传媒同社会的关系的各种思想理论归纳成四种理论模式: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模式。3国内有关理论研究的文章主要是

    10、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引进国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不少学者通过分析欧美国家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例如,郭铮(2013)通过梳理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英国在理论研究、政府保障、社会支持、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和借鉴;4蔺艳茹、王清、施勇(2009)在分析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之后,提出设置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课程。5(三)相关性研究相关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是实施新媒体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上。例如

    11、,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针对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媒体广告对青少年吸烟和喝酒行为的影响、媒体中的情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995,1996,1997)。6约瑟夫凯恩(Joseph Kahne)等学者在对初高中和高校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后发现,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效率和公平性。7国内的相关性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例如,王振等(2007)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角度

    12、说明了新媒体对青少年在明确社会规范、正确理解自己和理性认识世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8刘胜枝(2009)从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角度,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审美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审美需求,拓展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9王仕勇(2008)等学者重点研究了大众传媒中出现的诸如色情淫秽、凶杀暴力等异化现象对青少年的毒害,认为这些负面影响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10二是研究实施新媒体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黄国玲(2013)通过分析四个家庭中父母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对子女媒介行为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11

    13、卢懿(2013)从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的媒体认知程度、思想道德建设以及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三个方面,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12(四)干预性研究在干预性研究方面,国外的学者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专家约翰彭金特(John Pungente)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成功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媒介素养:教师、学生、家长和媒体专业人士完全手册(Media Literacy:A Kit for Teachers,Students,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提出一套具体的针对中学教师资格培训的媒介教育课程以及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块化方法和关键

    14、概念。13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教育方式及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对青少年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具体方式。学者们提出的干预策略可分为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四个方面,其中以学校策略为主。例如,徐赪(2005)、14颜芳杰(2009)15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实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体,让新媒体素养教育走进学生的课堂,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体系。也有学者从政府与学校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策略,如胡来林(2012)指出,政府部门应通过立法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而高等学校可以为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专业上的支持。16二、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理论建构青

    15、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涉及媒介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其跨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其中,传播学方面的理论包括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理论、符号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知沟扩大假设和媒介环境理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包括批判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综观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文献,运用最多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理论。(一)受众参与理论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受新媒体传播影响的广大信息接受者即受众。20世纪70年代之后,民主(受众)参与理论兴起。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强调受众的作用和

    16、地位,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受众参与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体的使用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使用媒介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愿望,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牵制着媒介传播的过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在推动传播现代化的基础上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信息接受者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以及分散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受众参与理论,有学者提出在进行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时,要结合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分阶段分类教育:对儿童应进行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应进行初级的基础性引导和知识指导;对初中生应给予全方位的内容介绍,注重培养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对高中生则重点教育他们学会正确处理

    17、与媒介的关系;对大学生更多的是培养其质疑和批判能力。(二)社会批判理论该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基本理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批判。该理论影响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看法以及媒体素养教育批判范式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社会批判理论,新媒体不仅对青少年在新闻传播、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思维视角和分析方法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如信息垃圾、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知识鸿沟等困扰和负面效应。因此,学者们认为,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判,培养青少年正确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趋利避害,使其树立科学的媒体观念,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三、

    18、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一)不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国内教育为对象的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大都侧重于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模式的探讨,而较少涉及有关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深层次理论和基本理念,缺乏对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宏观社会大环境的深入透视与分析;以国外教育为对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国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课程设置及其特点、教学方式等的一般性介绍,鲜见对某一具体方法、策略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二,从研究的理论视角来看,一方面,尽管我国的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也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但绝

    19、大部分成果仍然局限于教育学的视角,而较少从传播学、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和介绍上,止于宏观的描述性解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微观的学理分析。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目前有关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主观评述的层次。国内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文献法,即搜集以往国内外有关新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著作、论文等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缺少针对实际情况和典型案例的定量研究,因此虽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和方案,但是否符合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青少年的特点,是否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20、有待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二)展望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向纵深方向的推进,相关的研究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宽,研究主体将会进一步扩大,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也会有新的拓展。与新媒体相关的问题和与新媒体素养教育相关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新媒体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在研究领域上,随着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应扩大研究的范围,在重点研究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同时,应给予传统媒体素养教育一定的关注,通过与传统媒体的相互对比,有助于发现和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由此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在研究视角上,应充分注重和应用与新媒体素养教育相关的政

    21、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办法,更多地采用以教育学为主导,结合新闻传播学和媒介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应加强对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的研究,探讨科学严谨的模式设计。总之,我国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以来,已经引进、借鉴了国外的很多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还处于启蒙阶段,值得深入探讨,亟待更多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应加大针对我国社会实际、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及青少年成长特点的实证研究力度,设计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方案和模式。注释:该系列调查开始于2006年,已连续开展7

    22、年,本次报告是对全国10省(区/市)98所城镇地区中小学校13488名1017岁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新媒体运用状况进行实验调查得到的结果。Madden,M.,Lenhart,A.,Duggan,M.,Cortesi,S., Gasser,U.(March 13,2013).Teens and Technology 2013.From http:/www.pewinternet.org/Reports/2013/Teens and Tech.aspx.该调查主要描述美国青少年使用科技设备的情形。调查对象为1217岁的802名青少年及其家长。另外,以“新媒体素养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获得268条资料

    23、。参考文献:1常怿.浅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6).2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3【美】西伯特等(戴鑫译).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5.4郭铮.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3,(6).5蔺艳茹,王清,施勇.北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分析及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6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http:/www.aap.org.7Joseph Kahne,Nam Jin Lee,Jessica TimpanyFe

    24、ezell,Digita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Online Civic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012),124.8王振,张新明.论人格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4).9刘胜枝.大众媒介与青少年审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王仕勇.从网络游戏成瘾看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2).11黄国玲.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案例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12卢懿.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13UNESCO:Media Literacy:A Kit for Teachers,Students,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2006.14徐赪.媒介规范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传媒教育,2005,(7).15颜芳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传媒素养教育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6胡来林.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book=176,ebook=176


    注意事项

    本文(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述评.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