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pdf

    • 资源ID:14659105       资源大小:315.9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pdf

    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JOURNAL OF TSI N GHUA UN I V ERSITYNo122001第16卷(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116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邹广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摘要: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大众百姓闲暇时间的增加,社会对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毫无疑问,大众文化的普

    2、遍流行,已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围绕大众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生成背景、现实发展及其走向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阐述。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转型;人文精神;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62(2001)02-0046-08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然而,大众文化在当代中

    3、国社会生活的普遍流行,冲击甚至改变了现行的文化形态及其秩序,因而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化接受层面考察,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也不尽一致。如何评价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大众文化在中国和西方的现实发展与实践中又分别表现出怎样的特色?大众文化的产生与消费特点是什么?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合理解释和说明,直接关系到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众文化问题研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哲学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走近“大众文化”,便会感到这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性理解的概念,尤其是在中华文化的

    4、语言丛林里,它极易被人们在多重语境中使用。因此,有必要对“大众文化”所称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做一说明。概括说来,“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唯因如此,20世纪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如马尔库塞、阿多尔诺、霍克海默、利奥塔等都曾对大众文化作过专门的探讨,较为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也是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纵观西方和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大众文化走向,看到它的确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从大众文化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也

    5、许能够对“大众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1)现代性。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伴生于工业社会的大众群体,因此明显地不同于前工业社会收稿日期:2000-09-02作者简介:邹广文(1961-),男,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1中的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2)商业性。大众文化又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现代化科技手段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此能使大众文化在短期内迅速漫延和扩张。而西方的大众文化实践表明,大众文化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具有明显的市场品性。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大众文化是在工业时代的市场化扩张中孕育并形成的,市

    6、场是它的试金石,消费者愈多,大众化则愈强。(3)世俗性。大众文化面向世俗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一般说来,大众文化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的拓展,其存在过程也是一种由个人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一种中性的大众消费,因而其基本原则也就是满足平均的大众趣味媚俗与滥情。取悦大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4)标准化。消费大众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是各异的,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一般”即是“标准”,标准化于是就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个特征。尤其是当大众文化产品被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时,标准化也就愈加在所难免。(5)时效性。如果说世俗

    7、性是大众文化的空间表达特征的话,那么时效性则突出地表现着大众文化的时间特征。大众文化既要合乎时宜,又要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尤其是当其以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为依托而存在和表现时,则更强化了大众文化的这种时效性特征。(6)娱乐性。大众文化多以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感触为主要内容,因此特别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大众文化变幻着各种形式供人娱乐,并充分满足和发掘人们的感受,引导人们注重消遣、游乐和嬉戏,所谓“跟着感觉走”、“玩得就是心跳”,通过这种感性刺激使人活得更轻松和随意。通过上述对大众文化若干特点的描述,也许能够对大众文化的内涵有一基本的了解。然而,要更深刻地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除了了解大众文化一般

    8、特点外,将其与另外一些文化形态作一横向比较是十分必要的。这里集中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作一比较。首先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精英文化的独到价值将被逐渐得到确认。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承当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的社会作用受到了挑战,因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

    9、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西方还是当代中国都有所表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价值取向上的对立。精英文化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宣扬着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义、阐扬人生信念是精英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众文化则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如前所述,它追求的则是文化实践的多角度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它以关注当下的感受状态为目的,不必耿耿于怀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其二,是审美趣味的对抗。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当然继续者,它所关注的是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伦理的严肃性、创造性和个性风格,因而形成了其不断超越自身的

    10、内在动力;而大众文化则是取悦于大众的“媚俗”文化,它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这是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性的文化,它追求标准化、无个性、程式化,只求新奇刺激,而不必留意什么风格技巧。总之,精英文化追求的是永恒持久的审美卓越性,而大众文化则追求短暂的流行效应。然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除了冲突和对立,也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可能,二者的分野也不是绝对的。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说,精英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精英”的地位的,也往往经历了从“后台”到“前台”、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才逐步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中间精英文化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沟通、去传播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就大众

    11、文化来说,出于满足大众消费这样一种根本目的,它并不对其他文化形态有什么“心理设防”,甚至说,只要能流行,大众文化可以无所顾忌地借鉴任何文化素材得以滋养自身,尤其是从精英文化中吸取各种成熟的文化成果来为我所用(钱钟书先生的 围城 被改编成电视剧得以炒作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转型促使着各种文化形式检讨反思自身,以确立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应有位置,在这种情形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一定的文化实践层面上可以“握手言和”,达成谅解,共同推进文化生活的繁荣。74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再来看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一般而言,“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两种极易混淆的

    12、文化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不作明确的区分。然而这却是两种质地完全不同的文化;通俗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文化,因而也可以说是自然产生的文化,是民众完全自发地、没有任何功利性创造出的文化,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便说明了通俗文化的产生历程。通俗文化往往是一种民间的集体创造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它是少数人利用现代技术合成的产物,而合成这种文化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通过取悦大众而赚钱。由于商业功利目的介入,使得大众文化的情感表现、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觉往往充斥着虚假性和矫情;另外,通俗文化往往植根于生活之中,是人们在长期的传递、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13、,因此其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而大众文化却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它注重流行效果,而并不在乎时间的恒久与否;通俗文化还常常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而大众文化则没有地域、民族限期,“现代生活”前进到哪里,大众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因而大众文化具有世界性、社会共同性品格。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也有相互吸收、借鉴的情形出现。如果社会需求,某些通俗文化的内容和素材可以按照当代大众的要求,改变其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搬上电台、电视台,以商品的形式推向市场,这样通俗文化就演变成大众文化了。在当代现实社会生活中,通俗文化产生的土壤和机制较之农业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之下,通俗文化

    14、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疆界已变得十分模糊。较之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更具有自然和原创的特点,因此,通俗文化常常被其他文化形式借鉴。在这种情形下通俗文化又具有中介性特点,甚至有可能成为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总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伴生物,由于其视野上的宽容性和运作上的灵活性,必将具有宽广的生长空间,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先进与迅捷(如电视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电脑联网的普遍化等),大众文化联系社会与个体的纽带作用将愈来愈强,以至于精英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成也不得不借助于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而得以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一展身手。在对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这里就大众文化的

    15、作用作一概要的阐述。大众文化是现代生活中普通百姓的一种文化需要和认同,是普通人的文化实践形式。唯因大众文化的这种平民性品格,它更易于将自己的价值理想借助现代传播方式予以迅速推广,成为真正的大众的文化。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考察,大众文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和大众所起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我国的大众文化在借鉴、吸收和实践中已获得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就其表现形式说来,娱乐电影、家庭肥皂剧、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报纸杂志的消遣版面(副刊、周末版)、卡拉OK、M TV、摇滚乐、流行歌曲、交际舞、居室装璜、时装表演、选美活动、明星崇拜,乃至于企业形象、产品包装等等,这些大众文化形

    16、式对于中国百姓说来已不陌生。透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突出感受:第一,大众消费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需求。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人被视为政治机器和经济组织的齿轮和工具,因而很难在这种体系之外创造第二个文化空间。社会转型开始了中国的世俗化社会变迁,人们期望过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因此在这种世俗过程中,必然凸显出大众对于现实生活幸福本身的强烈欲求,凸显出大众在其文化活动中的多元化、商品化和消费化的趋势以及相关的消遣娱乐功能的强化。一句话,文化消费已成为对人的世俗欲望的肯定。人们在大众的消费中放松自身、回归自身,从而使社会生活变得宽松、多样化。第二,市场经济法则正

    17、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文化生产领域。市场化是大众文化的存在方式,也许正是在市场之中,大众文化获得了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当代美国文化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认为:“市场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互相交汇的地方。整个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不但因为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因为社会结构本身也有所改变。”1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产完全是以产业化形式进行的,市场法则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导着大众文化的制作,大众的口味主导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无论是流行歌曲、畅销书,还是娱乐电影,这些大众文化制作成功与否,与是否迎合了大众当下的感性刺激与追求密切相关。“大众是上帝”这一法则在大众文化生产中与企业家视“顾

    18、客为上帝”一样有相同的效力。正因为如此,大众文8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化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众多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以市场导向为准则。第三,大众文化实践加速了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推进了文化向大众层面的渗透和辐射。环顾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历史性潮流,因为不同质地文化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真正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分层也呈加快趋势,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在各自文化的实践中寻找和确立自己的应有位置。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以一种垄断强迫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只能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大众。在

    19、这种文化进步中,大众文化功不可没,正是大众文化加快了文化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发展进程,并最先显示出其发展的个性面向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体味感性娱乐,体验平常人生。也正是大众文化从主流文化的游离和淡出,其他文化形态也逐渐踏上了寻找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定位的征程。从文化垄断走向文化共享,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直接,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对文化的大众化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诚然,文化的大众化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世界各国从各个社会生活层面作出努力,这决非只是大众文化所独自承当的责任。不可否认,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换句

    20、话说,在我国“先富起来的”沿海开放地区及人口中,文化消费或许已经全面“和国际接轨”,与之相应的大众文化发展得也较为迅猛。但是在内陆省份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大众文化的影响也许是十分有限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一个尚待发展壮大的“新生事物”,以下因素是分析考察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现状所应注意的:其一,如果说大众文化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它必须为庞大的文化工业所支持,并以工业方式为广大市场生产消费性文化产品,则在目前的中国,商品生产的制作还远没有实现全面工业化,文化工业还远没有发育完善和成熟。其二,从我国的人口结构考察,且不说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仅就城市人口来说,以中等收入阶层以

    21、上的消费能力构建和支撑的“大众”还没有真正形成,这种消费能力无疑对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考察当代大众文化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全面把握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及走向,确有必要。如果说大众文化最初兴起于西方,是一种表达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话语系统的话,今天的大众文化则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地区,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对这样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必须投射一种历史主义眼光,在一种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下对大众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空间定位看,大众文化的生成发展源于全球信息一体化浪潮;从时间定位看,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构成了大众文化成长的深厚土壤;而从文化定位看,大众文化的生成以文化复调时代(即文化的多元发展)的到

    22、来为前提。兹分述如下:11 全球信息一体化浪潮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今天的人类已进入到了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时代。如果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半球开始汇合之日算起,人类的真正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走过了500年的时间。然而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的还主要是国家力量的伸张,民族利益的碰撞、宗教的传播总之,还只是局部力量的汇合而引起的冲突与融合,人类还没有真正迎来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时间。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进程也空前加速。在20世纪中叶,世界产生了三项伟大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和人造卫星。自从1965年人类使用第一颗国际通讯卫星以

    23、来,这三项发明开始联为一体:人造卫星用于通讯,超越了各种地域的局限,只要是在卫星的覆盖范围内,则都处于其监测之下。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在今天已经形成,这等于全人类暴露在同一双眼睛之下;电子计算机能够模拟人脑功能,对大量而复杂的信息进行精确、快速地处理和存储。这意味着一个连接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一经形成,等于全人类拥有一个体外大脑帮助思考;而电视机能够以融声音、色彩、形象于一体的方式进行图像显示,给人类传递出身临其境的逼真信息。这三项伟大发明在20世纪末,由于技术的改进更新给人类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这意味着20世纪人类活动方式的重大转折全球信息的一体化,它构成了人类文化进一步发展

    24、的坚实基础。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这种物质技术进步,其意义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类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以往,由于文化传播交流手段的地域和阶段性限制,某种先进的文化往往为某个民族和某种社会阶层所拥94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有,这客观上造成了文化的不平衡发展,也产生了文化的霸权主义。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了,文化的民族或阶层垄断也被打破,而且客观上把信息接受者联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文化的消费与创造,这使人类的不同文化主体间有了比较接近的行为尺度,有利于文化的整体发展。(2)使当代人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空前频繁。以往,各民

    25、族、各国家和各阶层的活动都相对独立,甚至可以对外封闭。然而,现代的信息网络却突然把人们紧紧地捆在一起,人们开始感到世界的拥挤,以至于面对信息你别无选择,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进行着文化的交流,而且某些个别的、局部性的行为后果都有可能迅速造成全球的影响。(3)文化交流的频繁也加剧了文化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在文化个体与群体之间、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而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冲突则集中表现为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冲突。即日益强劲的世界性现代化浪潮正在涌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而现代化在工业技术层面所导致的标准化、齐一化、感性形象化文化追求,正消弥着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和个性。(4)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

    26、问题。全球性问题无疑是现代工业化文化时代的产物,在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进步。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更是推动了这种科学技术的普及。这使得生产力所运用的后果,不仅影响到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且影响到全人类的利益,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短缺、战争危险等等。这些问题能否有效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着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以上表明,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形成,开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时间。然而当我们在为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时间的到来而欢呼雀跃时,也应诉诸一种文化价值层面的深层思考: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和民族应该如何调整自

    27、己的心态而以文化整体的方式活动?如何在这种文化的统一性中去开发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容否认,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创造了如鱼得水的环境,使大众文化这原本生长于西方的文化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推广到世界。而今,现代化传播媒体如电影、电视、电脑等几乎成了传播大众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这些现代媒体,人们推出一个又一个风靡全球的大众文化产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众文化神话。面对全球信息一体化浪潮,中国的大众文化如何健康地发展?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1 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如果说全球信息一体化浪潮构成了大众文化的空间定位,则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构成了大众文化的时间定位,当

    28、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尤其印证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这一有效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它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只要存在着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就不能不实行市场经济。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经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中大放异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必要阶段。市场对社会历史发展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除了市场经济自身较之以往的经济形式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外,还在于它特别凸显了下列文化价值。第一,市

    29、场经济将人从一切非经济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还人以独立自主的现实性存在。这诚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市场经济将“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2劳动者是自己劳动性的所有者,是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形式上独立的主体。这必然有利于人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平等竞争意识的提倡。第二,市场经济在开辟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使“世界历史”真正成为现实,并使社会经济的普遍性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生产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和国家间的封闭状况就结束了,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世界历史的洪流中来。另外,市场交换的范围打破了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发展程

    30、度不同的国家被卷入普遍交换,市场交换渗入一切领域,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家庭与社会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经济与社会管理等等,绝大部分成为商品进入交换,整个人类文化在普遍的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冲突与刺激、相互借鉴与补充中,开始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市场经济在刺激着技术、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日益复杂的劳动过程和工艺,要求人们必须掌握较高的和较全面的技能,技术的进步使用于保障人们生存条件的必要劳动所占的比重越05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越小,剩余劳动则大量增加,这可以使更多的人从生产部门中脱离出来,去从事更丰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的改革

    31、开放使我们赢得了与当代世界文明相汇合的历史性机遇。告别传统的计划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中国正进行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之所以说前所未有,是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先发展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原生的,其现代化也是原发型的,因此这种社会转型是一种相对缓慢的社会变化过程。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由于其特殊的世界历史环境原因而呈现为复杂而急剧的社会变化过程。具体来说,这种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和“特殊的结构性变动”。从社会的基础性结构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社会的前导性结构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社会的生活方式结构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匮

    32、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上看,当代中国社会则正在由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这种多重跨越,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鲜明特点。处在这种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其发生和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呢?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就此意义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型的发端,在一定意义上,改革开放就是在开放国门、融入世界文明发展格局的同时,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使市民的生活圈(包括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相对地从国家政治生活中分离与独立出来

    33、,使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与政治活动相对分开,获得各自的空间。无论是政治改革中的党政职能分开与政企职能分开,还是经济改革中的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等等,都标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尤其是90年代初期国家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而市场经济正是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就客观上为市民社会和与之相应的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现实的历史进程也表明了这一点,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走向市场化的趋势,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流通于社会各个领域,并以相当的规模、范围和容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诸如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电影市场、文物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装璜广告市场、体育市场、旅游市场等等,形成了国


    注意事项

    本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