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01112课教案李赞.docx

    • 资源ID:14909516       资源大小:24.6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01112课教案李赞.docx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01112课教案 李赞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李赞 投放日期 2018 年9月 8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9、穷人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3、教学难点:练习续写课文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5、教学时间:两课时6、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解题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

    3、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孩子们没有_;吃的是_,菜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四)、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1)、出示课题,回顾复习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

    4、什么事。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

    5、动)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课件出示:(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

    6、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

    7、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3)同桌分角色读。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

    8、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2学生续写。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个

    9、性化调整或反思四、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板书:穷人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李赞 投放日期 2018 年9月 8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10课:别饿坏了我的那匹马【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方法与能力】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

    10、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理解青年与妹妹说谎的本意,为开展辩论做准备。【重、难点突破】重、难点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含义,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吗?对,这应该是文中某个人物的一句话。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呢?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别饿坏了我的那匹马二、初读课文,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教学提示:由于文章内容比较简单,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学参考:这句话是是书摊的主人说的,是以

    11、“诺言”来让我能够安心地在书摊上读书。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三、学习课文采用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自学课文,交流自己的所得。教学提示: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不必求全。只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可。教学参考:附对课文重点词句理解:(1)对句子的理解。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流连忘返”写出了“我”

    12、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青年获悉“我”马

    13、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

    14、,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2)对词语的理解。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毛票:口

    15、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攥:握。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瞥见:一眼看见。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四、再读课文,思考:“别饿坏了我的那匹马”是谁说的,在文章出现了几次,在文中有什么用意?你能给大家做一下具体的分析吗?教学提示:问题虽然不难,但有一些繁琐,所以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教学参考:“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

    16、。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五、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与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提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写作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李赞 投

    17、放日期 2018 年9月 8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1唯一的听众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学难点: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标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二、自学质疑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小组交流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

    18、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四展示点拨 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五、拓展延伸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六,小结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背诵感动你的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1、听写本课生字、新词。2、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自学质疑 1、学生速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我”心里变化的语句。用“”画出

    19、“我”行动变化的语句。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达成共识。三、小组交流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自由质疑。 2、四人一组合作质疑,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四、展示点拨清晨里这唯一的听众,又是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通过真诚无私的爱护与鼓励,让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是这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创造了奇迹。五、拓展训练:1、摘录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2、小练笔:写写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六,小结反思 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李赞 投放日期 2018 年9月 8 日

    20、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2* 用心灵去倾听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明标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二、自学质疑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21、?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三、小组讨论(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1、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2、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四、展示点拨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五训练拓展六、小结反思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教学反思:课

    22、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 李赞 投放日期 2018 年 9 月 8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教学难点: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导入明标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2、 确定观点,准备辩论。二、自学质疑师生点评辩论情况。三、小组交流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四、展示点拨

    23、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五、训练拓展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六、小结反思: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三单元第 课时总计第 课时 主备人:李赞 投放日期 2018 年 9月 8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回顾拓展三教

    24、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二、自学质疑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三、小组交流“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四、展示点拨五、训练拓展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1自由读。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六、小结反思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本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101112课教案李赞.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