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pdf

    • 资源ID:14656759       资源大小:1.35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pdf

    1、附件 2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 and Design Rainstorm Profile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气象局 2014 年 4 月 前 言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历史降雨记录资料,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科学表达城市暴雨特征,是一项关键的基础性工作。为规范该项工作的开展,特制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2、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本导则规定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原始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暴雨雨型确定和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各地可参照本导则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修订以及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工作。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编制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 主编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广东省气候中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北京市气候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

    3、镇水务管理办公室 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编制组组长:宋丽莉 编制组副组长:张善发 何伶俊 编制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马京津、牛璋彬、王家卓、刘海波、吕永平、何 健、李兰娟、李 帅、杨振斌、芮孝芳、陈天放、陈 玮、陈清锦、房小怡、洪光雨、郝庆庆、徐连军、徐慧纬、贾仁勇、高 原、黄克江、植石群、蒋成煜、蒋承霖、蒋 明、蒋品平、谢映霞 目录 1 总则.1 1.1 适应范围.1 1.2 编制依据.1 1.3 基本要求.1 1.4 内容和方法.2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3 量纲单位.3 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3 3.1 站点选择.3 3.2 原

    4、始资料.4 3.3 统计样本选取.4 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5 4.1 频率和重现期计算.5 4.2 频率分布曲线拟合.5 5 暴雨强度公式.6 5.1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6 5.2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7 6 短历时暴雨雨型确定.7 7 图表绘制.8 8 适用性分析.10 8.1 时间分布特征分析.10 8.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0 8.3 社会影响分析.10 9 编制成果.11 9.1 编制成果.11 9.2 问题与建议.11 附录.12 附录 A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程.12 附录 B 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12 附录 C 理论频率曲线类型.14 1 皮尔逊型曲线.14 2

    5、 耿贝尔(Gumbel)分布曲线.15 附录 D 短历时暴雨雨型.16 附录 E 常用图表格式样张.18 附录 F 有效数字.23 编制说明.24 1 总则.24 2 术语和符号.25 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25 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28 5 暴雨强度公式.29 6 短历时暴雨雨型.30 7 图表绘制.30 8 适用性分析.31 9 编制成果.31 1 1 1 总则总则 1.11.1 适应范围适应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图表绘制、适应性分析和成果表达格式等方面的技

    6、术要求。本导则适用于各地编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和确定设计暴雨雨型。1.2 1.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本导则引用了下列法规、条例、规范中的有关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 8 部分:降水观测(QX/T 52-2007)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QX/T 22-2004)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QX/T 118-2010)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

    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1.3 1.3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3.1 为适应气候趋势性变化,保障城市安全,客观表达城市暴雨特征,提高城市室外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各地须编制和适时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确定适用的设计暴雨雨型。1.3.2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或修订及暴雨雨型确定工作须遵循:资料准确可靠、推算方法科学合理、编制成果规范表达的原则。2 1.4 1.4 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 1.4.1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工作内容包括:代表性站点选择、原始数据整理、降雨资料年限确定、统计样本建立、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拟合、暴雨强

    8、度公式参数求解、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图表绘制、成果适用性分析、成果编制印刷等。1.4.2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工作是基于历史降雨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数值拟合等数理统计方法,确定短历时暴雨强度的数学表达式以及雨型特征分析的过程。其技术流程见附录附录A A。2 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 2.1 2.1 术语术语 2.1.1降雨历时 rainfall duration 指连续降雨的时段,为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以分钟(min)计。2.1.2 降雨量 rainfall amount 某一时段内降落到水平面上的雨水累积深度,以毫米(mm)计。2.1.3 降雨强度 rainfall intens

    9、ity 指某一历时内单位时间(每分钟或每小时)的降雨量。2.1.4 短历时降雨 short duration precipitation 指降雨历时小于120 分钟的降雨。2.1.5 有效暴雨资料样本 effective rainstorm sample 作为暴雨公式和暴雨雨型编制的降雨数据样本。2.1.6 暴雨重现期 rainstorm return period 某一强度的暴雨重复出现的统计平均时间间隔,以年(a)计。2.1.7 暴雨雨型 rainstorm profile 不同降雨历时内的暴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不同降雨历时的降雨过程线型表达。2.1.8 雨峰位置系数 peak in

    10、tensity position coefficient 3 表征暴雨强度过程的雨峰位置的参数,从降雨历时开始至降雨峰值出现的时间段长度与降雨历时的比值。2.2 符号 i、q设计暴雨强度;P设计暴雨重现期;t降雨历时;A1雨力参数;C雨力变动参数;b降雨历时修正参数;n暴雨衰减指数;ri雨峰位置系数。2.3 2.3 量纲单位量纲单位 imm/min;qL/(shm2);Pa;tmin;A1经验参数;C经验参数;b经验参数;n经验参数;ri无量纲参数。3 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3.13.1 站点选择站点选择 3.1.1降雨资料的站点选择应满足区域代表性、历史数据连续性和一致性

    11、要求。3.1.2 站点选择应保证原始数据的随机性和独立性,不可采用数个站点的数据混合样本。4 3.1.3选择站点在资料年限内发生迁址、雨量记录仪更换时,需对降雨资料的代表性和一致性进行论证和说明。3.1.4 编制一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至少应选择一个代表性站点,城市地形地貌及降雨特征差异较大,并具备基础资料条件的城市,宜选择多个代表性站点编制当地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公式,以分别代表城市的不同区域特征。3.1.5 短历时暴雨雨型资料站点宜与暴雨强度公式站点一致。3.1.6 选择当地国家气象站或区域气象站作为代表性站点。若研究区域内无国家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或已设站点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考虑选择其他行

    12、业降雨观测站作为代表性站点或辅助站点,但应依据上述要求,对资料的可用性进行论证。3.1.7 站点选择须满足资料年限长度要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版)的要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采用的年最大值法基础资料年限至少需要30年以上;短历时暴雨雨型资料年限宜为30年以上。宜通过降雨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合理选择资料年限,但需包括最近年份的降雨资料。3.23.2 原始资料原始资料 3.2.1原始降雨资料宜采用逐分钟自动记录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自记纸形式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和现代自动气象站自动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3.2.2应按照气象数据审核规范,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审核

    13、。3.2.3 应收集给出基础资料涉及的各个观测站的降雨观测沿革。3.2.4 历史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可按照附录附录B B规定进行。3.33.3 统计样本选取统计样本选取 3.3.1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版)的要求,暴雨公式编制的降雨历时应采用 5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共11个历时。3.3.2短历时暴雨雨型确定的降雨历时采用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共6个历时。3.3.3

    14、统计样本选取,应采用逐分钟滑动统计法,选取各降雨历时雨量逐年最大值的降雨场次,记录选定降雨场次过程开始时间及逐分钟降雨量,作为各降雨历5 时的有效降雨资料样本。同一场次降雨过程中,同一种历时降雨不可以交叉,不受日、月界的限制(但不跨年)。3.3.4选取降雨资料样本中各降雨历时雨量的逐年最大值,作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有效暴雨资料样本。3.3.5 选取降雨资料样本中各降雨历时雨量的逐年最大值的降雨场次,记录选定降雨场次过程开始时间及逐分钟降雨量,作为芝加哥法雨型统计的有效暴雨资料样本。4 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4.1 4.1 频率和重现期计算频率和重现期计算 4.1.1 样本按

    15、照降序排列,样本经验频率按以下公式计算:=m/(n+1)其中,p为经验频率,m为排序数,n为样本容量,即样本总数。4.1.2 重现期与经验频率按照以下公式换算:=1/其中,P为重现期,p为经验频率(%)。4.1.3年最大值法计算降雨重现期宜按2年、3年、5年、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等8个重现期计算。精度检验重点为重现期2-20年区间。4.2 4.2 频率分布曲线拟合频率分布曲线拟合 4.2.1 频率分布曲线拟合应基于选取的统计样本,采用经验频率曲线或理论频率曲线进行趋势性拟合调整,一般选择理论频率曲线,如:皮尔逊-型、耿贝尔型函数曲线等,详见附录附录C C。各地宜根据本地降雨

    16、特点,选取部分代表站点进行多种频率分布函数的拟合试验,从中选取拟合效果较好的理论频率曲线函数类型。4.2.2采用理论频率曲线拟合频率分布曲线时,应结合当地统计分析降雨频率的经验,宜在控制拟合精度的同时,注意频率曲线的总体协调。4.2.3 根据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的范围要求(2-100年区间),需对拟合确定6 的频率分布曲线进行适线外延。4.2.4 根据确定的频率分布曲线,得出重现期(P)、降雨强度(i)和降雨历时(t)三者关系值,即P-i-t关系表。5 5 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 5.1 5.1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5.1.1 暴雨强度公式的表达形式为:1167(1lg)()

    17、nACPqtb(1)式中A1,b,n为待求的参数,q为暴雨强度,t为降雨历时。对式(1)两端求对数,得到:1lnln167ln(1lg)ln()qACPntb 设lnln(1lg)yqCP,01ln167bA,1bn,ln()xtb,则上式可写为:01ybb x(2)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式(2)中的0b、1b。由于式(1)中的 b 也是未知数,在此推荐采用“数值逼近法”来处理:先给定一个b值,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1A、n以及q(拟合值),同时求出公式的平均绝对均方差:0211011()mmijijjiqqmm(3)式(3)中m为11个历时,m0为8个重现期。不断调整 b 值,直至使

    18、其 值达到最小。选取使最小的一组参数A1、b、n,即为最佳拟合参数。5.1.2 暴雨公式可以采用符合数理统计理论基础的数学优化方法求解参数,包括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方法或最优化方法率定暴雨强度公式参数。常用求解非线性7 方程的方法有:牛顿迭代法、高斯-牛顿法、麦夸尔特法、优选回归分析法等。常用最优化方法有:加速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5.1.3 各地在编制重现期2-100年范围的暴雨强度公式时,应重点保证重现期2-20年区间的拟合精度。5.2 5.2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 为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合理取舍有效参数的同时,需对暴雨强度计算结果进行精度检验,按室外排水设计规

    19、范(GB500142006(2013年版)的要求,需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宜按绝对均方差计算,也可以辅以相对均方差计算。计算重现期在2年20年时,在一般降雨强度的地方,平均绝对均方差不宜大于0.05mmmin;在较大降雨强度的地方,平均相对均方差不宜大于5。误差统计表达式:平均绝对均方根误差:211()niimiiRRXnt(4)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211()100%niimiiRRUnR(5)式(4)、(5)中,R为理论降雨量,R为P-i-t曲线确定的降雨量,t为降雨历时,n为样本数。6 6 短历时短历时暴雨雨型暴雨雨型确定确定 6.1.1 可根据本地条件和需要,研究确定设计暴雨统计

    20、模型。暂推荐采用芝加哥法确定短历时暴雨雨型。6.1.2芝加哥法雨型分析确定的技术流程详见附录附录D D。6.1.3将各降雨历时的逐年最大降雨过程样本,以5min为间隔进行分段,统计降雨过程的雨峰位置系数。=(6)式(6)中,ri为雨峰位置系数,ti为降雨峰值时刻,Ti为降雨历时。8 6.1.4 先将历时相同的逐年最大降雨样本的雨峰位置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再将各历时的雨峰位置系数按照各历时的长度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雨峰位置系数r。6.1.5 根据综合雨峰位置系数r,设计暴雨重现期(P)、设计降雨历时(t),代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导出的芝加哥法雨型公式,计算出雨峰前后瞬时降雨强度及各个时段内的平均降

    21、雨强度,最终确定出对应一定重现期及降雨历时的芝加哥法雨型,详见附录详见附录D D。7 7 图表绘制图表绘制 7.1.1常用查算图表包括:暴雨强度查算表、暴雨强度曲线图、降雨量曲线图、短历时暴雨过程降雨强度查算表、短历时暴雨雨型图。7.1.2 可根据暴雨强度公式或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和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编制暴雨强度常用查算图表、绘制暴雨强度曲线、降雨曲线图。曲线图格式可参照附录附录E E常用图表格式。7.1.3 短历时暴雨过程降雨强度查算表、短历时暴雨雨型图以暴雨强度公式为基础进行计算编制,雨型图格式可参照:附录附录E E常用图表格式。7.1.4 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暴雨强度公式

    22、的表达形式为:1167(1lg)()nACPqtb(7)令A=167A1(1+ClgP),则得到一个简化的表达式(8),即为单一重现期公式:()nAqtb(8)式(8)中 A 为雨力参数,即不同重现期下1min 的设计降雨量(mm)。对式(8)两边取对数,并令:lnyq,0lnbA,1bn,ln()xtb,则公式(8)可简化为一个一元线性方程形式:01ybb x(9)采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出式(9)中的b0和b1,则可求出 A、n。由于式(8)中的b也是未知数,在此,推荐采用“数值逼近法”来处理:先9 给定一个b值,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 A、n 值,同时求出其均方根误差,不断调整

    23、b 值,直至使其 值达到最小时,从而得到最为合理的A、b、n 值。同理,以此方法,可将11个降雨历时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逐个推算出来。7.1.5 若根据实际需求,要计算两个单一重现期之间的暴雨强度,可引入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12ln()ybbPC。式中y为A、b、n 参数中的任一个,P为重现期,C为常数。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工程设计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可将2100年重现期划分为若干区间。如:210年和10100年。将A、b、n代入区间参数公式,得到:12ln()AAAAPC(10)12ln()bbbbPC(11)12ln()nnnnPC(12)三式中,A、b、n和P是已知数,A1、A2

    24、、CA、b1、b2、Cb及n1、n2、Cn都是未知数。根据求得的单一重现期P下的A、b、n值,利用二分搜索法和最小二乘法,可解得未知数A1、A2、CA、b1、b2、Cb及n1、n2、Cn,从而得到210年和10100年二个区间的A、b、n值,即可得到任意区间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综合公式。7.1.6 为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合理取舍有效数字的同时,需对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计算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其绝对均方差应小于0.05mm/min。绝对均方差:211()mgjiiim(mm/min)(13)式(13)中ig为P-i-t关系表中给定值,ij为公式计算值,m为历时的项数。7.1.7 常用查算图表宜包括

    25、:2 年、3 年、5 年、10 年、20 年、30年、50 年、100 年等8个重现期。7.1.8 暴雨强度公式是基于曲线拟合得到的 P-i-t 表,经最小二乘法和数理方程求解获得,与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相比精度略有差异。各地在编制暴雨强度公式及图表时,须统筹协调,并规定适用范围和条件。10 8 8 适用性分析适用性分析 8.18.1 时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分布特征分析 8.1.1 分析降雨的长年代变化特征,合理确定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降雨资料年限。8.1.2 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纳入了暴雨公式编制的样本)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以描述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

    26、特征。8.1.3可以各年降雨数据入选各历时有效暴雨资料样本的占比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8.1.4可以各历时降雨量的前10个最大值在各年代的分布特征,分析城市强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8.1.5可以本地代表性站点,对采用不同年限降雨资料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论证降雨资料年限选择的合理性。8.2 8.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8.2.1对于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或涵盖范围大的城市,宜补充利用本地加密观测的其它降雨资料,分析本地强降雨的区域分布特征,为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的适用范围提供依据。8.2.2 可对比代表性站点与加密观测站点降雨资料,绘制部分典型历时的暴雨

    27、事件发生次数、最大降雨量分布图,以及代表性站点与加密观测站点特征参数的比值或差值等,分析暴雨的区域分布特征。8.2.3 基础资料条件许可的城市,可编制不同分区代表性站点的暴雨强度公式,并通过其差异性分析,确定暴雨分区的合理性。8.38.3 社会影响分析社会影响分析 8.3.1 依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论,说明是否需要划分暴雨分区、站点代表性以及新编暴雨强度公式的适应地域范围。8.3.2 依据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和强暴雨时间分布特征,说明样本年限确定的11 合理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当地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年限。8.3.3 将周边城市已经批准实行的暴雨强度公式作为参考,评估当地新编暴雨强度公式的区域适用性

    28、。8.3.4 通过排水系统实例计算结果,论证新编暴雨强度公式对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影响。8.3.5 新编暴雨强度公式与原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对比分析,应注意代表性站点选择、样本年限、以及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等不同采样方法产生的差异。8.3.6 提出推荐编制成果(含公式、图表),并说明其适应范围和条件。9 9 编制成果编制成果 9.1 9.1 编制成果编制成果 9.1.1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9.1.2 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9.1.3 常用图表,其中包括:暴雨强度查算表、暴雨强度曲线图、降雨量曲线图、短历时暴雨过程降雨强度查算表、短历时暴雨雨型图。9.1.4 附加说明,其中包括:资料

    29、说明、方法说明、适用性说明。9.2 9.2 问题与建议问题与建议 9.2.1 结合地区特点,对暴雨强度公式的下次修编时间提出建议,一般建议510年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误差复核或修编。9.2.2 结合地区特点,对暴雨强度公式的实际应用提出建议。9.2.3 说明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12 附录附录 附录附录 A A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程程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处理、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区间参数公式拟合、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常用查算图表编制、精度检验、各强度暴雨时间变化特征和暴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等内容,具体流程如下:附录附录 B B 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

    30、处理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 对以自记纸形式保存的历史降雨自记记录资料,推荐使用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的“降雨自记纸彩色扫描数字化处理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处理,将气象站降雨自记纸图像进行数字化转换,成为逐分钟降雨量,并需要经人工审核或修正后,录入数据库,具体处理过程如下:13 (1)降雨自记纸预处理 在自记纸扫描前,需将装订好的自记纸拆开,挑选出有降雨过程的自记纸,并标注起止日期,使时间清晰地写在可扫描区域内。(2)图像扫描 首先设置好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图像压缩率等扫描参数,一般文件大小应控制在150350KB 之间,如过大可提高压缩率、过小则减小压缩率,以达到

    31、正常跟踪与处理速度、保存容量的较好结合,既保证得到的扫描图像的清晰度,又有较快的扫描速度。(3)降雨自记迹线的跟踪 降雨自记迹线的跟踪主要有:调整合适的阈值,使程序能更好的自动跟踪;在强降雨时,采用强降雨跟踪方法(在非强降雨时也可灵活使用该方法);作异常处理时,可采用二次处理法,首先由程序自动计算异常量,然后再将包含异常时段在内的若干小时作异常处理,输入这段时间的降雨量;无降雨时的处理方法是从最早出现降雨的地方开始跟踪,将尾部无降雨的迹线删除;注意与状态库或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文件中的日降雨量及逐时降雨量进行比对。(4)数据转换与质量检查 数据转换包括:将迹线数据(ZJR 文件)转换成分钟强

    32、度数据,将分钟强度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后再转换成标准分钟强度数据,以及将标准分钟强度数据转换成小时强度数据。在分钟强度转换前,可运行ZJJC 软件对ZJR 文件进行质量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时间连续性检查和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转换程序也会进行转换前的必要检查,如虹吸过程是否超过2 分钟,虹吸量是否超范围等。(5)数据集制作 降雨自记纸数字化处理应得到3 个数据集:图像数据集、降雨强度数据集和迹线文件数据集。每个数据集应包括:数据实体文件、数据说明文件、备注说明文件和元数据说明文件4 个部分,因此,每个数据集应按规范和格式要求制作说明文档、备注说明文件和元数据说明文档。14 附录附录 C C 理论频率曲线

    33、类型理论频率曲线类型 1 1 皮尔逊型曲线皮尔逊型曲线 皮尔逊型曲线是一端有限的不对称单峰、正偏曲线,其概率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0)1(0)(0 0,0)(1)式中:、0表示皮尔逊型分布包含的参数;的伽玛函数,=10;三个原始参数,b 经适当换算,可以用 3 个统计参数x,Cv,Cs表示:24sC(2)2vsxC C(3)21vsCbxC(4)式中,Cv为离差系数;Cs为偏差系数;x为均值。这 3 个统计参数可以通过矩法进行初步确定。使用矩法计算 3 个统计参数公式如下:ixnx/1(5)1)1(2nkCiv(6)33)3()1(visCnkC(7)将这些待定参数用统计参数表示代入 P-型曲线的方程式中,则方程式可15 以写成:(,)vsyf x C C x P-型概率密度函数就确定了,给一个 x 值,可以计算一个 y 值,从而可以绘出概率密度曲线见图 1。图 1 P-型密度曲线 2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