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选论文样本.docx

    • 资源ID:14845919       资源大小:33.1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选论文样本.docx

    1、精选论文样本论苏轼词的“清空”创作风格摘要:“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张炎在其词学专著词源中力主“清空”“骚雅”和“意趣”,揭示出宋代词学中存在的“清空”审美理想。苏轼和姜夔都是其代表。但学术界对苏轼的“清空”创作风格论述较少,本文则对其重点论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一、介绍前人有关苏词创作的“清空”论述;二、分析苏轼在创作上趋向于“清空”的原因;三、阐述苏轼“清空”审美理想在词创作中的体现;四、探讨苏词“清空”之美;最后简述苏轼的“清空”与姜夔“清空”的区别和联系。苏轼追求“清空”审美理想,以“清空”之笔进行词的创作,从而使词的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关键词:苏轼词,“清空”, 创

    2、作风格引言苏轼是北宋中期全能的文学家,也是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词以及散文创作几乎都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并且提出了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尤其是词,在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雄冠千古、力拔千金,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其论史谈玄、吊古伤今、言志咏物、说诗议禅、伤别念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词主题鲜明,爱国忧民,浩气长存,举首高歌,响落天外,超然乎尘俗,有如黄钟大吕,巨响隆隆,使宋代词坛风气为之大变。它打破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洗词坛绮罗香泽之态,摆脱

    3、了词人绸缪婉转之度,开创了“豪放”一派。苏词的豪放旷达是我们每谈到他及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话题,这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但学者大多是讨论苏词表现在语言上这种豪迈、奔放和一泻千里之势风格,除此之外,我们更应注意苏轼词创作上内在的东西,去深入探讨有关词人的秉赋、才能、修养和经历等,从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应的那种艺术创作手法:即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清精纯、朴素自然的创作特色,这种创作特色,其核心便是“清空”。一 有关苏词“清空”方面的简述所谓“清空”,是一种诗歌上的审美范畴,揭示诗人表达主观思想感受时的艺术能力问题。这自然不单是语言问题,而是和诗人的秉赋、才能,修养等都有关系。

    4、“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清精纯、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对于苏轼“清空”这一创作风格的相关叙述,前人有不少提及,例如:黄庭坚在苏溪渔隐丛话中称苏词“语意高妙”、“无一点尘俗气”;胡寅的酒边词序中说苏词“逸怀浩飞,超然乎尘垢之外”;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谓“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元好问语“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白石仙品也,东坡神品也,亦仙品也。”;王国维说:“东坡之旷在于神”(人间词话)等等。尤其是苏轼经历了以诗为词的潮流,把宋诗尚才学,好议论的特色带进宋词的创作,将词雅化,而“清空”是词雅化到一定程度的

    5、产物2 ,所以他“清空”创作风格方面引起众多学者探讨。对“清空”创作风格提出并进行探讨的是宋代词人张炎。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姜夔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清空)。张炎拈出“清空”为论词,蔡嵩云先生认为“独于白石无间”(词源疏证述例),这并不太契合张炎原意。虽然张炎以“清空”为高标极力推崇白石,但也从未对东坡置微言,他赞许苏轼的水调歌头、卜算子、哨遍等词,说这几首词应该都是“清空中有意趣、不落俗套的”(词源杂论)。因苏轼博学多识,其胸中有万卷书,笔下却无尘俗气,往往喜欢在词中发表一些议论,其词灵动,意脉流畅,虽然用典繁密,但并

    6、不影响东坡词意的酣畅和词笔的飞动,他所化用的故事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这一点被张炎拈出,总结为一种“清空”的创作风格,这区别与姜夔的“清空”(后面另行论述)。张炎取法周邦彦词的“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以及秦观词的“骨气不衰”,可见他在“清空”风格上对婉约词和豪放词都有取舍。张炎在清空论的核心论点意趣说中也列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等,认为“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 (词源句法),说“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张炎词源清空)。大抵词能做到清空,则含蓄蕴藉,馀味曲苞,使人触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7、得言外无穷之意,于是意趣生,即清空中有意趣。“清空”则是取婉约词的雅典深邃,取豪放词的劲健开阔而融为一体,在这一点正适合苏轼的词创风格。实际上张炎词源恰是揭示了宋代词学的两种 “清空”:一是姜夔的蕴涵着一定法度的“清空”,一是苏轼的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东坡白石词都是清空词学审美理想的创作范例。二 苏轼词“清空”的原因苏轼词创作中之所以体现出清空的风格,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一)从词的发展趋势看 “清空”是词雅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宋代词学面临着一个如何化用才学的问题,因而在创作风格上是趋向清空的,词学理论也以“清空”为指归。从“诗客曲子词”开始,词就不断趋于

    8、雅化,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才学化日益突出,文化品位不断攀升。诗客曲子词逐渐屏弃了民间歌词、敦煌曲子词的口语话习俗,入宋以后词的创作由低靡而渐趋繁盛。柳永钩搞好语,有意运用典故;宴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学际天人,以诗为词,词作呈现出宋诗所擅长的才学化倾向,如何化用才学为情思、用轻灵的词体来表达蕴积深厚的思想情感,成为词人关注的问题,追求“清空”成为词学发展的新趋向。苏轼在词向抒情诗体转变过程中,“以词言志”的清旷雅词,正是承续传统诗歌的雅正和魏晋诗风的雅逸而来,体现宋代士大夫雅文化的浓郁浸润。“他的词是一种注入了雅质的文人士子词,其审美特征为无事不言、题材之广雅;以我观物,人物之旷雅;使事用典,

    9、语言之古雅” 3。苏轼挟天风海雨扑来,他以诗为词,或慷慨言志,或旷达抒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等都体现了“清空”的审美意趣。其逸怀浩气超乎流俗,以不可遏止之势崛起于北宋中期词坛。(二)从苏轼的仕途经历和人生观态度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始终处于政党之争的夹缝中,两党都视他为异己,政治上并无太大作为。他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 的过程,得意时名满京城,士林仰望;失意时迁贬陋邦,陷狱几死。想当初他和弟苏辙初入汴梁,“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4 这是何等豪气干云!但命运赋予他才气,却不赋予他运气。在“来往

    10、如梭”的仕宦生涯中,他“致君尧舜”的理想志意根本没有机会得以施展。荣辱、得失、穷达、祸福长时间交替更迭,反差之明显,刺激之强烈,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他一生一贬再贬,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后期词往往受否定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视出人生思索的深度;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宇宙人生进行反思,从而体悟到个体生命之虚幻与无常。为寻求精神上之解脱与平衡,苏轼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佛教。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是苏轼旷达词风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和意念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和意念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11、苏轼认为隐道之士、居士类诗人最有清诗,因为他们最近于清景。苏轼认为人在清境中,容易激发天真的意趣:“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5。宋代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精英文化。“儒、释、道三教义理在宋代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发生了趋同性的变化:从注重外部事功转向注重内在修养,由于三教在思想层面趋于融合,修身于儒、遣心于释、皈依于道,便成为不少宋代文人的人生观。”6 苏轼作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第一人,更充分地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浸淫,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杂取与整合,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三个层次: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方式,为外表层;

    12、道家顺应自然不为物累的处世态度,为中间层;佛教随缘自适静而达的处世心态,则为最深层。所以,苏轼在一生的宦海浮沉中,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佛(禅)学对他的精神裨益。他不仅与诗僧们相互唱和,也同高僧们切磋佛学,般若与真如两种禅悦取向,与他们的人生体验和个人性灵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其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因此,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困顿,苏轼常常于山水自然的静观默照中悠然心会,忘怀尘世的喧嚣、纷争和困扰、获得清静圆融的体悟。如西江月中一枕溪月清风而“醉眠芳草”,临江仙里拄杖聆听江涛而“忘却营营”等等,皆表现出主体心灵在与外物相契合的宁静中,获得的一种精神解脱和慰藉,表现了济世襟抱之外的一种超逸旷达。从

    13、苏轼词创作的阶段性来看,黄州词是他的辉煌时期。较之密州词,这一时期苏轼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姿态,如这一时期的词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豪放空阔、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的通达、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水调歌头“一点浩然气”的超逸、洞仙歌“冰肌玉骨”的清雅等等,词人的人格襟怀、高情逸趣得到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展示。苏轼正是以超然于一切穷通祸福的旷达心怀,将文人士大夫清雅的生活内容、睿智的思想情感引入词中,才情勃发而佳作频仍,从而在词坛卓然独树一种超尘不俗的新风貌清空之雅。(三)从苏轼“求空求静”的文艺观看郭预衡说“苏轼对文艺最深刻、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见解,在于求空、求静。苏

    14、轼论文艺风格最推崇平淡自然,天成神妙。”7 苏轼的文艺观有三:求新求变,求真求理,求空求静,其“求空求静”就是最重要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词的“清空”创作风格。苏轼与王定国书云:“惟道怀清旷,必有以解烦释懑者。”这种人生态度常常与无意为文、不凡绳削的创作风度互为表里,表现为突破文法的束缚,追求空灵模糊而又难以言说的意趣。他论绘画推崇“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仆襄于长安);论文学推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但他也不排斥“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和子由论书)的其它风格。“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

    15、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7 这是他送参廖诗中的诗句,其中蕴涵的便是“求空求静”,即“空静观”。苏轼把这种达到“诗语妙”的方法归结为“空且静”,还具体阐明了“空且静”的特点是表现作品的“众好、至味”。实现“空且静”的方法是“诗法不相妨”,也就是突破法度、直接写意。并认为创作“蔚炳清警”的诗与恪守“苦空颓然”的佛“法”可以相辅相成,以艺术家的眼光在静中关照万物之动,在空中摄取万境之象,以一观万,以静观动,使二者结合起来,达到“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至也”(与侄儿书)的境界。

    16、可见他所说的雄放、绮丽、绚烂、纤秾,又是以这种清新平淡自然的风格为基础的。他发挥禅宗的美学思想,并以空静观为出发点,将词美学的风格融为一体。三 “清空”审美理想在苏轼词创作中的体现 “清”是苏轼非常钟爱的审美理念,他在评论人或文学艺术时,频繁地使用这一词汇。检索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苏词著作,“清”字凡百余见,皆为褒意,无一贬语。除属名称者六七余见,余皆为形容词,另外在苏轼赞美文艺的常用词汇中,“清”是使用率高的概念之一。“空”见于苏词作品中有50余处,大多也是以形容词的字眼见诸词文,可见“清空”的审美理想在其词创作中占了很大分量。此外苏词中还出现有大量“虚”、“梦”、“明月”、“月夜”、“溪流”、

    17、等具有“清空”含义的字词景物。作为一个改革词风的大家,苏轼在自己的文学艺术活动中追清美品味,文艺观上追求“空静观”,并对很多诗人和文学艺术作品予以很大的清誉。在他的审美观照中,清是一种内在生存形态,是一种精神形态,空是一种处世态度。在苏轼看来,自然之清境有助于创作主体滤除尘俗杂念,进入良好的创作境界。他不少写自然“清空”之境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该词中的明月、青天

    18、、月夜、风等都是一些具有“清空”之境的物象,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创作上的某些心态情趣。从“不胜寒”、“清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和空寂,这些内心的品位气质都在词的创作中无形表达出来。不但如此,苏轼很擅长通过开阔的文学想象来进行词的创作,表达自己文学思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大江东去,在故垒的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当年的千古风流人物,多少的豪杰都已灰

    19、飞烟灭,只能通过遥想去回忆,最后把人生一切都归结到“梦”字上,这种万物都已消失的“空”给人留下了心态与情趣上惊人的“空”。又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虽写的是对亡妻的怀念,但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跨越时空的空旷和震撼人心的凄清。苏轼坚信本性自洁的人生信念,帮助他度过了人生最难的一关。事实上,写情感之苦闷,在苏词中是非常少见的。苏轼在词中更多地传达出乐观旷达的境界。这源于他所持有的一种安心接物、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亦将此种人生态度写入词中,如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0、也无风雨也无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时苏轼贬居黄州已近两年。这词写出了苏轼的修养和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 “打”皆为强劲有力之字面,状写雨势之急且猛。暴雨骤降,行路之人该如何面对?“莫听”,言指听而不听,不必介意萦怀。只有心无波澜,方能“吟啸且徐行”。“何妨”二字则写出内心根本不被扰乱的潇洒与磊落。“竹杖芒鞋轻胜马”,言并非因为装备精良,而是因为丝毫不起慌乱杂念,才有如此境界。如果说这几句还是生活中实际经历的话,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就使这词超出现实而有了象喻整个人生的意味:当面临种种挫折与困苦之时,惟有保持住自我,得失忧乐无动于衷,才能站稳脚跟,泰然

    21、处世。词下片开端又回到现实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别起一角度来写旅途的感受。春寒料峭,吹人酒醒。“微冷”之际,抬头一望,太阳正迎面照在我的身上。虽然日已西斜,但天毕竟是晴了。自然界的风雨阴晴这样瞬息万变,对我有何影响?词人接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中分明既有风雨,又有阴晴,此处为何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显然,苏轼所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感知层面的,而是感悟层面的。即是说,无论晴也好,雨也罢,我都没有任何改变,我还是我,外界风雨又与我何干!苏轼类似的词再比如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有“溪山好处便为家”之句,满江红董毅夫名钺有“忧喜相寻,风雨过

    22、,一江春绿”之句,定风波海南归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浣溪沙(倾盖相看胜白头)有“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之句等,皆写出了他人生修养中超然旷达、不为外物所累的一面。然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在这超然旷达的胸襟之后,又岂没有其人生之途上所遭受之种种挫折与打击所构成的重重阴影。主观修养之超旷与客观身世之不幸,其间反差是如此鲜明。这使得我们在阅读苏轼这类词时,既赞叹其处世态度,又感慨其坎坷遭遇,分明多品味出几许韵味来。这样的人生思索,在苏词中还表现为他常常写到“人生如梦”的慨叹。如:“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一梦江湖费

    23、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配月独凄凉。” 另外,苏轼笃信佛,把“佛心静观”(坛经)和庄子“清而容物“(田子方)念发挥于诗学,认为“空且静”是优良的创作情境这样的情境中,创作者容易更好地体会生命形纯真和自由,获得一种身心闲静而意趣旷远的美感和灵感。苏轼还常用“清净”一词,与清真近义苏集中“清净”约30余见,多与佛教相关,如黄州安国寺记自言谪黄之际的精神状态:“归诚佛僧,求一洗之,焚香默坐,深自省察,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苏轼通晓佛学,他所说的清净,常有借佛教清净之说,消解俗生烦恼之意。无论是自然清净、佛门清净还是唯心清净,就审美范畴而言。都具有清真空美的意味,都有利于创

    24、作文学清品“清闲之趣得之于疏离仕途的自由生活”。不过,自由又正是他天性之所好。像大多数士子一样,他在闲居之际,尽情地享受自由,仔细地寻觅清闲的美感,以弥补仕途的失落感。失落其实也是一种解脱、超脱。人在仕途的劳累、烦恼都随着官职的失落而解脱了许多,生命的自由时空也就增加了许多。对苏轼这样热爱自由的人,清闲绝不会使他觉得空虚无聊,而只会大大丰富他的审美意趣和创作。他在“寒窗冷砚冰生水”的清贫岁月中,却能感受到“列屋闲居清且美”具体说来,清游清赏,清谈清饮,清卧清睡,都是清闲生活中的清美意趣。苏轼作品中记述了自己谪居野处的诸种清闲意趣。他也赞赏朋友的清闲之作。清静,也是苏轼表述清闲意趣的概念之一。他

    25、提倡“默清静以无为”,清是清除俗念,静是静心悟道等等这些都是他创作上趋向“清空”风格的体现。从西江月中一枕溪月清风而“醉眠芳草”到临江仙里拄杖聆听江涛而“忘却营营”等等,皆表现出主体心灵在与外物相契合的宁静中,获得的一种精神解脱和慰藉,表现了济世襟抱之外的一种超逸旷达。从念奴娇的“大江东去”、 浣溪沙的“谁道人生无再少”、定风波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水调歌头的“一点浩然气”、到洞仙歌的“冰肌玉骨”等等,词人的人格襟怀、高情逸趣得到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展示,其“清空”特色在词的创作中明显显露。四 苏词“清空”之美苏词“清空”之美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清空之笔刻画一些具有旷达特质的主人公形象:苏

    26、轼曾说“须信吾侪天放”(鹊桥仙),因而苏词中的“吾侪”多是些疏狂异趣的形象。如:“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游南山话旧而作如: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又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词中刻画了都是极具旷达特质的形象,他们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或在月光下把酒问天,极具苏轼本人的鲜明个性。游南山话旧而作中“奔走尘凡”

    27、、“穷途坐守”, 虞美人中的“尊前醉倒且徘徊”以及水调歌头中的“把酒问青天”这些旷达特质的人物给人留下了形象上的审美意趣。二是以清空之笔描绘一些空静幽邃的景色。苏轼写景多采取清幽明净之景,如溪流明月“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古道村舍,薄云疏雨,明澈如镜的江湖,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清的湖山等。三百多首词中,写月夜的居然有四五十首。如其鹧鸪天云:“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种幽静淡雅、韵味悠扬的境界见之于苏轼的词中。这词上片的叙述视角很有特色。层林明山乃远眺所得,而竹墙草塘则是身边之

    28、景;仰见翻空之白鸟,俯察则得细细之幽香。上下四方,一时俱来;整个自然,皆在心中。但此时之心,分明已有了些许如坛经所谓“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之“虚空”之心的味道。下片“村舍”三句写词人此时情状,他杖藜于村舍古城之外,信步徐行,仿佛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无间,完全沉醉其中。但这种静谧、悠缓的主旋律,却为词末二句所轻轻打断。昨夜之雨因晚凉天气而凸显出微微的一丝凉意,使词人当下有所警醒,若有所悟。“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句,有落寞,有无奈,有对人生之虚幻不定的深层体验,更有因超越了小我以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次肯定,蕴涵着多种非常复杂的人生况味。但这一切都以淡笔出之,隐微朦胧,似有还无。因而使得这词颇具远韵

    29、,回味悠长。这样的审美词还有许多。如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如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东坡词中“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四面垂杨十顷荷”(浣溪沙)的清新疏旷、高洁幽远,创

    30、造出蕴含有超尘绝俗空灵澄澈的灵境,正是他的词被目为趋于“清空”化,从而极具“清空”之美。苏轼词中表达类似审美趣味的语句还有很多,比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山雨萧萧过,溪风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萍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比较而言,苏轼这类词则更多表现出一种超然澹远,清澄宁和之美。它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冥合与圆融,而又不乏跃动的生命,似有灵气游于其间,同样也可以引发读者多方面之深层次的联想。相对于以往之词境而言,这自然也是一种极为重大的拓展。三是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苏轼最爱咏的一是梅,一是鸿

    31、。心洁者咏梅,空旷者咏鸿,自古而然。苏轼的咏物词较为有名,咏梅有:“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笑捻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娇饶。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定风波)咏鸿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

    32、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以上,他咏梅重在“冰姿自有仙风”,“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的“梅格”;他咏鸿重在“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目送断鸿千里”(永遇乐)的高远格调,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的特质。又如:照野瀰瀰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西江月)。不管其人其景皆可谓一尘不染,清空之至,纯洁之至,超然之至,很有美感。五、苏词与姜夔词“清空”创作风格的区别和联系我们谈到苏轼词“清空”,不能不谈到姜夔


    注意事项

    本文(精选论文样本.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