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国高考语文人教新版特色专题常考文言虚词讲义教师版.docx

    • 资源ID:14782176       资源大小:71.05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高考语文人教新版特色专题常考文言虚词讲义教师版.docx

    1、全国高考语文人教新版特色专题常考文言虚词讲义教师版常考文言虚词 知识集结 知识元 常考文言虚词 知识讲解 文言文虚词一、之1. 代词。 (1)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2、师焉,或否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 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二、而1. 用作连词。

    3、(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4、(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三、者1.

    5、 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3)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

    6、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不必译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说明、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四、也1. 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

    7、还也。(崤之战) 2.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五、其1. 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它”。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

    8、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2.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 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

    9、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4.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乃1. 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10、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欧阳修)【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七、何1. 用作疑问代词。(1)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与之连用,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物”。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1、。(琵琶行) 2.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惯用搭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

    12、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于1. 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急于星火。(陈情表)【于是】

    13、(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此”之意),“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不同用法以及“是”所指示的事物,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在这里)(勾践灭吴)(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白话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则1. 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

    14、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并列分句。意同1,2。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

    15、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 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3. 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4. 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则则】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十、乎1. 用作语气

    16、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3. 可作词尾,同“然”,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17、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十一、且1.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和用法1难以区分,关键看“且”后面之句意是否与前者平等,有无明显弱强关系。实则也不必过于追究)又,并。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作副词。(1)将,将要。(表时间)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表示语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常用固定搭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

    18、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十二、若1. 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9、齐桓晋文之事) 惯用搭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十三、所1. 名词,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2. 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

    20、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十四、为1.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2

    21、)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五、以1. 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臣具

    22、以表闻。(陈情表)(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猥以微贱。(陈情表)(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7)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夜以继日等于以夜继日,以:介词,用。2. 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谨拜表以闻。(陈情表)(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

    23、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助词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4. 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 名词。

    24、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十六、因1.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5、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 副词。于是,就;因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名词(1)原因,缘由。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2)机会。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七、与1. 介词。(1)介词。和,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26、实百倍。(六国论) 2. 连词。和,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3. 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4. 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十八、焉1. 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2. 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3. 语气词。(1)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高考语文人教新版特色专题常考文言虚词讲义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