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版.docx

    • 资源ID:14438811       资源大小:1.04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版.docx

    1、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版.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 绪论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 理论体系的形成1、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2、 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二) 理论体系的发展1、 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脉经: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2、宋、金、元时期 小儿药证直诀

    2、: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 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病理

    3、: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二)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1、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如:同为感冒病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麻黄汤。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银翘散。1、 异病同治

    4、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为不同脏腑病变。若均表现出为“中气下陷”证,则均可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仅指日光的向背:如“阳者,高明也。山之南,水之北也。” 概括事物属性的方法:如寒热、明暗、昼夜、日月、水火等 哲学思想。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二、 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一) 普遍性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但有其规定性。普遍性:如寒与热

    5、、明与暗、昼与夜、冬与夏、水与火、动与静等。规定性: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二) 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2、相互转化性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事物阴阳属性相反,如:寒与热、明与暗、水与火等。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意义: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阴平阳秘。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6、”;“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无所谓下;而无下,也无所谓上。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如: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春-夏:阴消阳长夏-秋-冬:阳消阴长(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上半

    7、身 表 背 六腑 心 心阳阴:下半身 里 腹 五脏 肾 心阴(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五脏为阴,主贮藏人体精气;六腑为阳,主传化水谷。脏腑阴阳相互协调,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本质为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实热:高热,大汗。阴胜则寒实寒:形寒,肢冷。2、阴阳偏衰阴虚则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阳虚则寒虚寒: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阴虚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阳虚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1、指导诊法 面

    8、红、发热、口渴、脉数:热证阳 面白、畏寒、口不渴、脉迟:寒证阴2、指导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阳:表、实、热。阴:里、虚、寒。(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养生防病2、确立治则治法(1)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阳胜则热实热:清热。 阴胜则寒实寒:祛寒。(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六) 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性)分阴阳 温

    9、、热:阳凉、寒:阴五味分阴阳 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升降浮沉分阴阳 升、浮:阳沉、降:阴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五材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种元素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哲学思想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升发、柔和、条达、舒畅肝主疏泄。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升腾心阳温运血脉。 土爰稼穑:引申为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金曰从革:引申为清肃、敛降肺主肃降。 水

    10、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肾主水。(二)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1、 取象比类法类比法2、 推演络绎法类推法自然界五行人 体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季 音 味 色 化 气 方 节 五 五 五 形 五 五 变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木火土金水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三) 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作用。次

    11、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循环往复。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削弱作用。次序: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循环往复。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制化概念: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途径: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均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4、五行相乘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次序:与相克次序一致。原因:克制一行过亢或被克一行过衰。5、五行相侮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次序:相克次

    12、序的反向。原因:克制一行过衰或被克一行过亢。乘与侮的联系与区别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归属人体的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见五行归类表)(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见五行特性)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1)相生方面的联系 : 肝血养心血木生火。肾精生肝血水生木。(2)相克方面的联系 :肝主疏泄,制约脾气的呆滞木克土。肾主水,防止心火的亢盛水克火。(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如肝血虚 心血虚:心肝血虚。子病及母:如心火旺 肝火旺: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传变:如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木旺

    13、乘土。相侮传变:如肝火犯肺木火刑金。母病及子、相侮传变:病情较轻。子病及母、相乘传变:病情较重。(四) 指导疾病诊断1、指导诊法 面红、口苦、脉洪:心火上炎。 面青、口酸、脉弦:肝失疏泄。2、推断预后如肝病面青见 弦脉:常本脏脉沉脉:顺相生之脉浮脉:逆相克之脉(五) 指导疾病的治疗1、控制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确立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 心肝血虚:补肝血以养心血。 心肝火旺:清心火以泻肝火。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2)根据相克规律 治则:抑强、扶弱。 如 肝脾不和:疏肝健脾 治法:抑木扶

    14、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3、 用于针灸和精神疗法如精神疗法的以情胜情法。第二章 藏象概说(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通过观察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的学说。(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1、早期的解剖实践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3、反复的临床实践奠定了藏象学说的诊断和治疗学基础。(三) 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五脏:化生贮藏人体精气,藏神,“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多为实质性脏器.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以通为用,“

    15、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多为空腔性脏器。奇恒之府:形态上类腑,功能上似脏。(四) 藏象学说特点1、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器官不同于解剖学中的生物器官。第一节 五脏一、心(一) 心的生理功能1、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气强健血脉通畅:面色红润,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心气虚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刺痛,面色晦暗,脉涩、结、代 。 心血亏虚:心悸,面色苍白,脉细无力。2、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指神志活动由心所主。“心藏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 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

    16、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狂躁。(二)心与形体官窍的联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血充盈: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 心血亏虚:面色苍白,脉细无力。 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脉涩、结、代。2、心在窍为舌,在液为汗 “舌为心之苗”,主发声及味觉等,与心相关,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 心血充盈:舌体红活荣润。 心血亏虚:舌淡无华。 心血瘀阻:舌暗瘀癍。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 肺主气,指肺有主理、调节全身之气的生理功能。(1)主呼吸之气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主呼吸之气失常: 咳嗽,气喘。(2)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由肺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

    17、气结合而成,为全身动力。气机调节:肺的呼吸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2、肺主宣发、肃降(1)宣发,指肺气相上、相外的升宣和布散作用。 呼出体内的浊气。 将水谷精气和津液布散于周身和皮毛。 布散卫气,行使其温养皮毛、防御外邪、司汗孔开合作用。宣发失常:咳嗽,汗出异常,易患感冒。(2)肃降,指肺气的清肃与下降功能。 吸入自然界清气。 向下布散水谷精气。 肃清呼吸道异物。肃降失常:气喘,胸闷,痰多。宣发与肃降相反相成,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3、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通过宣发,将水液布散于周身和皮毛,部分生成汗液。 通过肃降,将上焦水液向下

    18、布散,部分生成尿液。“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宣降失常,水道失于通调:尿少,颜面及周身水肿。水肿:宣肺利水“提壶揭盖”。4、朝百脉 朝百脉,指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会于肺。 助心行血 气体交换5、主治节 主治节,指肺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调节。“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治理调节呼吸。 治理调节气机。 治理调节血液。 治理调节水液。(二)肺与形体官窍的联系1、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喉为肺之门户肺气滋养鼻,鼻助肺呼吸,保护肺。 外邪通过口鼻内舍于肺:咳嗽,气喘。“肺为娇脏。” 风寒犯肺: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鼻流稠涕。 肺气失宣:鼻塞,嗅觉失灵。喉主通气发

    19、声,与肺相关。 金实不鸣(肺气失宣):失音。 金破不鸣(肺阴虚损):声音嘶哑。三、 脾(一)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运输和消化。(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指脾气具有消化、运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脾气虚-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指脾气具有运行转输水液的生理功能。脾气虚-水湿不运:痰饮,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脾主升脾主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输布水谷精微和固护脏器的生理功能。升清失常: 清气不升,清窍和全身失养:眩晕、倦怠等。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及子宫脱垂等。3、 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指脾气具

    20、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脾气虚-脾不统血:尿血、便血、崩漏、发斑等。 脾不统血的出血特点:多发生在下半部,色淡等。(二)脾与形体官窍的联系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和肌肉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脾气虚,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失养:四肢肌肉痿软无力,甚或不用-痿证。中医治疗痿证常从脾胃入手“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这里泛指脾胃。2、脾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口味和唇色变化可反映脾的生理功能。脾气虚:口淡无味,唇色浅淡无华。脾胃不和:口涎增多。四、 肝(一)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和宣泄的生理功能。(1)调畅气机促进气的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

    21、肝失疏泄-气机失调 疏泄太过:头胀,头痛。 疏泄不及:胸胁两乳胀满疼痛。(2)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肝失疏泄-气机失调: 气滞血瘀:瘀血。 气滞水停:痰饮,水肿。(3)促进脾胃的运化 肝失疏泄 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恶心,呕吐,纳呆,腹胀。 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痛,口苦,纳差,黄疸。(4)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受肝主疏泄功能调节。肝失疏泄-情志失调: 肝气亢奋:急躁易怒。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多疑善虑。(5)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女子胞月经的排泄以及胎儿的孕育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受肝主疏泄功能调节。肝失疏泄-月经不调:痛经、经期紊乱等。2、肝主藏血肝主藏血,指肝具

    22、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人的机能状态不同,血量的分布也不同,由肝进行调节。肝藏血还可以防止出血。藏血失常 : 肝血亏虚: 血不养目: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甚至夜盲。血不养筋:肢体麻木,震颤,甚至动风。血海空虚:女子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肝不藏血:吐血、衄血、崩漏等。(二)肝与形体官窍的联系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1)筋膜需赖肝血的滋养。 肝血亏虚 ,血不养筋:肢体麻木、震颤,甚至动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爪为筋之余,也赖肝血滋养。 肝血不足:爪甲脆薄、色枯。2、肝在窍为目,在液为泪肝的功能失常,常可导致目和泪的变化。 肝血亏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光流泪

    23、。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肝风内动:目睛上视。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指肾有闭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的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幼年期(男八、女七):肾气渐充,齿更发长。 青春期(男二八、女二七):肾气进一步充盛,天癸至,具备生殖力。 中年期(男五八、女五七):肾气渐衰,形体开始衰老。 老年期(男七八、女七七):肾气进一步衰减,天癸竭,失去生殖力。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肾的精气不足: 肾阴、肾阳均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 肾阴:

    24、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阳: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2、肾主水肾有主持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3、肾主纳气肾有摄纳肺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肾气虚-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二)肾与形体官窍的联系1、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齿为骨之余,依赖肾精充养。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气充养耳,肾精气不足:耳鸣,耳聋。二阴: 前阴:生殖与排尿。后阴:排泄糟粕,与肾相关肾司二便。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饮玉浆”可养肾气。第二节 六腑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

    25、,其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一、胆(一)贮藏和排泄胆汁胆的功能受肝主疏泄功能调节。 肝失疏泄 ,肝胆不利:胁痛,口苦,纳差,黄疸。(二)主决断,调节情志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调节情志。 胆虚痰扰:口苦,呕逆,心烦不寐,惊悸不宁。 二、胃(一)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饮食物。“胃为水谷之海”、“太仓”。腐熟:胃中阳气对饮食物的蒸化作用,形成食糜。胃气:泛指脾胃的运化功能。(二)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后,须及时下降于小肠,以进一步消

    26、化吸收。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三、小肠(一)主受盛与化物受盛:盛受胃下降来的饮食物。化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二)主泌别清浊将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精微经脾运化输布全身,糟粕下降于大肠。吸收大量水液,与尿液相关。 利尿可治疗腹泻“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四、大肠(一)主传导糟粕 大肠主传导糟粕,排泄粪便。“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二)大肠主津大肠能吸收部分津液。 大肠液亏:便秘。 大肠湿热;下利脓血。五、膀胱膀胱的功能为贮尿和排尿,与肾直接相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肾失气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癃闭。 肾失封藏,膀胱不

    27、约:遗尿,尿失禁。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六、三焦 关于三焦的部位和形态,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现一般认为指上、中、下三焦。有“孤腑”之称。(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均以三焦为场所。(二)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痰饮,水肿。第三节 奇恒之府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因这类器官形态中空而类腑,功能多藏蓄精气与六腑有别,故称奇恒之腑。一、脑(一)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二)脑主感觉。(三)脑主肢体运动。 传统的藏象学说认为大脑的精神活动属心的生理功能。二、女子胞(一

    28、)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二)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肾中精气的作用 青春期: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来潮,具备生殖力。 老年期:肾气衰,天癸竭,绝经,失去生殖力。 育龄期:肾气虚,月经迟发,经少,闭经,不孕等。2、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女子胞月经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故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4、 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脉和任脉为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经脉,均起于女子胞,与女性生殖机能关系密切。 青春期:冲任二脉气血充盛,月经来潮,具备生殖力。 老年期:冲任二脉气血虚衰,绝经,失去生殖力。 育龄期:冲任失调,经孕失常。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 (二)心与脾 血的生成与运行的关系。 (三)心与肝血液与情志方面的关系。(四)心与肾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的关系。(六)肺与肝气机升降平衡方面的关系。 病理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胁痛易怒,咳痰带血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