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综合测试题4.docx

    • 资源ID:14611457       资源大小:114.0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综合测试题4.docx

    1、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综合测试题4专题四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下列服装在中国开始流行的先后顺序是( )西装 长袍马褂 列宁装 唐装A BC D【答案】 B【解析】 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长袍马褂是传统的服饰;列宁装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流行的服饰;唐装流行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2、)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前两句诗反映了“易服”,后两句诗反映了“废止缠足”。3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答案】 A【解析】 20世纪50年代流行苏式服装是因为受“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20世纪60年代流行绿军装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故A项正确。4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社

    3、会变革的推动“欧风美雨”的影响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BC D【答案】 C【解析】 解题时注意“社会原因”这一限制条件,不符合,、反映中国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5我国人民的服装由单调走向时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国际形势的影响B服装产业的发展C纺织业的发展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服装的变化是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的表现,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6“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

    4、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答案】 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是说,因为工作时间长和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招募女工的时候要求是天足。因此正确的理解是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而“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不能体现招工歧视女工。而C、D不能从材料中得出。7(20世纪30年代)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

    5、理B对外开放较早C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D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 C【解析】 西餐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爱好分不开,但这种餐饮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8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答案】 A【解析】 上海外滩的西洋式建筑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而出现,明显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9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

    6、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 D【解析】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引文指称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较大。A项说法过于绝对,须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项易被考生错选,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道光年间),并且引文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引文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10下列礼仪体现民主共和精神的是( ) 三跪九叩 长拜作揖 鞠躬 握手A BC D【答案】 B【解析】 体现的是贵贱尊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礼仪。显示的是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7、。11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C电报 D火车【答案】 D【解析】 诗中所述之物具有准时、运载量大的特点,相比之下只有D项符合题意。12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注意时间是1876年,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

    8、方式,A项错误;从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担忧,故B、D两项错误。13假如王名生活在1915年的上海,在假日和家人外出游玩,他可以坐( )轮船 火车汽车 飞机A BC D【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的能力。做题时注意题干中“1915年”这一限制。1920年,我国的民航业才拉开序幕,因此排除。14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

    9、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上海( )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C D【答案】 A【解析】 表中只体现了汽车从无到有的情况,不能体现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且当时的汽车主要是进口的。15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错误的是( ) A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B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C整个民国时期,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20世纪初【答案】 D【解析】 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16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

    10、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 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节省时间的考虑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 BC D【答案】 D【解析】 本题可使用排除法作答,说法错误,晚清政府并没有提倡太多的学习西方的“移风易俗”措施,且材料无法体现。材料重点说明此君乘坐电车的目的是“人权平等”和“节省时间”,是问题的根本原因。17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答案】 C【解析】 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

    11、的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产生的时间。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由于当时军情紧急,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18“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于影响。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笑鱼笺雁帛,无斯火速”这段材料说明通讯工具具有什么特点( ) A传达信息快 B信息传播的准确C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 D电讯业发展迅速【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必须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其次还必须利用“纵万里

    12、关山信不迟火速”这一关键信息,综合分析得出答案。19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6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答案】 D【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效仿,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D项。20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蕴涵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

    13、A上海开风气之先 B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C中国人开始拍摄电影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答案】 B【解析】 材料强调了电影在上海的播映,A、C、D三项未在材料中反映。21辛亥革命时期,我国不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是( ) A到邮电局发送电报B到影院里观看电影C在家拨打有线电话D在家里看电视节目【答案】 D【解析】 北京电视台是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其诞生是在1958年5月1日,故D项符合题意;我国出现邮电局、电报、电影、电话均早于1911年辛亥革命,故A、B、C三项符合史实。22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

    14、况的是( )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答案】 C【解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3关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广播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是由中国人开办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在哈尔滨开播的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是中央广播电台A BC D【答案】 C【解析】 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开办的,叙述是错误的,通过观察题目选项,排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24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

    15、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 B多元化C网络化 D日常化【答案】 B【解析】 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内容,即可得出“多元化”的趋势。25漫画吃的变迁,反映了建国60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生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D我国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答案】 A【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这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第卷(非选择题 5

    1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几乎全带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洋铁皮等;在偏僻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绩麻”,靠手工业纺织、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毛佩琦主编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阶段特征和经济特征。(6分)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留给人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补丁了那时候流行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除掀起空

    17、前的议论外,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与世界时装文化的亲密接触。1980年,庐山恋上映后,正当红的女主角张瑜穿着牛仔裤给大众电影五月刊拍摄封面,之后牛仔热潮在中国越掀越高2001年APEC会议全体与会领导人打破惯例,不穿西装改穿“唐装”亮相,引起全世界无数人对于“唐装”的追捧,2002年电影花样年华大热,张曼玉将旗袍演绎到一种极致,旗袍由此风靡世界。(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服装的特征,并说明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6分)(3)一百年前,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几乎全带一个“洋”字,一百多年后,中国传统服装引起世界的追捧,由此说明了什么?(2分)【答案】 (1)社会阶段:半殖民地半封

    18、建社会。经济特征:近代经济和传统经济并存;外国商品占领中国主要市场;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特征:20世纪60年代,朴素(或艰苦朴素);20世纪80年代,中西结合。原因: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社会动荡。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3)说明:只有国力强盛,国家的传统元素才受人关注。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格至汇编互相问答摘要提问人籍贯提问内容回答要点某君广州请问照相新法。详细介绍某君烟台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发表专文详细介绍友人金华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介绍具体方法友人上海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

    19、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能,何理?中国人能造否?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材料二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4分)(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2分)【答案】 (1)人们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若学生全面回答材料中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具体表现,可同样给分。)中国开始兴办铁路事业。(2)西方工业文明新潮的冲击;

    20、西风东渐,科学技术的传入;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3)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材料二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仔细分析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

    2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方面:铁路、水运、航空。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3)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项目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

    22、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 7622 332 1642 931 6823 381 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 05691 572383 513526 483585 007互联网开户(户)7 2133 014 5189 021 717(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的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5分)(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3分)【答案】 (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其新的发展,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综合测试题4.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