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docx

    • 资源ID:14800370       资源大小:191.2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docx

    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Teaching design and reflection of farewell at Yellow Crane Tower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2、意修改调整及打印。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2、篇章2:黄鹤楼送别解读教学设计篇章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

    3、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4、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

    5、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

    7、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

    8、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

    9、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

    10、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

    11、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篇章2:黄鹤楼送别解读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本单元的主题可以定为“走进名著”,黄鹤楼送别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课文属于典型的“文包诗”的形式,全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教材解读(一): 体裁特点: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

    12、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古诗背景:一次诗意的离别 古人的送别诗有很多,而这一篇课文则有些特别,因为这首诗是发生在两位大

    13、诗人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年过四十,已是当时公认的大家,而李白则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声名并不如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显赫,他看孟浩然,有着一种高山仰止式的崇拜,就像今天我们看他一样,所以文中把孟称为他的兄长和老师。当然李白可能也没有想到后来他的成就也并不在孟之下。 李孟早年在襄阳结识,因此文中称为故人,此次在武汉只是偶遇。他乡遇故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什么选择要在暮春的三月,要在黄鹤楼送别?试想一下,如果选择在其它季节分别,夏天太过炽热,那是恋人般的分别;秋天太过萧瑟,林黛玉会在此时哀叹那一地的落花;冬天则太过悲壮,只适合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唯有春天

    14、拥有那一脉涵永的温情,正符合这两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诗人脾性。烟花三月,桃如火,柳如烟,一派风景如画。去哪里?扬州,又是一个烟花之地。所以双方是偶然地喜相逢,却绝不是必然地伤别离。 再来看黄鹤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在此名楼上饯行,可以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重与敬仰,可以在这至高点上送孟至更远处,有关这座楼,骚人默客人们不知留下了多少诗篇在上面,以至于不知是诗人成就了黄鹤楼,还是黄鹤楼成就了诗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崔颢,据传李白在看了崔颢的黄鹤楼后也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后人的杜撰或者是李白的自谦,事实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流行程度绝不亚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又

    15、一次自视过低了。 除了这样有画意的三月,除了这样有诗情的黄鹤楼,还有谁更有资格见证当世这两大诗人的分别?文本解读:跨越时空的感悟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如香而涩的酒,醇香的是友谊,苦涩的是离愁。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李白与孟浩然那场载入史册的离别,还原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诗是文之源,文是诗之流,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但因时空阻隔,学生对李孟二人间的这份离别,无法感同身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本课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策略:将离别贯穿始终。

    16、教学拓展:送别诗文的归类赏析。 教材解读(二): 第九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结合。 开篇第一小节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暮春三月”暗合“烟花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环境描写,为故事展示了一个美好的背景,首先把读者还到了一个读音的境地,“饯行”又故事带来了一点点忧伤。 第二小节。“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简单介绍了黄鹤楼及其地理位置,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提供了条件。这一小节的内容是临别的前奏,“一会儿”,“一会儿”只是作者内心的臆测,但在我们看来并不显雕琢之感,缘自于作者对临别之人内心的真实把握,一个“藏

    17、”字把临别的真实心理淋漓尽致地突显现来,真是“此时无事胜有声。” 第三小节,“话别”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整首诗的情意所在。从李白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知道: (1)孟浩然的为人,人品与诗篇都是让李白所敬重; (2)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还是师徒; (3)两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这么好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时此刻,却将浓浓的情于一句简炼的话语中,真是一语值千金。再看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动作,“一饮而尽”,李白的盛情怎能推却。此时的孟也有诉不完的离别情,但此时此地,黄鹤楼,王勃,自然而然想到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深地离别语夹着浓浓

    18、的关怀,宽慰之情通过两个的动作,语言,充分展示出来,黄鹤楼上散发着离愁别绪。文章虽然简炼却不失真情,让人也不尽融入其中。 第三小节。有情人终于离别,此时江边一景一物都似在诉说离别意,“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蓝天,春水,对诗句的最好介绍,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对环境衬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最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引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个故事如流水一般顺畅自然,情意绵绵,毫无粉饰之意。 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同时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教材解读(三):

    19、 一座楼,两个人,一首诗 细读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课文的开头,“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开元十六年,春已暮,夏将至,万物蓬长,生机焕发。“烟花三月下扬州”,料想,那东南名都扬州城内,必定也是这番烟花锦簇,美不胜收,孟浩然即将东赴广陵。 李白当时正“年轻”,二十八岁。孟浩然长他十二岁,时年四十,已然诗名满天下,是个“大诗人”。 醉人的美景为这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送别拉开了序幕。 一座楼积淀出的浓厚文化韵味 “故人西辞黄鹤楼”,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文中这样描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一“俯”一“

    20、凌”,传递出的是一弛一张、一合一仰的舒张感,飞檐翘角,凌空欲飞,高耸入云,气宇轩昂。短短八个字,顿觉一种高贵的气势迎面扑来,不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给我的印象不仅是它的气势,还有跟它有关的那些诗歌,那些名字。 崔颢有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传就是这首诗,使李白也佩服敛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仙人跨鹤而去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三大名楼。广陵即扬州,唐朝最繁华的都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楼送名士

    21、赴名城”,在历史的天空中,虽是一瞬,但却永恒。当我们轻念“黄鹤楼送别”这个课题的时候,积淀千年的文化韵味也便悄悄漾在心头。 一杯酒盛满诗人深深的情谊 别离的时刻就在眼前。“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会儿一会儿”昭示的是诗人一想到即将到来的离别,内心所涌动的不安;“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是顾左右而言他,“有意不去触动”则是强抑内心的情感。简简单单的两个动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离别前特意营造的安静,他们都不想让离别的时刻到来,都想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许。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

    22、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终于”二字,提醒我们离别的时刻并不因为两人的不舍而停止前来,所谓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或许是在船家的催促下,或许是在天边太阳的提醒下,或许是千回百转之后的毅然决然,这个分别的时刻必然地到来了。“李白举起了酒杯”,既对应着第一自然段中的“饯行”,又营造出两人告别时的具体场景,把酒送别,情浓意厚。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每逢喜事,以酒相庆;遭遇烦恼,借酒浇愁;知己重逢,千杯也少;好友分别,酒,也就成了重要的表达情意的东西。所以,此时,李白定然是双手捧

    23、着满满的一杯酒,诚挚地说着这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从李白的这番话中,我们不难读到李白对孟浩然满怀的敬仰。所以,此时的酒杯中,盛满的不仅是酒,更有对 “孟夫子”的敬意、不舍与祝福:“请您满饮此杯吧!”而孟浩然此时肯定也是情难自禁,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暂时我们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一饮而尽”是孟浩然的豪迈,对李白敬仰之情的珍惜,而借用的王勃的名句和“虽然”一词,又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两个人中的年长者对年轻者的安慰,对两人友谊的充分信任。 但是,

    24、再细细推敲,却又觉得这两个人的对话,实在太显直白,太过于程式化。他们当时会这样说吗?两个人都直抒胸臆,再读,这不像是两个情谊深厚的人的依依惜别,倒像是普通的朋友分别时的寒暄客套。也许是我们古老的文化中,“送别”二字浸润了太多的意象: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折柳相送,朝雨浥尘;踏歌而来,水深情浓作为那样一首传世甚广的佳作,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应该会有更细腻、更深情的场景。 一叶帆凝聚过一道深情的目光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依依站立的,不仅是杨柳,还有站在岸边的李白,他内心的丝丝依恋就如同岸边的杨柳,枝条摇曳,如挥着的手;飞得高高远远的,不仅是沙鸥,还有远行的

    25、友人,身影渐逝,触手不可及。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稍离,直至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是想象吧,想象繁华的扬州城里烟花迷蒙,美景醉人;是回忆吧,回忆与孟浩然同游月余的知心与畅快;是祝福吧,祝福自己的朋友一路顺风;是留恋吧,留恋彼此之间结下的深深情谊;是深深的牵挂吧,故人此去,唯愿一切都好 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不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孤

    26、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孤”影“远”人已“尽”,不着一字“情意”,不见一字“难舍”,却尽得风流。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是,唯见天地一沙鸥。长江滔滔,船只穿梭,而在李白的眼睛里,只有那一叶载着孟浩然的白帆。这一叶帆,凝聚过李白深情的目光;这一条江,也见证过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谊。两个人寻求一份灵性和谐的友谊 这是两个在唐诗的天空里熠熠生辉的名字。 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无需赘言,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不得不了解的是两个人相投相知相惜的情谊。 李白,生性洒脱自由,毕生都对隐逸之士特别敬重、神往;孟浩然被人描摹为“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据说,他在离开长安隐居襄阳时,常常骑着驴子,带着小书童,携书袋

    27、和酒漫步山间。既有清誉,又有诗名,这正为李白所倾慕。所以,当他千里迢迢,慕名而至,在襄阳鹿门山谒见了孟浩然之后,两人即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共游江夏,诗酒同欢。 饮酒唱和、携手遨游之外,他们更是在寻求一份心灵契合、志道同一的友情。“笑傲王侯,超世之心”,是他们友谊的基石。 赠孟浩然可以做一佐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首诗传达穿越千年的情思 读黄鹤楼送别,核心就在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意境开阔,余味悠长。一点点伤感,一点点怅惘

    28、,一点点洒脱,载着许许多多的深情。28个字的诗,竟有力贯千钧的分量,重过了前面所有的铺排。在所有的送别诗中,这一首,是流传最广的之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更是被古人誉为“千古丽句”。透过这首诗,你分明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峨冠博带的年轻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着天边那一叶越来越小的白帆,久久地凝望着,凝望着这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将历史永远定格在那一幕遥望的场景,为我们传递着一份穿越千年的情思。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除却诗本身的魅力,虽穿越千年,但却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的,大概就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那一份友情了。 教学建议: 抓几个词就够了 管建刚 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量,课文的

    29、长或短,却是个变量。中年级,课文四五百字;高年级,七八百、上千字的都有。高年级教师,课文长,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这里抓一下,那里挠一下,零零总总,里里外外,嘴里的唾沫星子已干,教学欲望却不休。小学语文,一周六个课时,去掉两课时的作文,用于阅读教学,不过四个课时。一篇课文,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课时;超过,你得从其他课文里省,不然,你没时间做练习、搞复习。这是教学现实,必须正视。必须要将课文教“短”,确保两课时内,将比较长的课文,一扫而光。这个“扫”,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地“扫”。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是文包诗,有文有诗,怎样处理文和诗的关系,历来是教这类文章的一个争议点。就黄

    30、鹤楼送别一文来说,我认为,只要把描写李白和孟浩然告别的那个故事熟烂于心,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学生也就懂了;只要学生把故事中的李白和盂浩然的情感感受了,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情,学生也就明白了。怎样让学生较为快捷、有效、集中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一步步地缩小、再缩小,从全文落到小节,冉从小节落到句子,再从句子落到词语,留下了四个词:“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 “饯行”,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小节。它的近义词是“送行”,与“送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31、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它是怎样的呢?尽管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却也足以看出它的气势。李白送孟浩然,不是一般的“送”,而是摆了酒席相“送”,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而是在最著名、最豪华的酒楼里相“送”,这就是题目“黄鹤楼送别”的“送”。 “依依”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二节出现在“依依惜别”这个成语里。“惜别”的意思是“舍不得分别”。“依依”是什么意思?学生大都不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 1舍不得分别;2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显然,此处的“依依”是第一个意思。“惜别”已经表示“舍不得分别”了,“惜别之情”已经够通顺了,作者觉得不够,还要加一个“依依”,再来一个“舍不得分别”,这是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 “依依”还出现在第四小节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中,这里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初看,一口咬定第二种,即“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不妨让学生再吟咏一番,提示:此时此刻


    注意事项

    本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