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14783629       资源大小:40.25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包括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项教学内容。其中将相和草船借箭是精读课文,景阳冈猴王出世是略读课文。教 学 要 求本组教学,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注意由此生发开去,可以查查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重 难 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难点: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增加文化积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

    2、法,。课 时 划 分将相和2课时 草船借箭3课时景阳冈1课时 猴王出世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4课时 回顾拓展五2课时 共13课时 单元复习要点及时间1.复习生字新词。 1课时2.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1课时3.解答疑难问题。 1课时4.进行单元检测。 2课时时间:早读、随堂进行。18将相和一、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

    3、、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三、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四、教学方法: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五、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六、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目的:理清课文脉络,选读重点语段,感受人物形象。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过程: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批注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1同学们,

    4、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2、回顾完当时的历史背景后转入本课的学习。3、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

    5、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负荆请罪”读为” jng”;多音字,着(zho)急、上当(dng)、答应(yng )、为(wi)难、便(pin)宜、上朝(cho),据词定音。(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1、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2、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

    6、8自然段)负荆请罪。3自学生字,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边读边想边记。读通课文,找出课文中带以下词的句子,做上记号,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这些词语。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

    7、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之间可相互讨论:(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2、学生自己选读、批注、讨论。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1、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2、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蔺相如捧

    8、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3、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4、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1、学生自读后,

    9、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读一读,然后讨论,交流: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2、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根据蔺相如当时的语气思考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3、集体再读,感受蔺相如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交流: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

    10、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交流: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情境朗读,再次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4、要注意蔺相如坚定的语气,从他的言辞中感受他的勇敢无畏。五、布置作业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1、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2、 善于动脑,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教后小记:第二课时目的:1、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2、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重点:通过阅读深化理解人物的品

    11、质特点。难点:故事间的因果关系。过程: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批注一、复习引入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1、复习上节课的词语。2、和老师一同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

    12、,怎么做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

    13、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1、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读一读。2、交流、讨论。感受到蔺相如

    14、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3、自读感受。再读课文、汇报: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4、读这句话时,他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从课文中划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动的句子,反复朗读。汇报: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集体朗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爱国1、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15、: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2、交流、点拨: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四、鼓励编排课本剧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

    16、人读叙述语言。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五、布置作业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选读古典文学作品教后小记:19草船借箭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

    17、,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五、教学准备:幻灯片六、教学时间:3课时。过程:第一课时目的:读懂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理清故事的起因。重点:抓住人物间的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难点:对周瑜心理活动的揣测。过程: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批注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

    18、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揭题、读题。2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1、随着老师的介绍回忆、想象故事情节。2、仔细审题,就课题产生疑问。3、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借箭的原因: ( )借箭的过程: ( )借箭的结果:(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1、其实是想问我们草船惜

    19、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什么。2、联系课后题1/(2)理解。3自学生字,通过一定的途径理解词义,扫除字词障碍。填空: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第一段:(l-2节)第二段:(3-5节)第三段:(6-9节)第四段:( 10 节 )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什么叫“妒忌”?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2)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第一轮对话。(1)齐读,

    20、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a、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b、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c、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学习第二轮对话。(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分四组讨论三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

    21、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准备讨论。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分角色朗读,并按要求标上序号。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3、思考并回答: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两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a、“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b、“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4、边听同学朗读边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5、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周瑜的心理活动。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6、再次朗读周瑜的心理活动部分,体会他的险恶

    22、用心7、分组分角色,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四、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后小记:第二课时目的: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重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难点: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过程:教学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批注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忌妒诸葛亮,用10天

    23、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1、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转入新课的学习。2、全文第一句。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3、默读,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全文末尾一句。)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板:神机妙算 2、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1、 指名2人对读。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 首尾

    24、呼应。、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默读课文,按要求找出相应的句子,做上记号。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三、学习“知周瑜”1默读小黑板上第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板:知周瑜心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1)比较句子。希望

    25、你能借船的两边。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2)齐读此句。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草船)、如果让周都督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指名读第三节。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2、 齐读、交流。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亮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四、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2理解这句句子。(1)“显然”是什么意思?(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26、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小黑板上第句。、讨论:显然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提此事。、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齐读第二段体会。五、学习“识天象”1师:(指小黑板上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27、1)板:大雾弥漫(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为什么?板:识天象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读下文的句子。、朗读节并思考: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

    28、,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齐读小黑板上第、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看课本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六、学习“知曹操”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2“虚实”是指什么?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板:知曹操性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3、用“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