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

    • 资源ID:15053099       资源大小:48.25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

    1、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3、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4、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记住:15速度340m/s。5、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2、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

    2、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2.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4.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3、) 5.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6.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7.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4、;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3.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 声的利用 1.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2.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3.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4.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能发光的物

    5、体叫光源。 2.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3.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4. 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5.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7.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 km/s。 二、 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

    6、辉发生反射。 2.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 、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

    7、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3.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4.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5.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6. 平面镜的应用: 7. 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8. 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

    8、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2.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3.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4.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9、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5.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6.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7. 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1.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

    10、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 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4. 六、看不见的光 5.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7. 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8.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9

    11、.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1.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2.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3.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4.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5.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6.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

    12、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7.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8.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9. 透镜对光的作用: 10.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11.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 生活中的透镜 1.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从左向右依

    13、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像的性质像 距( v )应 用u 2f倒立缩小实像f v2f照相机u = 2f倒立等大实像v = 2f(实像大小转折)测焦距f u 2f幻灯机u = f不 成 像(像的虚实转折点)探照灯u u放大镜3、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

    14、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四、 眼睛和眼镜 1.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2.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3.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4.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5.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

    15、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6.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7.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 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2. 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6、 一、 温度计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 温度计 4.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6.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7.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8.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量程分度值用 法体温计玻璃泡35420.1 离人读数上方有细管 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201101不能离开被测

    17、物读数,不能甩 。寒暑表30 5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不能甩二、 熔化和凝固 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 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4.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5.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6.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三、 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2. 蒸发:(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

    18、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3. 沸腾:(1)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4.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5. 水沸腾时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6.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7.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2、压缩体积。 8.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 升华和凝华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19、 2. 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3.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4. 例子:霜,树挂、窗花 5.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 电荷 1. 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3.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4. 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5. 电

    20、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 验电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1)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7.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8.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9. 元电荷:电子(汤姆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e=1.610-19 C。 10.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11.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21、(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12.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13.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 电流和电路 1.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2.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 电路中电流: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4. 电路构成: 1)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发电机、电池。 2)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

    22、能。 3)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 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5.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2. 并联: 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互不影响。 四、 电流的强弱 1. 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2. 单位:安培(A)、毫安(mA)、微

    23、安(A); 3. 1A=1000mA,1mA=1000A。 4. 电流表:1、测量电流。2、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5. 使用: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五、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第六章 电压电阻 一、电压 1. 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

    24、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有电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 2. 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 3. 单位: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V)。 1kV=103V;1V=103mV;1mV=103V. 4. 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手机:3.6V;铅蓄电池:2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5. 电压表: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 6. 量程:0-3V(大格:1V,小格:0.1V) 0-15V(大格:5V,小格:0.5V)。 7. 使用: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电流要从“+

    25、”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1. 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2. 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3. 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4. 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 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 6. 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1、使用优质电池;2、回收废旧电池;3、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 三、电阻 1.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

    26、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 物理量符号:R。3. 公式: 4. 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 M=103 K; 1 K=103。 5.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大部分材料温度升高,电阻变大)。(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6. 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

    27、阻器 1. 滑动变阻器:结构:(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 2. 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 3. 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4. 铭牌:例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5. 正确使用:(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2)、接线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 试

    28、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公式: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 3. 公式的理解: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

    29、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1) 电流:公式 :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 电压:公式: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3) 电阻:公式: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4)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5) 分压作用: = ; 6.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1) 电流:公式: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 电压:公式: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3) 电阻: 公式: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

    30、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4)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 5) 分流作用: ;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R=U/I)。(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2. 实验电路: 3. 实验步骤:(1)画出实验电路图;(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3)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4)算出电阻值;(5)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 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 2. 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小,发生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另外,用湿手摸电器,易使水流入电器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 3. 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电压和电流极大,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引起空气的振动。防雷要安避雷针。 4. 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 5. 短路:电路中两点不该连的两点连到一起的现象。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损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