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

    • 资源ID:14652501       资源大小:960.89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

    1、 1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 第一节第一节 1.地球限度(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Planetary boundaries):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是指地球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安全运作的空间只能在此限度内。地球限度指的是引发不可逆、突发环境变化的临界值;超过这个环境变化的临界值,将造成地球系统的不稳定,行成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风险。2009 年科学家指出 9 大地球限度: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或生物圈完整性的改变)、臭氧破坏、海洋酸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N、P循环的改变)、土地系统的改变、全

    2、球淡水的使用、化学污染、悬浮微粒污染(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及影响气候和生物的微粒)。2.据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loss)、氮磷循环(nitrogen cycle and phosphorus cycle)、森林砍伐与土地使用变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3.人类世人类世(AnthropoceneAnthropocene):从地质年代上看,目前所处的年代属于“全新世”(Holocene),大约已经有 1100

    3、0 年的历史。许多证据都表明,在 1950 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包括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大都市的急剧扩张、化石燃料的使用、矿山开采等在内的人类的活动,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50 年来,地球的风化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臭氧层也遭到难以修复的损坏,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都与全新世 10000 多年来变化的趋势截然不同。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首次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已经生活在新的地质时期,其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循环,成为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结合自己所学的海洋基础

    4、科学知识谈谈海洋对地球限度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酸化等)。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门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1)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国际岩石圈计划();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世界气候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2)地球系统内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差别极大。研究方法:“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3.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地球

    5、表面: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4.地质学: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此外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幔物质,地外物质等。5.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 6.水文科学: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7.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

    6、体系。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8.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9.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1)海洋科学研究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的作用显著;(3)学科分支细化且相互交叉和渗透,综合

    7、与整体化研究日趋明显。10.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来明合著的海洋一书,对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1.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在大陆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象面。2.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的,联系:外圈与内圈通过地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4.根据温度、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

    8、间层、暖层和散逸层。5.根据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变化,可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6.莫霍面(M 面):7.古登堡界面(G 面):8.软流圈:60250km 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平均密度为 3.5gCm3,其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软流圈内因温度增高,接近岩石熔点,岩石呈塑性,降低了地震波速度。9.洋:10.海:11.海洋和陆地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65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北半球 3 面积的 39。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 19。12.以经度 0,N38 和经度 180、S47 为极点分割地球,则海陆面积比达到最大,称“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水半球中心位

    9、于新西兰东北。13.根据海洋的盐度、温度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14.洋(大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面积的 90.3%,深度一般大于 2000m,其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 35,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15.南大洋(南极海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1970 年的定义:从南极大陆到南纬 40 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的连续海域。16.南大洋的特点:(1)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2)独特的水团结构;(3

    10、)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4)对世界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17.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 54 个海,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 9.7%。海的特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 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18.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海分为:陆间海、内海、边缘海。19.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其面积和深度较大,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大洋有明显区别。(地中海、加勒比海)。20.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渤海、波

    11、罗的海)。21.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群岛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东海、日本海、白令海等)。22.海湾:大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以入口处海角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海水可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相似,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的杭州湾(最大潮差达 8.9m)。23.海水的形成:海水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气作用的产物:水汽及其它气体通过岩浆活动和火山作用不断从地球内部排出的(现代火山排出的气体中水汽占 75%)。24.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气体 CO2,NH3,Cl2,H2S,SO2等;二是来源于陆地或海底岩

    12、石的侵蚀,为海水提供 Na+,Mg2+,K+,Ca2+,Li+等阳离子。海水中盐类阴离子 Cl,F,SO42,HCO3 等是火山排气作用的产物。岩石侵蚀为海水提供了部分可溶性盐。25.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地带(水位升高、降低)。包括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26.海岸(潮上带):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上,仅在特大风暴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27.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4 28.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海底部分(潮下带)。(下限:1/2 波长水深处,约 1020m)。29.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中国海岸分为:河口

    13、岸、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六种基本类型。30.海滨:从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上最远处之间的海岸范围。包括前滨和后滨。前滨:介于一般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后滨:从大潮平均高潮位到风暴潮期间为海水覆盖的陆上地带。内滨:从低潮线向海至破波带的外界之间的地带。外滨:自破波带的外界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31.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32.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两大类。33.稳定型大陆边缘特点:无火山活动;极少发生地震;构造稳定。以大西洋两岸的美洲、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又称大西洋型大

    14、陆边缘),此外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组成: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部分组成。34.活动型大陆边缘: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一致,是全球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环之称。进一步分为西太平洋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两者都以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35.大陆架(路架、陆棚、大陆浅滩):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 200m 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36.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

    15、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37.大陆隆:又称大陆裙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 20005000m。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38.岛弧: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现弧形凸向洋侧。39.海沟: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40.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向下切入约 12 Km,宽至十至一百多千米。41.边缘海:在岛弧亚型大陆边缘,岛弧与大陆、岛弧与岛弧之间的还称为边缘海,又称弧后盆地。42.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43

    16、.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大洋中脊分别有什么特征?(1)大西洋中脊:边坡较陡、位置居中、延伸方向与两岸几乎平行的 S 形。北支伸入北冰洋的部分成为北冰洋的洋中脊,在勒拿河口附近伸进西伯利亚,全长 17000km,比正常海底高出 13km;平均深度 4008m,宽度 15002000km。由于它直接与两极海域相连,使它在水团结构和大洋环流上表现 5 与其他大洋有不同的特点(2)位置偏东侧、边坡平缓;在转向东北以前的部分称为太平洋南极海隆,转向东北以后的部分称为东太平洋海隆。东太平洋海隆的北端通过加利福利亚湾后,潜没于北美大陆西部,南部向西南绕行,在澳大利亚以南与印度洋中脊东南支相接。(3)印度洋中

    17、脊: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北支延展进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大裂谷和西亚死海裂谷相通,东南支与太平洋中脊相接,西南支绕行于非洲以南与大西洋中脊南端相接。44.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面积的二分之一。45.边缘海盆:边缘海盆: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边缘海盆的形成演化为(残留型)、(大西洋型)、(陆缘张裂型)、(岛弧张裂型)四个类型。残留型:残留型:在古海洋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沟弧体系形成而与大洋主体分隔的古大洋的残留部分。大西洋型:大西洋型:在被动大陆边缘由陆地裂

    18、离形成的盆地。陆陆缘张裂型:缘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俯冲引起陆缘张裂形成的盆地。岛弧张裂型:岛弧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岛弧分裂形成的盆地。46.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A.Wegener)综合了当时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大陆地形特性提出的。47.两极同源分布:同时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南、北温带海区的动物。48.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由 Hess 和 Dietz 提出,主要受以下思想的影响: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大陆漂移;大洋中脊体系和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逐步变厚;海洋地壳的年轻性;大陆边缘的沟弧体系

    19、、全球地震和火山的活动及分布特点。海底扩张的依据:(1)海底磁条带异常:在中脊轴部位强度较大,向两侧减小,大体上平行大洋中脊的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对称分布与大洋中脊两侧。(2)转换断层的发现:Wilson 指出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3)深海钻探成果:从洋脊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49.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成果,并吸取了当时对地球内部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的统一角度阐明了岩石圈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20、(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对流;(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95%地震能量);(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运动过程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拉张、挤压和剪切)。50.大洋沉积:海洋沉积分类具体

    21、是指水深分布、成分粒度 和 成因沉积三种主要形 6 式类型。51.泻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52.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类可划分 5 种类型,分别为(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沉积)。53.现代陆架分布的沉积物是(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三种物质构成。第三章第三章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1.海水是含有多种无机盐复杂的溶液,现已测定出 80 多种元素,其中有 11 种是主要成分,占海水总含盐量的 99.9%以上。2.海水组成恒定原理:海水组成恒定原理: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

    22、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3.海水盐度的首次定义:海水盐度的首次定义:在 l000g 海水中,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Br-)和碘(I-)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称为海水的盐度,以 S表示,单位为:gkg。4.海水的氯度:海水的氯度:在 1000g 海水中,将溴和碘以氯替代后,所含氯的总克数。单位:g kg 1,用 Cl来表示 5.标准海水:标准海水:用 AgNO3 滴定法测定海水的氯度时,国际上使用一种氯度值精确为19.374 的大洋海水作为标准,称为标准海水。其对应的海水盐度为 35.000。6.海水的绝对盐度:海水的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与海

    23、水质量之比值。7.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在海水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的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C)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8.热容:热容:海水温度升高 1k(或 1C)时所吸收的热量。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海水热容。9.比蒸气潜热:比蒸气潜热:使单位质量的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10.饱和水蒸气压: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的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1.最大密度温度:最大密度温度:海水的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12.海水的压缩系数:海水的压缩系数:单

    24、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 1Pa 时,海水体积的负增量称为海水的压缩系数。13.等温压缩:等温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维持其温度不变,称为海水的等温压缩。14.绝热压缩:绝热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与周围海水没有热量交换,称为海水的绝热压缩。15.海水的绝热变化:海水的绝热变化:海水微团作垂直运动时,若海水微团不和外界发生热量交换,海水微团内部的温度会产生变化,称为海水的绝热变化。7 16.当海水微团下沉时,因压力增加、体积变小,外界对海水微团作功,导致海水微团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相反当海水微团绝热上升时,因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导致海水微团内能消耗温度降低。17.位温:

    25、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 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 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18.海水的位温比现场温度低。19.暖心:暖心: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海水蒸发时水汽携带巨额热量进入大气,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形成。20.海水的热传导:海水的热传导:相邻海水在温度不同时,海水因分子运动或海水块体的交换,海水的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称为海水的热传导。21.海水的热传导系数t 为 101 量级,比纯水的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盐度的增大略有减小,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22.海水的热传导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的,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23.海洋中盐

    26、量(浓度-盐度)的扩散传输与热量传导相似,同样有分子盐扩散和涡动盐扩散两种方式,不同盐度的海水,盐扩散系数不同。24.海水的粘滞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随盐度增大而略有增大。25.密度超量:=1000kg m3,单位与密度的单位相同。26.出现在海上的冰的来源有两种:由海水冻结而成的,称为海冰;进入海洋的大陆冰川、河冰及湖冰等淡水冰。27.海水的冰点和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都随盐度而变。盐度增加,海水的冰点温度较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下降得慢。在盐度为(2 4.6 9)时,二者的温度值相同,为(-1.33C)。而盐度大于该盐度时,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28.盐度小于和大于 24.69 的

    27、两种海水,有着不同的结冰过程。盐度小于 24.69 的海水与纯水的结冰过程相同。盐度大于 24.69 的海水,因其最大密度的温度点低于冰点,在结冰之前,随着温度不断降低,表面海水的密度不断增大,由此而引起的(热力对流)将一直持续到结冰为止。由于对流作用把下层海水的热量向上输送,从而使海水的冷却速率减慢,因此结冰的速度也减慢。这种对流作用可达到很大深度乃至海底。29.海水结冰时大部分盐分被排出在海冰之外,因此冰下海水的盐度增大。由于海水的盐度增大和由其引起的对流作用以及海水结冰时释放出的结晶热,都将延缓海水的结冰过程。30.按海冰的运动状态分:固定冰、流冰。31.海水结冰时,将部分盐分以卤汁的形

    28、式包围在冰晶的空隙中,形成“盐泡”。在结冰过程中,将来不及逸出的气体包围在冰晶之间,形成“气泡”。因此温度在冰点和8.2C(Na2SO4 10H2O 结晶温度)之间,海冰是由纯冰、卤汁和气泡组成,在 8.2C 以下时,海冰中含有与温度有关的结晶盐的混合物。32.纯水冰 0C 时的密度一般为 917kg m-3。海冰中因为含有气泡,密度一般低于此值,新冰的密度大致为 914915 kg m-3。冰龄越长,由于海冰中卤汁渗出,密度则 8 越小。33.海冰的比热容比纯水冰大,且随盐度的增高而增大。34.海冰的热传导系数比纯水冰小,因为海冰中含有气泡,而空气的热传导系数是很小的。35.大洋海水的盐度大

    29、于 24.69,海水结冰过程中,海水都会发生铅直对流混合,这种对流混合常达到相当大的深度,在浅水区可直达海底,从而导致所有海洋水文要素的铅直分布较为均匀。海水垂直对流又把表层高溶解氧的海水向下输送,同时把底层富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盐类的肥沃海水输送到表层,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有结冰的海域,特别是极地海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例如南极的鳞虾和鲸渔场闻名世界,与此即有直接关系。36.海洋的热平衡:海洋中所有的热量收入和支出的总和。Qw=Qs Qb Qe Qh;太阳辐射(Qs),海面有效回辐射(Qb),蒸发或凝结潜热(Qe),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Qh),Qw 为通过海面的热收支余相。37

    30、.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也要向大气辐射能量。90%的辐射能集中在 480m,因此海面辐射是长波辐射。38.影响海水平衡的因素:蒸发、降水、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39.大洋水温的铅直分布特点:温度自海面向海底随深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上层等温线密,温度垂直梯度大;深部垂直梯度小,水温趋向均匀;水温分布呈“W”形。40.上均匀层:暖水区的表面直接受大气的影响,风、浪、海流所引起的湍流混合强烈,由此在暖水区顶部形成一个温度垂直梯度很小的水层,称为上均匀层。均匀层的厚度在低纬度海区不大于 100m,赤道附近约 5070m,赤道的东部更浅;在中纬度海区均匀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41.主温跃层(永久性跃

    31、层永久性跃层):在均匀层的下部约 2001000m 的深度,是一层温度梯度最大的水层,并终年存在,称为“主温跃层”或“永久性跃层”。主温跃层将上层的暖水与下层的冷水分隔开来,其深度随纬度变化,在赤道附近主温跃层上升,在副热带海区下降,在中纬度海区上升至大洋表面。42.季节性跃层季节性跃层:混合层下界,由于夏季增温强烈,形成强的温度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在冬季表层降温,对流增强混合层向下发展,季节性跃层消失。43.冷中间层:高纬度极锋向极一侧,不存在季节性跃层,在冬季出现逆温层,深度达 100m左右,夏季表层增温,混合作用的结果在表层形成厚度不大的均匀层,与逆温层之间形成“冷中间水”。44.逆温

    32、现象:深海沟出现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现象;地热、绝热增温形成。45.海洋水团(water mass):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46.水系(water system):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如:沿岸水系、外海水系等是根据盐度进行划分。47.水型(water type):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即: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9 48.温盐图解: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盐度为横坐标,将测站上不同层次的实测温、盐值对应地点在温、盐坐标系中,自表至底有序地把各点联结起来的曲线(折线)图。

    33、49.海水混合的区域性:海-气界面混合:海气界面及海洋上层是海水混合最活跃的区域。海底的混合:主要由潮流、海流等引起的混合。海洋内部的混合:主要由海洋内波引起的海水混合。“双扩散”效应引起的海洋内部混合。50.双扩散:指海水水团的热量和盐量通过分子扩散而引起海水混合的现象,称为双扩散。第四章第四章 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1.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浓度大于 110-6mg/kg 的成分(又称保守元素);而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是浓度小于该浓度的成分。Al 和 Fe 在海水中属于微量元素。2.海水中的 3 大天然放射系是指:铀系、锕系、钍系。3.海洋化学污染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1)碳氢化合物-石油;(2)海洋中的重金属污染;(3)海洋中的合成有机化合物污染;(4)海洋中的富营养化;(5)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4.海水对 CO2 的吸收取决于:海水的静态容量;大气海洋之间 CO2


    注意事项

    本文(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