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巴蜀文化与川菜.pdf

    • 资源ID:14657551       资源大小:276.8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巴蜀文化与川菜.pdf

    1、 2 0 0 4 年 6月 第 2 3 卷第3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u n,2 0 0 4 V0 1 2 3 No 3 巴蜀文化与川菜 谭 继 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成都6 1 0 0 7 2)摘要:不同的饮食之味形成不同的民性,川菜“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和容纳百味的渊源影响 巴蜀文化 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川菜的发展与 巴蜀文化的发展互有影响,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辉煌。须注意研 究和吸取 巴蜀 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关键词:巴蜀文化;川菜;名小吃;文

    2、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G O t)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6 1 2 x(2 0 0 4)0 3-0 0 0 1-0 5 一、川菜的特性与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礼记 王制 说:“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 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 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 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同地 域的居民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素质,即“民材”、“民 性”是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风俗 习惯的不同等诸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性格刚柔、做 事的作风迟速是民性,和味、备器、服宜、利生、利用 是民俗,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五味异 和

    3、”一条就是指的饮食之味。饮食之味不同,“嗜欲 不同”,不同的嗜好就形成不同的民性。“五味异和”同巴蜀民性即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一部分,巴蜀饮食文化既有 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它的多元性。这个共性就是“和”,是“和而不 同”的“和”。这个多元性就是“异”,是“五味异和”的“异”。这里且不说“和”的 共性一面,只说说差异性的“异”。巴蜀先民在饮食 文化上有两大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重要特征:一是“尚滋味”,二是“好辛香”。这两个特点最早见于谯 周的 巴记 的记载,现存于 华阳国志 中。川菜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其形成巴味、蜀味的 特点,应始于西

    4、周时,或许更早一些。“尚滋味”,一 是指爱好多种味,二是指尚特味。从巴蜀饮食的最 早渊源看,早在西周时古蜀国的贡品里,茶和蜜二者 的分途,即可看出端倪。巴蜀是世界茶叶文化和饮 茶文化的原产地。巴蜀先民把茶分为两种:一种是 苦味的茶,是不经过烤焙,而只是煎煮饮其汁的茶,叫做“荼”,转音为“梗”。另一种是香味的茶,是经 过烤焙的茶,叫做“香茗”。香茗发展到两晋时期就 已是“芳茶冠六情”,超过了古人水、浆、醴、醵、酏 等六种饮料的味道了。这两种异味的茶都是巴蜀发 现和发明的,这可说是最早的饮食文化的记载,说明 巴蜀先民很早就讲究“滋味”的异和特。茶到后来 发展出多滋多味的种类,其渊源就在这里。又由饮

    5、 茶扩展到其他食类,讲究多滋多味,从这里不难看出 川菜文化独立的始源。除茶以外,蜜也是川菜的始源之一。蜜在巴蜀 也有两种味。一种是“蜜房郁毓”(扬雄)的野蜂蜜味,是巴蜀人向中央王朝的贡品。另一种 是“独蜀出”(史记 西南夷列传)的“药酱”,即“枸酱”,“蜀人珍焉”(左思 蜀都赋 刘逵注)。这 种酱是什么原料做的,有说是枸杞,有说是扶留滕,有说是野果。任乃强先生释为拐枣所制之蜜,可从。汉书 刘德注:“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 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这也是一种特殊 的味道,故蜀人发明“枸酱”后,很快经夜郎传播到*收稿日期:2 0 0 4,0 4 1 1 作者简介:谭继和。男,四川

    6、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 维普资讯 http:/ 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了番 禺。蜀人“尚滋味”的特点应该是从茶和蜜作为始 源发展而来,形成为一种“尚滋味”的独特传统,这 种传统通过川菜“百菜百味”而得到传承。蜀人另一特点是“好辛香”。辛指刺激性,香指 适豫性。刺激与适豫相结合,构成辛香味的特点。辛香味食 品主要用 为调料,巴蜀独有 的是椒(花 椒)、姜、芳菌(魔芋)、茇等。椒即茇,花椒“一名巴 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最早产于巴地。花椒 和姜蒜作为调

    7、味品也是始于巴蜀的,故 史记、汉 书 对巴蜀物产都特记上一笔“地饶姜”。麻辣味 是川菜的特点之一,其特在麻,不在辣。辣椒是明代 以后才有的,而麻味的花椒来源很古,是巴蜀人发现 的,成为后来川菜辛味之首。“药翦”指蒴酱和芳 翦。翦又叫“翦头”,“大者如斗,其肌正 白,可以灰 汁煮则凝成,可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左思 蜀都赋 刘逵注)古人是把蘑芋(翦头)用苦酒淹食 的,也是一种辛香味食品。其他如荔枝、香蕉(在巴 蜀变种为芭蕉)、槟兰、扶留等都是从热带地区引种 于巴蜀的,也是蜀人喜爱的辛香味食品。左思 蜀 都赋 刘逵注说:“辛香温,调五脏蜀人珍焉。”扬雄 蜀都赋 说:“有伊之徒,调夫五味。”辛

    8、香温和 调五味是巴蜀人 自古以来的嗜好。五味一般是指 酸、甜、咸、麻、辣五种味道,“五味调则百味出”,五 味是百味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辛香温”是蜀人 特有的嗜好,“五味调和”是蜀人最先有的调味手 段,这些特点成为后来川菜系的核心。辛有刺激性,香有芬芳味,温为中和性,这三种 食性的有机融会,正是形成巴蜀人文化性格既有“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的质朴刚钝的一面,又 有“敏慧轻急,柔弱褊陀”的一面的重要因素。再细 分析,巴蜀相较而言,巴人食性偏辛,故性格偏于“重迟鲁钝”。蜀人食性偏香,故性格偏于“轻易淫 佚”。而巴蜀人与喜辣的南方人(例如湖南、湖北 人)相比较,其食性又偏温,再加上天府之国物产丰

    9、 盈的自然条件,故形成“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易,喜 虚称”(宋史 地理志)的文化性格。“人性轻 急”而又“优而柔之”(嘉庆 四川通志 风俗)的 双重性格,正是食性温的体现。总的来说,衣食住行的习性是同当地文化的生 态环境和条件息息相关的。食性特征,作为文化生 态条件之一,给予文化的形成以重要的影响。今 日 的四川人文化性格仍承传着 巴蜀先民的特性,从饮 食文化看,其渊源似可溯述如上。2 二、川菜容纳百昧的渊源与巴蜀文化的 兼容性 川菜在鲁、粤、淮扬、川四大菜系中,独 以“一菜 一格,百菜百味”著称。百菜百格百味,是指菜 的 色、香、味、形的多样性。其实,多样性是中国菜系共 通的特点。在中国菜的

    10、各大系中,莱皆各有其格各 有其味。广东新语 说粤菜“百品芬甘”),可 见粤菜也兼具有百菜百品的特点,不独川菜为然也。不过,各个菜系确也在色、香、味、形上各有自己的主 调和特点。这些主调和特点就构成了这些菜系不同 的文化个性。例如就粤菜而言,“广(东)为水国,人 多以舟楫为食”,因之,形成了“粤西善为鱼 鲢,粤东善为鱼脍”的特点,形成了“绝少咸 菹”(酸菜)的特点。“广中隆冬时,常得鲜蔬十余 种,故人家绝少咸菹。谚日:冬不藏莱。宾客至,以 菹荐之,谓之不敬。诸果亦然,率以鲜者不以干。荔 枝之脯、橄榄之豉,羊桃之蜜煎者,人面(果)之醋渍 者,皆不登于器。”“”吃生鲜,不吃咸菹,就成为 粤菜的主调。

    11、“生猛海鲜”就成为粤菜的文化个性。川菜的主调、特点和文化个性与粤菜迥然不同。诚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川菜的特点,但这一 特点也是其他菜系所共有,只是川菜比其他菜系更 为突出而已。这一说法不能体现川菜的主调和主 味,尤其不能在食客的第一视觉力和味觉力上给人 以强烈的冲击。只有强烈的第一视觉、味觉感染力,才能形成主调。川菜的主调是什么?就色、香、味、形而言,味是川菜的主调。一方面,味多,味厚,味 广,味浓;另一方面,味清,味雅,味鲜,味淡。这两方 面互相矛盾的因素容纳在一起,凉热、浓淡、生猛与 清雅、鲜活与厚重,等等,诸味容于一席,南北与东西 不同地域的风味融于一肴,这是川菜不同于其他菜 系

    12、的特异之处。这些特异之处就形成了川菜南北兼 容、凉热一席、浓淡相宜的风格。这些因素以“味堪 适口”的原则“中和”在一起,就成为川菜的主调。这一主调所体现的“中和”精神,也就是兼容的精 神,遂成为川菜的文化个性。川菜“中和”的文化个性是历史的产物。它经 历了以辛、香、温为导引,以调和五味为基础,南北兼 容,百味一体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以构成“川味正宗”的四种调料(郫县豆瓣、永 川豆豉、正路花椒、泡红辣椒)中的正路花椒为例,其麻味就经过了长期的探索过程而形成为川菜的特 色。早在先秦时代,椒就成为人们食品中珍贵馨香 的佐料。诗 周颂 云:“有椒其馨。”但各地的椒 维普资讯 http:/ h t t p

    13、:/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中,以巴蜀的椒为天下第一。李善注左思 蜀都赋 云:“岷山特多药草,其椒尤好,异于天下。”j 花 椒,一名川椒,一名巴椒,一名蜀椒。”J|蜀椒出武 都,赤色者善”【4 j,“蜀椒肉厚皮皱,其子光黑,如人 之 瞳人,故 谓 之椒 目。他 椒子 虽 光黑,亦 不 似 之”J。广群芳谱 引 四川志:“各州县俱出椒,惟茂州出者最佳,其壳一开一合者最妙。”正因为 巴蜀的花椒在全国独称美妙,因此,蜀人历来很重视 花椒的调味作用。麻味遂成为自古以来蜀菜的一个 特点。在西汉扬雄的 蜀

    14、都赋 里,已提到椒篱、姜 栀、巨蒜等调料。到晋人左思的 蜀都赋 还特别强 调了“或蕃丹椒”即培植丹椒的重要性。正因为花 椒以巴蜀所产为最多最好,故两千年来,椒昧成为巴 蜀食品的特殊风味。后来,椒的麻味与辣味结合,麻 辣味遂成为川食的一个特色。姜也是以蜀产为最精。蜀人唐慎微 政和证类 本草 卷八 引图经 日:“生姜生犍为,今处处有之。”吕氏春秋 本味篇 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 诱注日:“阳朴,地名,在蜀郡。”这说明早在秦汉时 代,姜就是“和之美者”的调味品,故 史记、汉 书 都盛赞蜀郡“地饶卮姜”。姜在“和味”上起着特 殊的作用,它又是“五辛”香味之一,是川莱必不可 少的调味品。古蜀人“

    15、好辛香”,也因其有疗病的实际作用的 缘故。左思 蜀都赋 云:“芳追气邪,味蠲疠瘸。”疠 为气不和之疾,瘠为消渴(糖尿)病。气芳香可除邪 臭,味辛香可除疾疠,这一特点一直在川莱系列中传 承,这与当地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渊源有自。至于川菜的百味百格,其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近期发现的成都市商业街战国早期大型船棺葬、独 木棺葬墓内出土的双耳瓮内装有稻粒、粟粒等粮食 遗物以及桃、李、梨等果实遗骸,证明当时人在主食 中已有了南稻北粟交相为食的习惯。到两汉时巴蜀 饮食已是多菜多味,发展到相当庞大的规模。据扬 雄 蜀都赋 所述,植物类食品已有“五谷”、“瓜 瓠”、“部麻”、“荧翠”、青黄藻蕊等多种食类,动物性

    16、食品则有江东鲐鲍、陇西牛羊、籴米肥猪、鸿豸爽 乳、山 髓脑、蜂豚应雁、安鸟凫、戳兄鸟等食类。这 些丰富的食晶体现了蜀 中食物的多样性。蜀都 赋 还举出了烹制这些食品的佐料和佐治方法,有“木艾椒蓠”、“蔼酱酴清”、“附子巨蒜”、“姜栀”等 等。这些佐料已充分体现出蜀人“好辛香”、“尚滋 味”的特点。至于烹调这些食类和佐料的方法则是“调夫五昧,甘甜之和,勺药之羹”。调和五味是川 菜的基础。甘甜味指甘蔗之汁。勺药是辛夷,五辛 佐料之一种,是调出美味的佳料,故左思 蜀都赋 已有“甘蔗辛姜,阳箧阴敷”的句子,指 的就是蜀人 这一特点。这时期大约是以甘甜和辛姜相结合的辛 香味为蜀人的主味。“可以颐精神、养

    17、血脉者,莫不 毕陈”,说明蜀菜具有怡颐精神、营养血脉的重要 作用,出现了多菜多味,甚至百菜百味的雏形。到宋代,陆游诗中已出现了“川食”之名 j。这 应该是作为菜系的“川菜”的萌生时期。这时,在饮 食的风格特色上也有所创新:一是讲究特色菜,如八 宝饭加苕菜汤、土铛香菜、筠笼木耳,都出现在这一 时期。二是出现素菜荤作的新品种。如宋人西蜀寺 僧有 蒸豚诗 云:“咀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 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 金盘,软熟真堪玉箸挑。若 根来比并,擅根只合 吃藤条。”诗里的蒸“猪头”,实应为素菜荤作的名 菜。当时的“川饭店”已经开到了今天的开封和杭 州。到明清之际,大量外籍移

    18、民人川,其中不少烹饪 高手把南北各地饮食习尚带入四川,使得天府名厨 荟萃,佳肴竞辉,兼擅南北各家烹饪之长,形成了完 整的独特的川菜烹饪艺术。到近代,这种南北兼容 的川菜特征已融入一般市民的普通饮馔里,成为川 菜特色的雄厚基础。如清人翁霪霖在 南广杂咏 竹枝词中写到当时四川偏远县南溪的食俗:“紫茄 白菜碧瓜条,一把连都人市挑。瞥见珊瑚红一挂,担 头新带辣花椒。”这是以辛香麻辣为特征兼容百味 的生动写照。竹枝词 还说:“日斜戏散归何处,宴 乐居同六合居。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星一碗甜浆粥,才吃菜汤又面条。凉糕炸糕聒耳 朵,吊炉烧饼又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吹硬面斗 饽饽。烧麦馄饨列满贯

    19、,新添挂粉好汤圆。”这里,把北方的面食,南方的凉糕、东方的甜点、西方的火 烧融于一体,是川菜兼融百味小吃的生动画图,也生 动体现了川菜的“中和”文化性格。川菜的“中和”个性 的形成与四川的地理环境 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河流域之间以及 自然条件的多样 兼容性和气候条件的适中兼备性等等因素有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文化生态环境上,巴蜀 自 古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古巴蜀文化既有悠久而独立 的始源,又与周边地域文化有密切的交流与融会。它西与秦陇“耕战”文化交会,北与中原“礼治”文化 融会,东与楚的“巫术”文化相融,南影响于滇 的原 始文化。尤其是秦国灭蜀以后,秦汉时代“秦蜀同 域”(张澍 蜀典),巴蜀与关陇

    20、汉中同为一文化区,3 维普资讯 http:/ 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具有阴阳调适、刚柔相济的特点。历史上,从秦汉直 到抗战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时期,几 次移民高潮带来了不同地域人的文化习俗的交汇,遂使川菜成为兼容交汇型的文化。再加上巴蜀固有 的适中适性的传统,遂使川菜形成刚柔相济、南北兼 容、百味融会的讲究“适口者珍”(苏易简语)、“昧堪 适 口”(张问陶语)的中和性文化个性 p 3 4 卜 )。再从哲学层次上分析,川菜的中和个性也与蜀 人的思维方式有关。蜀人接受

    21、中原儒家文化,特别 发展了重今文经学、重文学的传统。汉代“西道 孔子”扬雄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三玄”模式。这 个模式既不是老子的“道生于一”的一元论模式,也 不是周易的“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元论模式,而是 主张“三玄”的以“中和”思想为特征的多元一体模 式“。所雄认为:“甄陶天下”在于和,“不过不及”在于中,这是大一统的“正”道。他认为只有“非正 不视,非正不听,非正不行”,“正”才是多元因素能 中和统一的基本原则。扬雄的以“中和”为核心的“三玄”论是蜀人善于综合融会的思维方式的集中 体现。它既不是绝对的“一”,也不是对立两极 的“二”,而是主张多元一体的“三”。这是川菜两千年 来形成“中和

    22、正味”文化个性的哲学基础。直到今 天的改良川菜,既南既北、不南不北的风味,即中和 正味,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三、川菜的名牌效应与巴蜀争创文化之 最的传统 川菜“中和”之性往往能创出独具特色的名牌 效应。现代川菜的诸种名菜品均耳熟能详,这里不 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就很重视川食的名牌 效应。如:前蜀时“有赵雄武者,众号 赵大饼,累 典名郡,为一时之富豪。”【1 其名声飞扬蜀中各郡。故其店号也开到了诸郡,今天看来这就叫做连锁店 经营。一般百姓家也讲究名品菜。据孙光宪 北梦 琐言 云:“巴、巫问民,多积黄金,每有聚会,即于席 上罗列三品。以夸 尚之。”【12 “三品席”就是 当时

    23、川 菜的名牌。讲究川食的名品名菜,已成为当时巴巫 民间的习尚。川菜名品名牌的创建还有个特点,就是多因文 化名人或创制式品尝过而成名,这充分说 明了川菜 与巴蜀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前后蜀时,“蜀之士 子,莫不酤酒,慕相如涤器之风也。”【1】因司马相如 与文君故事而使蜀中人相与慕酒成风,这是川酒后 来名牌独多于全国,独冠于全国的文化内涵的根抵 4 所在。至今川酒冠于全国,应是受相如文君涤器之 风的惠赐,文君酒独沾其溉,茅盾在抗战时写的 成 都一民族形式的大都会 一文中曾专 门称誉“文 君酒”。至于东坡创制的肘子和蒸豚食法,今已成 为川菜名品。因东坡文化之溉,不仅苏东坡创制或 品尝的食法成为今川菜

    24、名牌,而且苏东坡其人也就 成为川食文化的箭垛式人物,许多川菜名品也就冠 以“东坡”之名。这就是名人的文化效应创制 了名 牌。今天开发出的东坡菜系列就是这种名人文化、名人效应的结果。它以苏东坡作为其文化内涵的依 托。还可举个有趣的例子。如巢菜,大巢为野豌豆,小巢为苕菜,在川食中本属普通菜肴,但经名人吟咏 点缀之后遂成名品。苏轼诗吟“元修菜”,即巢菜“铺田绿茸茸”。这种巢菜加上橙笔姜葱、盐豉、点 酒等调料后,就可以成为美味,为苏轼独爱品食之 物:“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以至久久不能忘 怀。因苏轼之喜爱,南宋陆游对蜀中巢菜也情有独 钟,以至于陆游离蜀七年后,每举起筷子还念念不忘 蜀巢菜、汉嘉(今

    25、雅安)楫膊、龙鹤作羹(龙须菜)、瀹 泪(浸 菜)等蜀中名菜。到清代时还有张问陶吟蜀 中巢菜:“味堪适口新巢菜”。巢菜遂因从宋苏轼到 清张问陶的题咏和喜爱而成为巴蜀名菜,这是文化 积累的结果。又如宋代诗人李新曾因吃到蜀中鱼菜 名牌“金丝脍”而引起“锦江诗情”,“独吟沧浪古岸 边”,这也是有趣的因文化名人题吟而成名菜的例 子。惜乎“金丝脍”鱼,今已不传 引。名牌竞争还体现为文化竞争。近代成都竹枝词 云:“烧烤犹然古味存,烹龙炮凤总虚言。挂炉各诩 商标美,独数南门 鸭子温 。”【1 这里,“各诩商标 美”就是文化竞争。商标与菜品相辅相成,相映生 辉。商标没有名菜的内涵作基础不能成为名标,而 名菜虽有

    26、内涵而无响亮动听的高品位的商标名称作 宣传,则名菜也行之不远。重视商标的竞争也是蜀 人的一个传统。黄炎培在抗战时来到四川,还特别 赞许成都“小小商招趣有加”。今天川菜与成都名 小吃的各种名牌就是在商标竞争、文化竞争中产生 出来的。今天川菜欲重新占据市场,重放昔日光辉,重视商标品牌的包装是一条有益的历史经验。巴蜀素有争创文化之最的传统,历史上曾创造 过上百项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的历史文化记录。就 川食方面而言,巴蜀是发现茶树的诞生地,是饮茶文 化和盖碗茶文化的诞生地,而且早在宋代就创造了“川食”的品牌。这种争创文化之最的传统是川菜 创造名牌效益的内在动力。川菜的名牌以巴蜀文化 维普资讯 http:

    27、/ 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作为其精神动力,它本身又是巴蜀文化积累的结果。究和吸取巴蜀文化的历史经验。今天要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的辉煌,必须注意研 参考文献:1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注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1 2 文选 蜀都赋 C 李善注 3 广群芳谱 c 卷 1 2 4 艺文类聚 C “木部下”引 5 本草纲目 M 卷 3 2 6 广群芳谱 C 卷 1 3 7 扬雄 蜀都赋 A 全上古秦汉与三国六朝文 C 卷5 1 8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 C 9 谭继

    28、和 成都城市文化的性质及其特征 A 郭付人、谭继和等主编 成都城市研究 c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8 9 【1 0 谭继和 郭沫若与巴蜀文化(上、中)【】郭沫若学刊,1 9 9 6(4)、1 9 9 7(2)1 1 谭继和“西道孔子”扬雄的大一统观与儒风在巴蜀的流布 J 中华文化论坛,2 0 0 1(1)1 2 孙光宪 北梦琐言 C 卷3 1 3 宋 李新 锦江思:“得鱼且斫金丝脍,独吟沧浪古岸边”1 4 冯家吉 锦城竹枝词百咏 C Ba s h u Cu l t u r e a n d S i c h u a n Di s h e s T AN J i h e (I n s t i

    29、t u te o f H i s t o r y,S i c h u a n A c a d e m 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 6 1 0 0 7 2)Ab s t r a c t:Di ff e r e n t d i e t s a c c o u n t f o r d i ff e r e n t e t h n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i c h u a n d i s h e s e mp h a s i s o n b e i n g

    30、s p i c Y a n d d e l i c i o u s,i e t a s t e a n d i t s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t o i n c l u d e a g r e a t n u mb e r o f tas t e s g i v e ris e t o t h e p e c u H a r i e s an d c o mp a t b i l i t i e s o f B a s h u c u l t u r e S i c h u a n d i s h e s a n d B a s h u c u l t u r e

    31、i n t e r a c t o n e a c h o the r i n the i r d e v e l o p me n t E m p h a s i s s h o u l d b e p l a c e d o n s t u d y i n g a n d d r a wi n g h i s t o r i c al l e s s o n s f r o m t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B ash u c u l t u r e i n o r d e r t o r e v i v e S i c h u a n d i s h e s a n d S i c h u a n f a mo u s d e s s e r t s Ke y wo r d s:B a s h u c u l t u r e;S i c h u a n d i s h e s;f a mo u s d e s s e r t s:c u l t u r a l c h ara c t e r s 5 维普资讯 http:/ 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h t t p:/w w w.l w 23.c o m 论文网 论文大全


    注意事项

    本文(巴蜀文化与川菜.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