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外建筑比较与欣赏哈尔滨.docx

    • 资源ID:14493917       资源大小:191.2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外建筑比较与欣赏哈尔滨.docx

    1、中外建筑比较与欣赏哈尔滨哈尔滨建筑艺术与文化摘要: 作为一个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的孩子,要说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还得从我离开哈尔滨开始说起。回想过去在哈尔滨的近20个年头,这座集历史与现代于一身的城市,受到了海内外无数游客的好评,我们也在这样掺杂着西方文化的东方小城文化中逐渐领悟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关键词:哈尔滨 俄式建筑 犹太建筑 教堂 哈尔滨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美誉,主要是因为她有许多西方的建筑,主要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包括俄式建筑和犹太建筑等。被誉为“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最能体现“小巴黎”的丰富内涵。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保护街道、标志性街道、步行街、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

    2、休闲街、公众文化街,又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华的商业街、金融街、文化街,大街两侧有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大街上的建筑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0余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余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一)俄式建筑哈尔滨的俄式建筑主要集中在道里区和道外区,就以道里区松花江畔和中央大街那一区的建筑来说,有很多建筑的历史可以追

    3、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几个典型代表:松花江畔的江畔公园饭店,现江畔餐厅,于1937年竣工,木结构建筑,饰以木雕花饰,十分精巧。它虽为日本设计师大谷周造设计,但是却是地道的俄罗斯式建筑。位于中央大街中部的原中国大街商场,现大安商厦食品商场,主体部分凹回,勾勒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现在的教育书店,过去是松浦洋行,位于中央大街,始建于1909年,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而细腻。除了一些大型建筑是俄式风格的,哈尔滨的民宅随着中东铁路建设的完成,俄籍犹太侨民的大批涌入,发生了变化,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引人注目的、被人称为“铁路放”的俄式单体住宅。这种住宅通常是砖

    4、砌墙、板加泥墙、毛石外砌墙和双面抹灰墙,单层、木房架、红瓦房顶和铁皮房盖,外立面大都粉刷成米黄色。我想之所以采用暖色调的米黄色墙面,显然与哈尔滨冬天的寒冷有关。(二)其他类型建筑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就多达数万人,这也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东亚犹太人最大的侨居城市。现在,在哈尔滨,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当年犹太人居住过的房子,朝拜过的犹太会堂,经营过的商家、银行、工厂、学校、医院、图书馆、旅馆等。就拿通江街86号的犹太中学为例,这可以说是哈尔滨犹太建筑中最张扬华丽的一个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所中学看上去很像一座宫殿,它是由犹太人伊凡列维金设计的,于1918

    5、年落成,可以说在100年之后见到这座建筑,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庄重与华丽:半圆形的紫色穹隆顶,墙上并排的奖杯时装饰,尖卷的门窗,连同门顶上的浮雕,以及放眼上的山花雕塑等等,无不体现了它的大方和明快。哈尔滨就是一座天然的“世界建筑博物馆”,到了哈尔滨,你就会看到自中世纪以来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等等。在哈尔滨有两座很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建筑,均出自犹太建筑师之手。一座是位于中山路的“和平村宾馆”,这座建筑曾是马忠骏的宅邸。据说,1925年张作霖也曾一度将这里作为他的行辕,遇害后,张学良将军又将这里作为他的行营。后来成了铁路督办公馆。这座建筑于20世纪20

    6、年代建成,是一座具有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风格的田园住宅。吐过在远处欣赏,效果可能会更好,它既会让人感到建筑特有的神秘古典和优美,还会让人感觉距它既近又远。另一处是现在的铁路中心医院门诊部,同样也是一座中世纪寨堡式建筑,其顶部是城堡式的圆柱形造型,特别是它的圆卷的高窗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尽显神秘感。(三)教堂游人来到哈尔滨,第一就是要去中央大街太阳岛,第二就是要去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

    7、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1997年9月2日,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

    8、学院的王受教授来到哈尔滨时所说的,“如果没有文革大规模的破坏,保留下旧的火车站,还有原来你们城市中的70多座不同宗教的教堂,哈尔滨的教堂总数恐怕要超过海参崴,那样的话,你们恐怕是比俄罗斯远东城市更俄罗斯的城市。可惜的是拆得很厉害,现在剩下的不多了。” 哈尔滨正在努力地实施各种对于建筑的重建和维护,据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有关人员介绍,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花园街保护街区总用地497公顷。这里是哈尔滨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在哈尔滨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成为重要的申报项目。哈尔滨市花园街周边地区70栋具有百年历史的“铁路房”,是哈市现存惟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

    9、建筑群。据专家介绍,这些建筑是早期俄罗斯风格住宅区的典型代表,保护区中的住宅沿街坊周边低密度分布,采用了俄罗斯早期建筑布局手法。建筑单体是俄罗斯式的砖木结构、坡屋顶,呈现出浓郁的俄罗斯庭院式住宅区风貌。哈尔滨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整个城市建筑的外表,给人一种很西化的感觉,经过岁月的洗礼,使建筑越发显得沧桑,古朴的街道收拾的很干净,街道的尺度非常宜人。总而言之,哈尔滨的建筑并不墨守成规,既有西方的情调又有东方的典雅,当你有一天漫步在古朴而又现代的中央大街的时候,不知是否也和我一样能从空气中嗅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的味道。中央大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

    10、风格的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在这里。它也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之一。中央大街是一个区域,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后来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在中央大街上可以看到令你惊叹的精美建筑,建筑各具特色。步行街环境优美,井然有序。以其独特的欧陆风情、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夜景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宽。被誉称“

    11、东北一街”的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上铺的石头,他是长方形条形石,但以纵向冲上铺满,由1924年以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社监工完成的。步行街自开通以来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12汇集欧式风情建筑哈尔滨中央大街街道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

    12、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3中央大街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

    13、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

    14、的。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几百米的中国大街可谓金子铺成的路。据有关专家测定,中央大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17张)的方石块还能磨上一二百年。方石使得中央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颇有名气。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1925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仍保持原来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

    15、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服中心,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特色的商业一条街。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道里秋林商店道里秋林百货商店,原名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哈尔滨市第二百货商店、太阳升百货商店、秋林百货商店等。现名秋林国际商城。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107号。1916年始建,1919年11月竣工。是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创建的秋林商行的道里分行。据文献记载,其前身是“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其商业建筑功能始终未变,是具有新艺

    16、术运动建筑风格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建筑采用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地上3层。最初为清水墙面,细部装饰也较简单,后经改造,上部檐口和许多墙面细部均有改变,遂成精品佳作。平面为长方形,砍掉一角形成转角,并将主入口所在的墙面退后,既丰富了建筑体形,又适应了街道空间。建筑的各层门窗、墙垛上下对位严谨,但形式和细部处理不相重复,强调统一中的对比。最具风格特色的是南端二层的椭圆形大窗,是该建筑的代表性符号,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檐口挑檐挑出较大,用多层水平线脚形成一定的厚度和变化,随建筑体形折转,其底面未设托檐石,非常简洁,在与建筑转角、正立面南端相对应处设置带有曲线的墙垛式檐口,富于装饰性和雕塑性,突

    17、出地强调了重点部位。道里秋林百货商店是哈尔滨市类保护建筑,是中央大街的主干建筑之一外观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帐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所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外墙体主体为清水 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

    18、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这几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内部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从大厅中央向上望去,是否感觉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4个圣像,以8个规则的莲形花边上

    19、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6座小乐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索菲亚教堂的主穹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东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索菲亚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东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十字架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相连,与帐篷顶或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

    20、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十字架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3文物历史圣索菲亚教堂。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该师撤离后,隶属哈尔滨的东正教会。1907年,由俄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6万卢布在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建一座木制教堂(现已毁

    21、)。由于教徒数量增加,1923年又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典礼,1932年落成并保留至今。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样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建筑面积721平方米。整个教堂分成四层,高度5335米。该教堂基本属于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圣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曾经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它倍受人们爱护,1986年,市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廷式建筑内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它的建筑平面

    22、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通高五三点三五米,建筑面积七二一平方米。圣索菲亚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遗迹,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一九九七年六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衬托出教堂广场的表静谧安详;每到夜晚,欧式庭院灯放出淡淡柔光宛若一笼轻纱。24历史发展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在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代,这座曾经满载历史见

    23、证的文化遗产,竟然遭到了破坏,教堂主体伤痕累累,7座乐钟全部遗失,6处十字架全部被拉倒,教堂面目全非,人去楼空。后来,教堂周围又建起了商用住宅大楼,将教堂紧紧地包围在里面。3尽管如此,这座精美独特,宏伟壮观的大教堂仍吸引国内外各方人士对她的关注。因为教堂周围民宅林立,店铺接踵,教堂内部曾作为材料仓库,木制品,易燃品堆积如山,火灾隐患严重,1997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作出了修复索菲亚教堂的决定。用22天动迁单位,民宅,个体摊位户,拆除旧建筑;用15天,筹集捐款1000多万元,经80天的昼夜奋战,将遮蔽了30年,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金秋的哈尔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索菲亚教堂,它已经重新

    24、冠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馆内展出的是哈尔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照片,文字介绍及建筑模型展览,这里已成为一座展示,弘扬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的基地。教堂周围壁建的这座敞开式文化休闲广场,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地面又以花岗岩为主硬铺装,广场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广场内的每一件饰物,大到广场绿化树木小至座椅,围栏,灯饰都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情。广场正门入口处由宽10米,高0.4米的三步花岗岩台组成,台阶两侧分布着两个侧门,南北侧入口防滑坡道,这两个坡道不但可以作为汽车的出入口,而且可以为残疾人进入广场提供方便。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在阳光的

    25、映照下典雅脱俗,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它正以独有的和丰富的内涵迎接每一位来访的游客。哈尔滨的一些老建筑铁路文化宫(中东铁路俱乐部) 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属折衷主义建筑,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当初是电影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也是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集聚地。1936年有世界歌王之称的夏里亚宾,曾经在此演出而轰动一时。中东铁路公司督办霍尔瓦特的夫人,以特殊的身份在这里开办了“华俄栖流所”,一时间这里成为流放人们的“圣堂”。1945年成为“苏联红军会馆”。解放后,改为“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江上俱乐部(游艇俱乐部) 始建于1912年。由一组典型的俄罗斯式木

    26、结构建筑组成。是幽静别致的建筑群结构的优秀作品。这个建筑群形状精美,错落有致的超手游廊凸临江面。使你可从不同角度一览江面的景致。这里原为“亚道古鲁布”水上餐厅,当初是由几位商人投资建成。主要经营西餐的炭烤奶猪和品种繁多的俄式凉菜,是当时特色名店,后又成为俄人游艇俱乐部。解放后,重新命名为“哈尔滨铁路俱乐部”。它以俄罗斯风格建筑群体,成为哈尔滨建筑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地址:哈尔滨道里区斯大林公园内黑龙江省文联(苏联总领事馆) 建于1924年,砖木结构,属俄罗斯风格建筑。精美的建筑与浓郁错落的乔木、灌木和如茵的绿地相映成趣。1924年北京政府与前苏联正式建交,同年即在此成立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当时总领

    27、事的儿子,现在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至今仍怀念他童年在哈尔滨的日子。现在这里为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在地。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跃景街22号新闻电影院(丽都电影院) 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作品。是哈尔滨百年老电影院,当年称丽都电影院,解放后依然作为电影院使用至今。地址:哈尔滨道外区景阳街372号车辆厂文化宫始建于1901年,砖木结构。这是一座有着浓重的俄罗斯风情的折衷主义建筑。当时是车辆厂俱乐部,是哈尔滨车辆厂的职工娱乐场所。现在的俱乐部是仿南岗铁路俱乐部样式扩建的,院内还有露天舞台和三层喷水池和三个大花坛。1953年归铁道部后改称车辆厂文化宫。地址:哈尔滨道里区经纬街

    28、281号松花江畔餐厅始建于1937年,是一座纯真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小品。然而竟是一位日本建筑师依照17世纪俄罗斯古典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屋、亭、廊、榭一体格局。它与江畔石廊和矗立在两旁的古典路灯,相形构成浓郁的异国情调,仿佛让你置身童话世界。当年这里以俄国可口的“戈瓦斯”饮料吸引了游客、啤酒、红肠、面包使你感受到浓郁的俄罗斯风俗。与江畔其他两处的俄罗斯餐厅一道成为斯大林公园特有的一道俄罗斯风情景观。地址:哈尔滨道里区斯大林公园内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弘报会社) 建于1936年,砖混结构。当年为哈尔滨弘报会馆,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日本特点的现代建筑。整体建筑犹如剖面晶洁几何体的完美组合,给人以简练明快之感。从1901年第一家俄文报纸在哈尔滨出版到1945年,哈尔滨共出版过中外报纸269种。有中、俄、德、日、犹太等十几个语种的报刊。在哈尔滨形成了奇特的文化景观。1954年为黑龙江日报社社址。地址:哈尔滨道里区经纬街5号国际饭店(新哈尔滨旅社) 建于1937年,砖混结构。由俄国建筑师斯维尔道夫设计,是一座日本式的近现代建筑。属新折衷主义特点。造型简单明快,线条流畅。既体现了当时审美趣味,又具有新艺术风格因素。在整体上与当时的广场其他建筑取得和谐一致,相映成趣。是当时哈尔滨设备齐全的旅店之一,也是早期旅店建筑的代表作。现在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4号


    注意事项

    本文(中外建筑比较与欣赏哈尔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