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5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卷一 学生版.docx

    • 资源ID:15046180       资源大小:73.0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5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卷一 学生版.docx

    1、5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卷一 学生版第五单元训练卷历 史 (一)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韬在瀛蠕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材料表明(A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B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C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D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2.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 BC D3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

    2、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4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 B传播科学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5以下有关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说法,正确的是A广播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

    3、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6.图4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附: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据此可知图4 A居民生活水平降低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C社会缺乏福利保障D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7.近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对此,洋泾竹枝词写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淡黄马褂着纷纷。”该词说明当时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消失B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C生活风俗受到西方影响D中西服饰文化相互影响8.1888年11月,李鸿章奏请修筑津通铁路,有官员上奏朝廷,指责修路是“开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并将修路与清宫太平门失火事件相附会。这说明A满清贵

    4、族阻挠西学东渐B中国缺乏发展交通条件C守旧势力抵触近代文明D列强攫取中国铁路主权9.1868年,上海首次出现自行车;建国以后,中国自行车自主品牌逐渐增多;截止2017年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共享单车。材料反映出A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领先世界B交通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C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D环保观念深入了百姓日常生活10.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竹枝词记载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时:“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如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另有文章描述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锻”。这表明当时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普及B交通进步呈现区域性特色C自行车尚

    5、属于新奇之物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1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说明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逐渐减轻B已经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C政治变革备受瞩目D各阶层普遍赞成民主共和12.下表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大事记(部分),其中结论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 A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 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宜传政治纲领的阵地 B 昭文新报于1873年在汉口创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 C 民报于1905年在东京创刊 国人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影响巨大 D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 该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

    6、阵地 13.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车招贴画”不是广告公司,排除D项。14.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说明了A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B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C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D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15.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

    7、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B要紧跟时代步伐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D要坚持行业自信16.英敛之在创立大公报时说:“不敢存自足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尤望海内有道,时加训诲,匡其不逮,以光我报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这反映其办报宗旨是A文明开化B伸达民隐C抨击权贵D讥评时政17.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

    8、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18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19.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

    9、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20.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B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C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21.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C

    10、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22.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23.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5月12日 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 5月13日 各尽我之救命责任 5月14日 各竭其力,各尽其心 5月15日 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 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

    11、政府救灾力度24.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第II卷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

    12、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

    13、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

    14、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

    15、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 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 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

    16、安、宁、和、顺、富、仁、义、礼、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要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琳、鑫、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曦、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表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单元

    17、训练卷历 史(一)答 案第卷1【解析】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有等级的,“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说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故选C。清季指的是清朝末期,不是辛亥革命后,A错误;B错在“普及”;材料说明的是服饰变革,不是生活奢靡,D错误。【答案】C2.【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的选项,故选B。【答案】B3【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A、B、C都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故选D。【答案】D4【解析】解

    18、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答案】A5【解析】本题易错选D项,错选的原因是误以为互联网的发展代替了其他媒介。广播、影视、互联网各有特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替代关系。最早出现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报刊,A项错误。影视的时效性不强,B项错误。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C项正确。【答案】C6.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反映了城乡居民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满足温饱到社会生活多样化,

    19、即社会经济的活力逐步增强,故选B项;食品支出减少不代表居民生活的降低,且“居民生活水平降低”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逐年在增加,排除C项;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增长趋势,并没有下降,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根据题干中“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可知该现象反映了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故选C项;题干中“衣履难将贵贱分”,不意味着等级观念的消失,排除A项;“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不符合历史史实,并且在题干中也没有提及该现象,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没有涉及中西方相互影响,排除D项。【答案】C8.

    20、【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清朝官员反对修建津通铁路,再结合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888年,即19世纪末期,说明清朝的守旧势力抵触近代西方文明,故选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清朝“官员”反对修筑铁路,不能定位为“满清贵族”,排除A项;在19世纪末的中国,并不缺乏发展交通的条件,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清朝官员反对修筑铁路,没有涉及西方列强,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表明自行车数量、种类不断增加,体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共享单车的投入体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方便人民的生活,故选B项;材料中未提到国际自行车的水平,所以不存在国际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鲜明的对比人们心态的变化,排除C项;自行

    21、车一个方面不能反映环保观念深入百姓日常生活,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从材料中的“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可以看出是自行车,从“来往如飞人尽慕”可以看出当时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故选C项;人们对自行车感到新奇,表明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得到普及,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上海一地,没有对比,看不出交通的区域性特色,排除B项;汽车在中国出现于20世纪初,不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据材料“政论性报刊约占88%,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可知民众关注政治,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理论的重要工具,故选C项;依所学,近代以来,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排除A

    22、项;依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依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是维新派与革命派争论的焦点,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由材料“民报于1905年在东京创刊”、“国人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影响巨大”可知民报的创立旨在挽救民族危机,故选C项;1894年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排除A项;邸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排除B项;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说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选A项;“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坐车对观念有

    23、影响,但不会彻底影响,排除B项;“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不是第一个近代交通工具,排除C项;“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不是广告公司,排除D项。【答案】A14.【解析】题干分析了申报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的原因“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这反映了民众生活在报刊的引导下走向了近代化,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这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申报主要在于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时代话题,而不是引导民众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申报报道科学知识的相

    24、关内容,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要紧跟时代步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的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版业要坚持行业自信,排除D项。【答案】A16.【解析】“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体现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故选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没有涉及到伸达民隐,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办报宗旨文明开化,没有涉及到抨击权贵,排除C项;

    25、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办报宗旨文明开化,没有涉及到讥评时政,排除D项。【答案】A17.【解析】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项;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向美苏赠送抗战电影,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法西斯势力冲击世界和平,挑战美苏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影视宣传来获得美苏对中国积极抗战的认可和支持,并非国民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排除D项。【答案】C18【解

    26、析】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的民权觉悟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要和清王朝的思想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义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而是梳理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答案】C19.【解析】根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结合所学知识,西装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体现生活习俗的变化,人们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民国初年的服

    27、饰变化,没有体现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排除D项。【答案】C20.【解析】捍卫国家主权,与材料中“(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相符,故选B项;“西用”与材料“中国买断并拆除”不符,排除A项;“1876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经济侵略,排除C项;“1876年”时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化已经开始,排除D项。【答案】B21.【解析】从“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可以看出不仅促进促进经济交流,还起到巩固边防的作用,故选D项;题中所述不能得出“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题中并未涉及,

    28、排除B项;题中只涉及了京张铁路的作用,没有谈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C项。【答案】D22.【解析】据材料“1937年到1945年,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日本为了加强控制借助电影等传媒手段渗透殖民思想,选D项;依所学,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地区播放的电影是为了加强控制,而不是引导人向善 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殖民思想渗透,而未涉及到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殖民思想渗透,而不是强调大众娱乐生活,排除C项。【答案】D23.【解析】据材料大公报为陕西受灾连续配发了4篇社评,可知报纸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C项;材料是大公报的社评,“众多报纸媒介”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我们判断不出官方赈灾力量的多寡,排除B项


    注意事项

    本文(5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卷一 学生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