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 资源ID:14615790       资源大小:87.29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1、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

    2、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B.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C.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D.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考点:【名师点睛】3.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

    3、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

    4、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

    5、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5.从1938年至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达73个,主要有“蒙疆畜产股份有限公司”“大青山炭矿股份有限公司”等。日本设立这些公司旨在A. 以华制华B. 掠夺国统区财富C. 以战养战D. 封锁抗日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以华制华,意思是用中国人牵制中国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是日本在沦陷区经

    6、济掠夺的表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达73个”意在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物力和财力,继续扩大战争,故C项正确;材料叙述了日本设立投资公司的情况,与抗日根据地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6.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 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B. 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D. 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切入考查巴黎公社失败

    7、的原因,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巴黎公社这一次无产阶级的伟大尝试,其思想之一是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说明其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C项正确。A项“有组织有计划”的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因为巴黎公社最终失败;巴黎公社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D项说法错误。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 【名师点睛】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还没有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具体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

    8、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7.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项,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

    9、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考点定位】毛泽东思想。8.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C. 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抗击美国入侵社会主义的朝鲜,故B项错误;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互不干涉内政”,足以表明中国并未“输出革命”,故C

    10、项正确;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故D项错误。9.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走势中能直接得出中美贸易总额在19721978年区间内出现了高低起伏波动,显然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表述过于绝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美贸

    11、易发展此时文革尚未结束; D项发生在1971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10.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B. 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 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 新兴势力的崛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根本上说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2、的演变世界格局变化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1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错误。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

    13、本较高,故D项错误。12.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B.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 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 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土地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B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佃农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

    14、经济农业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13.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 世界市场的形成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 财富资源的猎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

    15、此选择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BD与题意无关。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4.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表格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呈现迅猛下降的趋势,时间范围是在1912年1915年,此时,中国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波及到经济领域,国人大力提

    16、倡国货,抵制洋货,以发展民族实业,实现民族的富强,而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外国商品在华销售量锐减,其工厂数量也大幅度减少,故选C。A错在“最终解体”,当时处于正在解体的过程中。实业救国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与表格时间不吻合,排除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也排除。【考点定位】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15.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解析】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

    1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B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901995年”不符;D项不属于经济理论,故排除。【考点定位】本题形式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6.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述评论反映出A. 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 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 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

    18、分析能力。从材料“各女工种种丑态”“男女相淆”中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17.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新经济”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把握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阶段特征。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正确。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19、,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正确。不符合美国的经济体制,排除。因此选择A。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18.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 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经济战线”“ 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年春天

    20、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均不合题意,故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 表1是1980年、

    21、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1980年38%43%42%30%1996年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D两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该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加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宋明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故C项正确。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故A错误;汉代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3、而形成的,故B错误;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21.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A.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C.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D.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

    24、财产私有制。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卢梭认为奴役与贫困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统治,排除B;材料是分析不平等的原因,并非分析人类冲突的原因,排除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22.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

    25、入的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23.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 革命是解决民

    26、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 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 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 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

    27、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

    28、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A.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25.“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自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

    29、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A. 现代主义B. 印象派C. 现实主义D. 古典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可以看出这描述的是一种感受和情绪,所以是现代主义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题中描述;C、D选项与此无关。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主义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共同核心是什么?(2)根据图二,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

    30、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图四中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职责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皇权为核心。(2)中书门下尚书工部。措施:明太祖废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试题分析:(1)据图一、图二图片提到,皇帝、丞相、御史大夫、门下省、中书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其共同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为核心。(2)根据图二提到,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是中书门下尚书工部。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图三反映政治制度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再回答: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明太祖废


    注意事项

    本文(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