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设计透视学第一讲透视基础知识.ppt

    • 资源ID:14495405       资源大小:10.01M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设计透视学第一讲透视基础知识.ppt

    1、设计透视学第一讲 透视基础知识,李占方,第一节 透视的概念,林间小道 作者 霍贝玛,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会看到本来平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视觉中,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也叫透视现象。透视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内部构造有关,光线照到物体上并通过眼球内水晶体把光线反射到我们眼内视网膜上而形成图像,我们把光线在眼球水晶体的折射焦点叫做视点,视网膜上所呈现的图像称为画面,只是人脑将倒过来的图像转换成正立图像。假定在

    2、我们眼前放置一个透明平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会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的平面,就是我们画画的画面,这就衍生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透视学。什么是透视,,作者 丢勒,透视为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并将物体描绘下来进行研究,简言之就是“透而视之”。最初研究透视就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透视:其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展原理,变化规律和图

    3、形画法。(本节重点),第二节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引言在人类的早期对世界的观察和表现是非常模糊和感性的。面对自然和景物,人类不断探索如何表现客观事物的方法。但是人类的视觉经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很难,其发展也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才逐渐发现表现物质空间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和手工业劳动又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导入透视学的发生和发展,与绘画,建筑艺术实践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对透视原理的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透视作为数学和几何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对其研究开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中叶。,1透视发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艺术中有所预示,但此

    4、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透视理论仍处在一个十分感性的认识阶段。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公元前27年)包含透视原理。其中记载古希腊人最初有了图像的缩减和投影的想法,目的是使所画舞台布景中的房屋达到错觉幻象的表现。有许多希腊和早期罗马的湿壁画都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空间幻觉。在这些画中,物体的侧面都被表现为向一个角度缩减,尽管它们没有集中于一点。,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意大利艺术家们热心对透视学的研究,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支柱。运用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来研究透视规律。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通过众多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不断实践,创立了一些科学

    5、的透视画法,用于对客观事物真实、准确、生动的表现。透视学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2、布鲁涅列斯基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雕刻家总结前人经验研究透视原理,在消失点方面取得进展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最早运用透视 3、阿尔贝蒂意大利画家、建筑家、剧作家1433年著绘画论一书论述了“线性透视”问题克服了布鲁涅列斯基的某些缺点 4、弗朗西斯卡意大利画家是15世纪对透视学研究最有贡献者写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基本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透视教课书 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基本上确立了绘画透视的理论基础,5、达芬奇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画家、工程师、自然科学家阅读了1

    6、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著作,结合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和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实践,写了许多有关解剖、透视、明暗、构图方面的笔记后人将其整理成画论。达芬奇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形体)、色彩透视(空气)、隐没透视(模糊),至此绘画透视学终归系统而完整。,三位一体 是大胆利用透视法的第一件作品 作者马萨乔,作者 弗朗西斯卡,最后的晚餐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突出画中主体人物 作者 达芬奇,作者 丢勒,6、让佩雷林 1505年,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透视学著作公开发行。改变了以往透视学论著均为手抄本的历史。书中提出一种先进的画法,“透视深度”用对角线相连的方格图形来确定距离,7、

    7、丢勒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家、版画家、建筑师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书中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 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作图法史称丢勒法。,8、德弗里茨荷兰画家、建筑师他继承并发扬了丢勒的理论,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对物体在地平线上的消失点和等高人物的透视高度作了精确的研究。9、沙葛十七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建筑师著作透视学运用数学知识来研究透视理论,给出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10、泰勒英国数学家1715年出版论线透视确立了我们今天知晓的透视绘图及其依据的全部原理,作者 丢勒,作者 丢勒,第三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公元前三、四百年墨经记载小孔成像

    8、的观察从感性上已经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谈到了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南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画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和在画中的运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论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规律影响最大的是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就是仰视、俯视、平视的透视规律在画中的运用,“高远”构图(仰视)作者 北宋 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深远构图(俯视)“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之色

    9、重晦,山势重叠”,“平远”构图(平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从前景到中景再到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 作者 北宋郭熙,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叫“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是画家的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来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中来。也就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眼睛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叫散点透视,也叫动点透视 所以,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而用西方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就没法达到。,清明

    10、上河图 张择端,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使得中国画始终未与真正意义上的透视结缘。,第四节 两大透视学体系的特点,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这一点是中西方绘画共同符合的规则。1、西方的透视定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画家在一个固定视点位置观察景物形象,相互平行的物体边线在视觉上愈远愈靠拢,最后集中消失在一个点上,在画面上产生真实的三维空间感。但受空间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受进来了2、中国的透视动点透视(散点透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是多视点的透视,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根据观察需要,将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都组织进画

    11、面中来。,定点透视应用在纯绘画上,能使观赏者领略到画家要表达的空间意境感,得到完美的视觉享受;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上,可以获得高度的真实感。,设计透视是设计师在平面上解决空间效果,使其设计意图更直观、真实的有力表达工具。,第二章 透视学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透视三要素 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的客观依据。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第二节 透视的常用术语,在学习透视学时经常会使用一些专业词语,即术语。这些术语表示一些特定的含义,后面学习会经常用到。,透视的常用术语,1、

    12、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是画者站的平面 2、画面:视点前方假设的一个透明平面。3、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4、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5、足点:又叫立点,就是画者站立的位置 6、视心点:又称心点、主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画面的点。它是画面视域圈的中心,平行透视的消失点。,7、视平线:以心点为中心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称视平线,它与眼睛平行。在透视图的绘制中,视平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画者眼睛的高度就是视平线的高度,人立的位置高低变动,视平线的位置也就不同,人的位置愈高,地面的视野愈广;人的位置愈低,天空和上部就愈看到的多,,平视时,地平线和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

    13、在视平线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下方。,8、视高: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9、中心线:过视心点所作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正中线 10、视线:视点与物体的连线,均称视线11、视距: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也叫视中线(视点到画面的距离),视点与视距:画者眼睛的位置为视点,画者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为视距。,12、视锥: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的圆锥体。13、视域:视锥的底面,也叫视圈,是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人与画面距离远,则视域大,反之则小。14、60 o视锥(正常视域):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有限度的。在60 o视域范围内,物体透视正常,视觉清晰,出了这个视觉范围物体透视变形,视觉也模糊

    14、。,视圈(视域):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外界景物的范围,头部不转动,眼光向前看,视锥与透明“画面”相接的底面圆形,叫视圈或者视域。,图中圆圈内为60视域以内的方形。圆圈以外是超出60视域以外的方形。,15、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逐渐向远方消失的一个点。(变线有五种,灭点也就有五种,即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16、距点:以视点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园称作视距圈,此视距圈与视平线相交的两个对称点,(距点到心点的距离等于视点到心点的距离)。,17、余点: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直角和45o角外。直角为心点,45o为距点)的线段的消失点,称为余点,也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15、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和外,都是余点的位置。各种与画面之间成角度的变线,都有各自的余点位置.,18、天点:也叫升点,在视平线上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各种方向,斜度不同的上斜变线都有各自的天点位置.)19、地点:也叫降点,在视平线下方。是近低远高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各种方向,斜度不同的下斜变线,都有各自的地点位置),地点(降点),第三节 原线和变线,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同类的线彼此平行不消失于灭点。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叫变线。向远处延伸,消失于灭点。原线与基面位置关系有三种:水平线 垂直线 斜 线 1、水平线平行于画面平行于

    16、基面无灭点 2、垂直线平行于画面垂直于基面无灭点 3、斜 线平行于画面倾斜于基面无灭点,变线与基面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和基面平行(水平消失),又分两类 1、直角线垂直于画面平行于基面消失到心点 2、成角线与画面成任意角平行于基面消失到余点(与画面成45o角的成角线消失到距点),二、和基面成角度(倾斜消失),也分两类 1、近低远高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低远高角度消失到天点 2、近高远低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远低角度消失到地点,原线与变线的规律,原线:1)、放向上:在画面上 原线无论在何种方向状态,都保持原来的方向。相同方向的原线在画面上保持相互平行,没有灭点。2)、在远近位置上,有近宽、高,远

    17、窄、矮的透视变化,并向远处逐渐变窄、矮而消失于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都保持相同的长度。变线:1)方向上:在画面上 都消失在变线自身角度所决定的固定灭点上。2)在远近位置上:有近宽、长,远窄、短的透视变化,并远处逐渐变窄、短而消失于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在画面上,变线在地平线上方,向下斜;在地平线下方,向上斜。离自身灭点近的斜度大,自身灭点远的斜度小。在地平线上于地平线重合在一起变成水平线。,透视的种类,所谓透视关系,主要指的是视点与物体的方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画面与物体之间的基本状态,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而为了研究透视关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规律,透视学中常以正立方体为理

    18、论分析体其具有三向空间的分析意义。,第三章 平行透视,第一节 平行透视概念第二节 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第三节 平行透视的规律第四节 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五节 平行透视图作法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平行透视,第三章 平行透视,第一节 平行透视概念 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立方体,不论正立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和视点、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其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只有一个灭点心点,所以也叫一点透视。它是最常用的透视形式,也是最基本的作图方式之一。,一个六面正立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三种面,只要有一种面与画面平行,就是平行透视。,平行透视,凡是物体与画面成平行的那个

    19、面,它们的形状在透视中只有近大远小比例上的变化,而没有透视上的变形变化。一图、是一座中国古代牌楼,它们一近一远都与画面成平行方向,每一建筑只有本身的近大远小的变化,而形状比例一点未变,二图、是个教堂,其内部柱子、拱窗、顶和地面的间距、形状比例本身实际上是一样的,但在画面上却产生了长短、大小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变化,它们的原线产生了长短、间距的变化,变线却向灭点集中,变成了斜线。,第二节 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一)从外部观察有三种形态 1、立方体在心点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 2、立方体处于心点以外的视平线或视垂线上,可以看到两个面。3、除以上情况,立方体可以看到三个面。,(二)从内部观察:最多可以看

    20、到五个面,视点在保持同一高度对室内选位观察时,视点在中间位置,心点也在中间,左右两侧墙面透视变化相当。,视点离开中间位置,心点靠近一侧,这一侧透视消失就加快,墙面变窄;而另一侧,透视消失缓长,墙面变宽。,第三节 平行透视的规律,1、只有一个主向灭点(消失点),所以也叫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中的灭点就是心点 2、正立方体有三组边线,水平边线、垂直边线、直角边线。前两组为原线,不消失。后一种是平行透视中唯一的变线,并且都集中消失到心点上,构成一种辐射效果。3、正立方体有一个可见的面(一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均属原线。,4、正立方体水平面和侧立面都发生透视

    21、形变: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侧立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5、正立方体水平面与视平线等高,就会压缩为一条直线贴于视平线。同理,侧立面贴于正中线(视垂线)也会压缩为直线。6、等大的正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 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它们 之间在近大远小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形变。,7、正立方体不论在视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5o角,分别消失到视平线左右两个距点上。同理,侧立面的对角线,分别消失到正中线上下两个天点、地点上。,第四节 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1)距点不能离心点太近,太近说明立方体离视点太近,

    22、超出60正常视域,正立方体透视变形失真。,(2)在同一个视域的平行透视的形体,不论大小,在何位置,都消失到一个心点,不能出现多心点。,彼此平行、前后成排的建筑物的侧面,处在同一直角面上,上下两条直角边消失到一个心点,而不能因为建筑物近大远小,心点就有远近。,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桌子直角边应消失到一个心点,不能一左一右。,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书、桌子直角边,不能因为位置高低,而心点也分上下。左图为错误,两个心点,引出两条视平线。右图为正确,上下直角边应消失到同一个心点。,同深度的建筑侧面,不能因深度相同,不论在何角度,宽度都处理成一样。上图为错误,下图为正确。同深度的直角面,距离心点远则

    23、宽,近则窄,恰在心点时会压缩为一条直线,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透视常用术语的英文标注,视点E:EP(Eye Point)视心(主点)CV:(Center Of Vision)足点S:SP(Standing Point)画面(透明平面)PP:(Picture Piane)基面GP:(Grand Plane)。基线GL:(Gra

    24、nd Line)视距VD:(Vision Distance)距点D:(Distance)视平线HL:,中心线(正中线)CL:(Central Line):视高H:(Height)灭点VP(V):(Vanishing Point)视域:(Visual Threshold):天点(T):地点(B):,第五节 平行透视图作法,(一)正立方体透视图作法 作图原理:平行透视中,正立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看见的平行面,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且位置永远不变。正立方体透视图的关键在于掌握深度的变化,主要利用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正立方体透视

    25、图具体作法:(1)先画出视平线(2)根据预定的视距,在视平线下方确定视点位置,由视点向视平线引垂线,得心点。将视距标在心点两侧视平线上,得到距点。(3)在60视圈内画出平行面。(4)从正方形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5)再从右顶点向左距点连线,与心点连线相交,从交点画水平线,顶面透视图画出。(6)从顶面右后角向画垂直线,与右下角至心点的连线相交,正立方体透视图作出。,(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1先在画面上确定出HL线,并在该线上确定CV点、M(D)点,以上为完成平行透视的基本要素。,CV,HL,M(D),(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2根据正方形大小画一条与HL线平行的正方形近处边AB

    26、线段。,CV,A,B,HL,M(D),(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3从A、B点连接HL线上的CV点。,HL,CV,M(D),A,B,(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4、从A点向HL线上的M(D)点连线,该线与B点向CV点消失的线相交得C点。,HL,CV,M(D),B,C,A,(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5由C点画一条与HL线、AB线平行的线,该线与A点和CV点的连线相交得D点,CD线段就是正方形的远处边,这样AD、BC就是这个正方形ABCD的透视深。,HL,CV,M(D),B,C,D,A,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1从A、B点分别向上作垂线,得正方体高E、F点。,A,B,C,D,M(D

    27、),HL,F,VP,E,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2从E、F点分别向VP点作消失线。,A,B,C,D,M(D),HL,F,VP,E,正立方体的画法,3、从C、D点分别向上作垂线,该线与E、F点向CV点的消失线相交得G、H点。,C,D,M(D),F,G,CV,HL,E,H,正立方体的画法,4连接E、F点。G、H点得正立方体平行透视图。,A,B,C,D,M(D),HL,CV,E,H,F,G,(三)、用距点法求作地面网格透视,步骤:(1)画出水平线HL,在上面定出心点C.V,定出距点D2(即视点E 到心点C.V 的距离),在视点的位置画出基线G.L,再把地网格平面的尺寸量在G.L上,并以这些刻度点分

    28、别向CV连透视线(2)由GL上的B点向距点D2连线,与透视线相交的点便是地网格平面的透视深度。(3)由各交点再分别作平行线,即完成地面网格透视。,(四)透视图中局部的简捷画法,直线的透视分割 步骤:(1)画已知直线AB,并延伸至心点(cv),从A点起作出水平线段并量出所需要的等分(1、2、3、4、5)(2)连接5和B点,并延长与H.L相交找到距点D的位置。(3)把水平线段的各点与D点相连,分别在直线AB上交得各点,即分割点。如再分割可继续作透视线和水平线,即完成了直线的透视分割。,5 4 3 2 1,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1):按室内实际比例画房间内框ABCD,作为后墙立面,把AB 6

    29、等份,CD3等份。在高度(通常采用眼睛的高度)1.65m左右定出视平线H.L,并确定心点C.V,A,HL,B,CV,D,C,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2):由CV分别作A、B、C、D各点延长线。并向右延长AB线,量得B1、B2、B3、B4、B5各点(进深的具体数量),每段刻度与内墙刻度一致,在视平线H.L上确定测量点M(根据画面任意定),A,HL,D,B,C,CV,M(D),HL,B1、B2、B3、B4、B5,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3):过量点M作B1、B2、B3、B4、B5各点的延长线,并在C.V和B点的延长线上交得各点,再过各点作平行线。由C.V作内墙各刻度点的延长线,作出地面

    30、网格透视,A,HL,D,B,C,CV,M(D),HL,B1、B2、B3、B4、B5,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1、平行透视的量点法 平行透视的量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外到里”表现室内空间深度。另一种是“从里往外”画室内透视进深;A.从外到里画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 此方法是以以外正立面墙为实际尺寸,假设室内宽为6m,深5m、高3m作平行透视进深。画的时候先把原线的墙宽分6份、高为3份。,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A.从外到里画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 从外到里画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和从里往外的方法相反,以外墙立面ABCD为实际尺寸,向里墙立面进行。不同的是先在AB线上确定宽和深的比例关系,后画对角线得里墙面E点

    31、,完成平面透视进深。,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1):按室内实际比例画房间外框ABCD,作为外墙立面,把AB 6等份,CB3等份。在高度(通常采用眼睛的高度)1.65m左右定出视平线H.L,确定心点C.V和距点D(这里距点的位置在框外),A,D,B,C,C.V,M(D),1,2,3,4,5,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2):从A、B、C、D各点向C.V点作消失线,通过距点M(D)向5点连线(对角线),得里墙面E点,过E点作垂直线、平行线得里墙立面E FGH,A,D,B,C.V,M(D),1,2,3,4,5,C,E,F,H,G,第六节 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3):由C.V向画框各刻度点连线

    32、,与对角线相交得到各点,再过各点作水平线,作出室内地平面图网格的透视。,A,D,B,C.V,M(D),C,1,2,3,4,5,E,H,G,F,作业:宿舍的一点透视练习 要求:平面图(A3,标注清楚尺寸和网格)一点透视图(A3)各一张,先上铅笔稿,后上墨稿,达芬奇将透视归结为三种A.线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B大气透视(色彩透视),究这些物体的颜色的淡退。C 消逝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清晰度的减低。,透视学研究范围,研究范围: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其因远近距离不同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是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透视学研究包括三部分。研究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称为线性透视研究。这是绘画透视学着重研究的部分。,


    注意事项

    本文(设计透视学第一讲透视基础知识.ppt)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