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pdf

    • 资源ID:14658084       资源大小:262.1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pdf

    1、2017.1No 1,2017学术探索Academic Exploration2017 年 1 月Jan,2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3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31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JY07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2723);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2014ZD07);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引进人才项目(YC2015D14)作者简介:薛军(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闻勇(1983),男,甘肃天水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

    2、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薛军1闻勇2(1.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1;2.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一直以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政策导向及现实需求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理念的梳理,明确提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遵循“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产出均等受益均等”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现状及前人对义务教育非均衡的制度解释,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所引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会压缩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空间,而晋升机制以及城镇化的推进进一步将有限的财政投入倾斜在能够创造更多经济增长的城市上来,

    3、从而加剧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因此,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善晋升机制,促进激励相容,有效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城乡;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723X(2017)01 0149 08自 2005 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首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后续政策中被多次明确提出。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

    4、的战略性任务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多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要求,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实施,充分体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尽管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与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有必要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内涵,并基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破解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困境,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内涵及现状(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界定1.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不同理解均衡,在西方经济学中,最一般的意思是指一种状态,即经济体系

    5、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没有内在“变革倾向”的状态。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多数学者的研究没有就此进行明确界定,与义务教育均等、教育公平等概念一样,并作为一个通用的,普遍共知的概念进行使用。因此,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主要围绕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会均等。机会均等即法律所赋予的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享有的,而不应该具备经济筛选功能的,无差异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这就要求,这一受教育权利的经济门槛应在每个家庭的承载范围之内。1(P30 35)从教育学角度看,机会均等还包括了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

    6、941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分别反映了就学机会、教学内容与师生互动以及学业成就等。二是投入均等。投入均等多是建立在财力均等的理念之上,参照德国的政府间财政均衡的标准,即各地区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倪红日等主张,将按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财政支出差距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5%10%的范围内,作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基础。2(P7 18)李永友在度量公共品地区均等时,认为公共品提供的均等化意味着人均财 政 支 出 在 地 区 间 的 配 置 应 该 是 均 等的。3(P307 332)三是产出均等。对于产出均等的理解,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将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能

    7、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 2020 年)指出,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对产出均等更多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与投入均等的对比。李凌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生存能力,而不是教育消费,因此,教育产出均等相比投入均等更有意义。这是因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现均等,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服务的供给或产出就能自动实现均等。4(P35 48)也无法准确反映公共服务的实际结果、效率与可获得性程度。5(P47 52)反而会变

    8、相维持原有的不平等。加之在一个管理不善、寻租与腐败滥觞的环境中,公 共 投 入 可 能 会 出 现 资 金 漏 出 问题。6(P800 808)由此,曾红颖提出均等的标准在于单位公民无差别地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数量,并以一国公共服务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指标。7(P20 32)赵力涛等认为城乡义务教育是否公平,更需要看生均办学条件是否趋同。8(P111 127)然而,尽管多数学者也意识到产出均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义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不利于产出均等,因此,对产出均等的判断又回归到投入上来,得出财力均等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的必要前提。9(P34 43)考虑到存在个体差异及异质性、10 教育资源利用率

    9、的差异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的差异,11(P81 92)产出的均等需要差异性投入。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课题组提出,应制定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全国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财政投入保障标准。12(P1 11)李凌等认为,对于现存的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合意的教育均等化,是要保证农村生均教育经费占用量不仅要与城市学生相同,而且还要达到省内生均水平。四是受益均等。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民生财政的推进,部分学者逐渐将居民的需求偏好纳入分析框架,对均等的讨论进一步延伸到受益的均等。龚锋等认为,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内涵应当是确保居民对义务教育服务的大致均等化享用。因此,即使产出均等,由于城乡居民对义务教育服务的

    10、消费偏好不同,相同的义务教育服务产出水平也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同的受益。该观点的贡献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义务教育供需匹配问题,从这个视角下,诸多学者也提出相应支撑。林江等认为,义务教育供给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支出与当地真实需求的匹配度低的问题是更要紧的。13(P34 40)李永友也论证了从我国财政实践看,公共品供给短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财政支出结果配置不合理造成。陈振明等也提出了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理念,认为质量是判断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就是终端使用者获得、享用公共服务的实际水平、可获得性、及时性、经济性、准确性和响应性等。在前人理念及原则等定性研

    11、究的基础上,师玉鹏等基于财政回应标准,以满足居民有效需求为原则,对云南省部分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涉及财政资源配置决策、公共品 生 产 绩 效 及 公 共 服 务 发 展 水 平 结构。9(P34 43)林江等以识字率代表义务教育成效,认为若识字率提高,义务教育支出量相对减少,则供求的匹配度在增加,并用 1998 2008 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验证了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需求匹配度增加的事实。兼顾对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均等和受益均等,丁菊红等认为,公共品供给的衡量应既考察量,即财政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同时又要考察质,即以公共品供给能够反映微观经济主

    12、体偏好为原则。14(P78 89)此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义务教育不均衡进行测度,从指标选取上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均衡的理解。吕普生从教育机会、教育投入以及教育成效对差异进行了评价。15(P82 96)王元京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综合差异指数,其中投入指标又具体分为流量指数与存量指数,产出主要 从 教 育 普 及 效 果 及 阶 段 效 果 进 行 考察。16(P28 33)0512.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内涵界定尽管对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探讨没有一个一致明确的定义,然而,从均衡的一般意义来看,其会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并重归平衡,因此,对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理解应区分不同阶段,用动态的眼

    13、光来看待。当前,义务教育均衡从内容上来讲,应包括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产出均等和受益均等。从层次上来讲,随着社会需求的逐步改变,上述均衡应逐层得到满足。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义务教育均衡的终极目标是受益均等,即单位居民从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中应获得无差别的收益,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因涉及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如因个体差异,个人努力程度,家庭环境等原因,政府无法左右每个个体从中获得的收益,因此,理论上成立的受益均等在实践操作中难以考量。产出均等是较为合意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其中产出均等即,从个体基本需求出发,政府应为每位居民提供的无差别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这种政府提供的满足个体基本需求的无差别义

    14、务教育公共服务,被多数学者称为是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并认为,保证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并不能控制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 然而,核定并保障最低义务教育标准的优势在于,对于高出最低标准的地区,地方政府由于缺乏提供非生产性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因此,会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向其他领域,而在低于最低标准的地区,这一标准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指导性投向。从而不仅每个居民享受到了满足个体需求的无差别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而且区域间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可以得到有效缩减,同时为地方政府支出投向提供有效指导。考虑到均等产出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对城乡间支出成本差异的精确核定以及支出效率的一致性,因此,差异化的义务教育投入

    15、成为满足产出均等的必要条件。且这种差异化的义务教育投入应当是遵循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投入高、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投入高的原则,然而,在当前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力约束及缺乏有效激励的条件下,难以遵循上述原则。因此,能够至少保障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及城市地区具有相同的生均投入,从而减少增量差异的投入均等化,成为缩小地区及城乡差异的阶段性目标。机会均等显然是最基本的均等的范畴,即法律所赋予的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享有的无差异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可以看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应遵循“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产出均等受益均等”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在通过法律赋予每位受教育者相同的就学机会及权利的基础上,至少保

    16、障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及城市地区相同的生均投入,并逐渐通过向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的差异化投入实现财政能力范围内的产出均等,最终通过引导受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尽可能实现受益均等。(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现状大多数学者从投入、产出、结果等方面选取指标衡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状态。结果显示,投入方面,1999 2006 年以来,辽宁在预算内教育经费安排上,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全省水平差距逐步扩大。17(P81 88)李光龙等利用基尼系数,对安徽省 2000 2005 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以及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存在,但明显小

    17、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说明城乡义务教育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预算外教育经费差异所致;18(P68 71)产出方面,从以农村危房面积、校均多媒体套数为代表的办学条件来看,城乡差异显著。辽宁省1999 2006 年农村危房占危房总面积的 90%左右。对某省的调研数据显示,校均多媒体套数从城市到村屯逐级降低,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校均 多 媒 体 分 别 为 22.7、5.91、6.17 及 0.42套;19(P32 44)从以城乡教师学历以及城乡教职工待遇为代表的师资情况来看,城乡差异显著。辽宁 1999 2006 年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 83.2%,农村小学专科以下学历占教师总数

    18、的 96.7%。2008 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 68.8%和 69.2%;结果方面,获取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本方面城乡差异较大。与全国总人口中农村居民占70%,城镇居民占 30%的格局不同,在校大学生中,城镇居民子女约占 70%,农村子弟约占 30%,农村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市水平相差 3年。20(P1 6)从现有文献评价结果来看,基于不同年份、地区及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城乡差异依然显著,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增量(投入指标)和存量(产出指标)的数量151指标,还表现在反映教育结果的质量指标上

    19、,因此,认清当前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的现状,探寻如何从差异收敛于均衡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的制度解释(一)基于财政分权的角度关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的制度根源,大多数学者都较为一致地提出了财政分权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亓寿伟等认为分权体制在导致财权上收和事权下放的情况下导致地方政府收不抵支,而教育事权以地方为主,因此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支出水平。21(P103 112)不仅如此,财政分权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落后于社会发展将会约束居民消费,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使得政府进一步采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措施削减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使政

    20、府陷入了扭曲支出结构的恶性循环。22(P52 64)West 和Wong 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导致配置在义务教育的公共支出减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一问题更为显著。23(P70 84)然而,卢洪友等认为,财政分权自身并不是导致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适度的收入分权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可支配收入,有效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24(P1 7)林江等也认为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供给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税收比重提高,而地方财政收入规模缩小,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热情并没有因为财政收支关系的调整而降低,因此,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供给作用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可以看出上述问题存在分歧的关

    21、键在于财政分权运作所需的不同前提。第一类强调,事权与财力的不匹配,在转移支付制度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情况,导致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供给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类是在第一类前提条件成立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依然会推动经济增长。显然,后者观点的提出已经超越了财政分权本身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而进一步拓宽到财政分权下,激励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此,强调的问题不同,得到的观点也有所差异。(二)基于政府竞争及晋升激励的角度多数学者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地方政府竞争及晋升机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并得出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在当前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效率。21(P103 112)这

    22、是由于,为了解决财政收不抵支,在“用脚投票”机制的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间会为改善公共服务而展开竞争,最终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效率。并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这一结论。亓寿伟等通过对 1997 2014 年各省义务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地 方 竞 争 提 高 了 义 务 教 育 支 出 效率。21(P103 112)李勇刚等利用 1999 2009 年全国各省数据,检验了晋升激励对公共教育地区差距的影响,结论显示,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缩小了人均教育支出的地区差距。25(P1 9)对此,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财政分权带来地方政府支出压力的同时,以 GDP 增长率为考核标准的晋升机制

    23、会导致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因为,软公共品提供需要的财力多,而绩效产出少。13 24 26 然而,上述分析存在两点问题:一是,“用脚投票”机制在我国并不适用,对于地方政府因此会为改善公共服务而展开竞争,解释力较弱;二是,无论是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还是晋升机制,更多解释了对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而对导致公共服务城乡差异的解释不够直接。事实是,在我国分权模式下,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无法弥补分权所导致的事权与财力不匹配下,地方政府间即使展开吸引外来资本的竞争,也仅仅是提高改善投资环境这一公共品的支出,27(P37 46)从而挤占对义务教育等软公共品的提供,因此,竞争作用的结

    24、果是整体义务教育供给的减少,而对于城乡间差异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义务教育城乡差异造成直接影响的,在于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偏向政策,特别是晋升机制对地方政府城市偏向的影响。过去,政府之所以实施城市化偏向政策,主要在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下,农业是唯一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的部门,为此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以保障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而自上而下的政治结构也保证了上述制度体系的实施。28(P23 31)这一背景下的发展模式与国外经济发展表现出高度一致,是受外部环境制约下,一种经验上的理性选择。而转型经济时期,政府继续实施城市偏向政策,不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演变为政府主导的经济赶超发展模式下

    25、的内生的理性选择。P28 29 首先,现有分税制改革在减少地方政府财权的情况下,未对地方政府事权做出相应调整,导致地方财政的普遍性赤字。在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绩效作为下级政府晋升的激励手段时,251由于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客观上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加之,频繁的职位调动强化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人口与产业相对集聚的城市部门可以更为有效地对政府形成压力集团,P30 33 使得践行自身利益和偏好的政府更愿意选择保持城市偏向的政策的延续性。由此可以看出,财政分权所引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会压缩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空间,而晋升机制会进一步将有限的财政投入倾斜在能够创造更多经济增长的城市上来,从而加剧

    26、义务教育城乡差异。(三)基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随着新形势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对公共服务均等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政策上,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影响机制上,新型城镇化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从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34(P33 37)因此,从逻辑上来看,城镇化水平越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理应越强。然而,在实践研究中,上述观点并未得到一致性结论。对于城镇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5(P107 114)一些学者认为城镇化 推 进 不 利 于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目 标 的 实现。

    27、36(P21 27)前者认为,城镇化的推进,使城乡因期望收入的差距实现了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迁移,这种通过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相应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要素报酬的均等,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居民可以消费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从而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之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大,可以发挥更好的辐射效应,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37(P116 125)可以看出,这一观点主要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一中间变量来分析城镇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正向影响。然而,城市化是否必然缩小城乡差异,也有些学者就此提出质疑。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渠道,陆铭等认为

    28、,在我国实施严格户籍管理和限制城乡流动的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户籍买卖、农 地 征 用、子 女 考 上 大 学 及 城 乡 联 姻等。38(P50 58)程开明等则认为,上述渠道都意味着富裕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可能性大,而富裕农民从农村转出必然会在统计上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人口转移促进城市聚集效应更为明显,生产率提高,从而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同时,政府为缓解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所引起的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必然会将更多的基础设施投向城市,影响农村居民收入。这一点通过阮杨等的研究也得到印证。39(P50 56)因此,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一中间变量反映城市化

    29、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向作用还需对其正反两方面净效应进行进一步具体估计。后者提出,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不同地区在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都会选择向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流动,这种个体理性的行为选择使发达地区人口过度集中,不仅加剧流入地城市的“城市病”,而且极易使人口流入地的户籍人口对于既得利益减少产生阻抗,不利于社会和谐及经济良性发展,从而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是基于人口的过度激增角度来分析城镇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反向作用。此外,从城镇化推进方式来看,田艳平等从人口、经济和土地三个维度的城市化来考察其对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差距

    30、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变量内生性时,土地的城市化对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在控制变量内生性后,当期的经济城市化水平显著扩大了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差距,这可能由于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加剧了城市偏向这一判断。40(P147 155)李勇刚等利用 1999 2009 年各省数据考察了土地财政对公共教育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也证明了土地的城市化加剧了公共教育地区差距的扩大。因此,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下,城镇化的推进方式正在加剧公共服务地区差距。前人关于城市化对城乡公共服务影响的分析为本文分析提供了思路,然而,忽略了各地区城镇化的不同推进方式对该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差异的影响。在经济发达

    31、地区,除了受考核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外来资本拉动经济外,在城镇化大背景的要求下,发达地区为吸引优质资源向城镇迁移,必然会提供更多且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而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镇的流入,导致形成了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三种格局。针对城市户籍群体,城市居民的人均公共服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提高,而且质量上也有所改善,针对流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群体,因无法改变户口身份,而无法享受与城市等同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只能通过因进城务工劳动力要素报酬的增351加而自行负担成本更高的公共服务消费。针对未迁移的农村居民群体,因部分居民的流出,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尽管统计数据上缩

    32、小了与城镇居民的差异,但消费的公共服务水平显然低于城镇优质资源的公共服务。由此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无法缩小现有城乡差异,反而还形成了新的义务教育不均衡格局。与富裕地区不同,在政绩考核下,贫困地区的城市偏好本来就强于富裕地区,加之城镇化推进的政策压力,地方政府更多通过土地的城镇化来完成城市化发展目标,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不仅未应用于农民的增收及农村建设,而且还多被用于城市地区,37(P116 125)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因此,在财政分权及政绩考核加大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判断下,城市化的推进会进一步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结合前文对城乡义务

    33、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解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在财政分权体制安排、激励机制设计以及城镇化推进方式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针对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弊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考虑到经典的分权理论能够改善地方公共服务的机制严重失灵。由此,尽可能创造一个可以更为接近经典分权理论的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因此,使“用脚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的户籍制度的放开首先被学者提出。28 32 二是,在不触及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体制的前提下,侧重于研究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均衡的作用;宋小宁等的研究显示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影响极其微弱。41(P33 43)相比而言,专项转移支付更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贾晓俊等通过分析也得出用途制定较为宽泛,且按因素法分配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即分类拨款)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


    注意事项

    本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