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14947829       资源大小:142.1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docx

    1、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1. 商朝最后两位王竟将上帝的“帝”字用于王的名号,称为帝乙、帝辛,这直接反映了当时A. 专制思想浓厚B. 君权神授的观念C. 统治者威望高D. 人们敬畏大自然【答案】B【解析】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的君权神授的观念,故B正确;专制统治的确立是在秦及其以后,A不正确;材料的做法旨在神话王权,提高统治者的威望,C不正确;材料中的“帝”并不等同于大自然,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商朝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商朝政治的特点的把握,商朝政治一个明显的特点为神权与王权

    2、紧密结合,借助神权强化王权,以此作答即可。2. 在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A. 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B. 制度文明的先进性C. 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D.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答案】C【解析】材料“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表明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

    3、料强调的是学习唐代的经济,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直接反应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D不正确。3. 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微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商品交换发展较快B. 手工业生产繁荣C.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 交通工具的发达【答案】A.4. 清初学者颜元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这一观点A. 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风气B. 强调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C. 认为人才主要是为朝廷服务D.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答案】D【解析

    4、】材料表明,颜元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之人,用以管理国家经济,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经济人才的需求,D符合题意;顾炎武开创了经世致用之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5. 下表是1850-1940年间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时期迁出他乡种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18501879年721549818801911年15601183819121940年473077396这反映出该地A. 人口辽徙流动频繁B. 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社会经济转型明显加快【答案】D【解析】表中数据表明,1850-1940年间南

    5、方沿海某乡人口迁出不断增多,主要都流向城镇做工或从事工商业活动,或到外国从事工商业活动,基本没有在流入农业领域的,说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该地区人口迁徙状况,但“频繁”说法不准确,A排除;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不正确;C“已经”解体的说法不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人口流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表中信息的把握,明确人口流向,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作答即可。6. 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如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

    6、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这一现象反映了A.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B. 晚清时期留学生救亡意识强烈C. 维新变法后各种思潮并行D. 民主革命思想在各省广泛地传播【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晚晴”、“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留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家救亡的心态,因此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各省独立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种思潮的变化,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

    7、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7. “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可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材料反映的战役是A. 百团大战B. 徐州会战C. 大原会战D. 武汉会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战役”

    8、指的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8. 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3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反映了A.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已经全面完成B. “一五”计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C.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被提上日程D.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信息显示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证明土地私有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这直接推动了对农业合作化的运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C符合题意;A项土改材料没体现;“一五”计划从

    9、1953年才开始,B不正确;材料只涉及农村土地买卖的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D不正确。点睛:对题干材料的准确分析理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需要对农村农业合作化相关史实的掌握。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9.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B. 民主制度提供保障C. 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D. 社会大变革的推动【答案】D【解析】苏格拉

    10、底与学生们自由辩论反映了希腊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过渡时出现的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而中国战国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文化方面的一个反映,都体现了社会的变革,D符合题意;二者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A不正确;中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B不正确;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C不正确。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在淡及工业革命时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在此作者强调工业革命A. 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B. 是场深刻的技术革命C.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使科学家社会地位提高【答案】C11. 西方在进

    11、入20世纪后,除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外,工人阶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能够把钱用于支付娱乐休闲和购买比较贵重的商品(家县、吸尘器、冰箱、收音机等)到二十年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赛狗和赛马也同时作为赌博和娱乐活动而风行一时,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A. 大众消费社会兴起B. 工业制造非常发达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奢侈摩烂风气盛行【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20世纪以来,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和贵重商品的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说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大众消费社会兴起,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工人的消费情

    12、况,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是奢侈盛行,D不正确。12. 杜鲁门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须的。”材料中社鲁门的本质意图是A. 促使西欧经济复兴B. 攫取战后世界霸权C. 抵抗苏联对外扩张D. 稳定欧洲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由材料“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并结合杜鲁门主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杜鲁门的本质意图旨在遏

    13、制苏联,谋求战后世界霸权,B符合题意;A与美国战后诉求不符;C是目的,但与题干“本质意图的要求不符”,其抵抗苏联的目的在于确保自身的霸主地位,C不正确;D不是美国本质意图的体现。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军入关后,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清廷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深州、遵化。顺治四年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

    14、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池,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材料二英国很早就出现圈地的現象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迹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部土地2%,大部分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

    15、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影响。【答案】(1)相似之处:持续时间长;阶段性渐进式推进;规模大、范围广;牺牲农民利益;政府作用显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2)不同影响:中国: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续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英国:确立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农业近代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解析】(1)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两国

    16、圈地运动持续时间较长;据材料“。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可以得出圈地运动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据材料“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可以得出圈地规模较大;据材料“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可以得出均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材料均体现了政府的作用,且有强制性。(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的圈地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可以得出延续或强化了

    17、小农经济。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伴随1912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制定宪法成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性工程。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开始,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文本公布,在形式上终于完成近代中国首部共和制宪法的制定。但是,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传统史家眼中,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失序

    18、就是叙述这段历史的基调,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人们对民国早期政治的固化认知。摘编自李进斌近代社会的历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仅作示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论题: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论述:鸦片战争后,外国大量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随之兴起并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也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传统社会受到冲击,出现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给人民带

    19、来巨大灾难,但是建立共和制度、强调法治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在否定传统、吸纳和产生顺应时代的新生事物过程中,实现社会的转型。(论题举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可以得出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积极产生的相关知识加

    20、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11年,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同时取消了君臣、官民、士庶等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的特权,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

    21、41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民初的法制改革,为我国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政府主导;近代化色彩浓厚;建立法律体系。(2)主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推动;民族危机深重;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解析】(1)

    22、据材料“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向西方学习;据材料“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可以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可以得出具有近代化色彩;据材料“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可以得出法律体系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从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播及民族危机加深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推动;民族危机深重;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16. 【历史-选修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当

    23、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主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

    24、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摘編自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爆发前,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政策:绥靖政策。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原因: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这实质上是对法西斯侵略的

    25、纵容,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欧洲主要国家逐渐改变过去的绥靖政策,这和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有关。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张雨(1617-1684年),清代山西永宁州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难能可贵的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以44岁高龄在基层任职,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等职。他怜贫苦、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贊譽,以“

    26、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清康熙十七年,张雨被耀升为江防道员,提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张雨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常需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竟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1684年在江宁任上离世,当时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栏,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摘编自王第贤清代吏治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雨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27、张雨成为“清朝第一廉吏”这一历史现象。【答案】(1)原因:康乾时期,政治清明;清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优秀的个人品质,拥有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2)简评:康熙帝统治的贤明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天下廉吏第一”的出现;秉持为官之道,坚守清廉、正心诚意、忠实为民的理念符合人民的愿望;即使封建政治相对清明,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弊端难以消除官场腐败的大环境。【解析】(1)由材料“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并结合所学可知,于成龙之所以能成为清朝“第一廉吏”,主要是由于清初政治清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再加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品质和拥有家国情怀等。 (2)由材料“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答案。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