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物理一对一辅导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docx

    • 资源ID:14418266       资源大小:58.61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物理一对一辅导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docx

    1、高中物理一对一辅导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星火高中物理辅导老师就高一物理进行了一些知识点的总结整理,以下是详细内容。一、运动的描述第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卄方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质点1.把物体简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 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

    2、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vv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 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 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t=t2 t12. 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 s,常见单位还有 min , h。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

    3、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 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 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 0.02s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的比值。其

    4、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 m/s 。v=s/t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速度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 vt V0 )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 ( vt v0 ) /t2.a不由Av、t决定,而是由 F、m决定。3. 变化量=末态量值一初态量值 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5.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不随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 时间改变)6.速度是状态量

    5、,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1.s-t 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 运动的轨迹)2.物理中,斜率 k工tan a (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1.v-t 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 t 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

    6、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 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T提岀假设T运用逻辑得岀结论T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T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 0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为常量, 称为重力加速度 (g ) g=9.8m/s2重力加速度 g 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减少。vt2=2gs竖直上抛运动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 a=-g ,下降过程为自

    7、由落体),整体法( a=-g ,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 vt=v0 gt 位移公式: h=v0t gt2/22.上升到最 高点时间 t=v0/g ,上升到最 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3.上升的最 大高度: s=v02/2g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基本公式: s=v0t+at2/22.平均速度: vt=v0+at3.推论: 1) v=vt/23)初速度为 0 的 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S 之比:S1 : S2: S3 ::Sn=1 : 3 : 5 :(2n 1 )4)初速度为 0 的 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 t 之比:t1 : t2 : t3 :tn=1 :

    8、 (V2 1 ):(V 3V2):(V n n 1 )5)a= ( Sm Sn) / ( m n) T2 (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6)vt2 v02=2as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1. 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x反应时间) +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 /相遇问题: 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 时间及位移关系, 临界状态 (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认识形变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按效果分

    9、:弹性形变、塑性形变3.弹力有无的判断: 1 )定义法(产生条件)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弹性与弹性限度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探究弹力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

    10、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 F 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x 成正比,即胡克定律。F=kx4.上式的 k 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 1/k=1/k1+1/k2 并联: k=k1+k2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滑动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3. 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 N (KG)成正比。即:f=卩N4. 卩称为动摩擦因数,

    11、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0 V卩V 1。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 / 趋势。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9.计算:公式法 /二力平衡法。研究静摩擦力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 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 力。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 大限度,这个最 大值叫最 大静摩擦力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

    12、与正压力无关, 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 F=f0 fm5. 最 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fm=卩0 N (卩卩0)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 概念法 (相对运动趋势) ;二力平衡法; 牛顿运动定律法; 假设法 (假 设没有静摩擦)。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力的图示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 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力的等效 /替代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 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

    13、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 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 P58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则这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计算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 /多边形 / )2.三角形定则 :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 ,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4.1 ) |F1 F2|F 物重

    14、),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 重 视重)。2.只要竖直方向的 a工0 ,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4.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5.N=G+ma (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 v 无关)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 a=g=9.8m/s2 。7. 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 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 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第七节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

    15、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2 .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 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1.国际单位制(符号 单位):时间( t)s ,长度( l)m ,质量( m )kg ,电流( I)A ,物质的量( n ) mol ,热力学温度 K ,发光强度 cd (坎培拉)2.1N :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 1N=1kg m/s2。3.常见单位换算: 1英尺=12 英寸=0.3048m , 1英寸=2.540cm , 1英里=1.6093km 。附:力学知识点归纳.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6、?( 1 )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2并非先有施力物体 ,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1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

    17、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 G=mg?说明: 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 纬度越高, 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2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3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

    18、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3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引入重心概念后, 研究具体物体时, 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

    19、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 弹力。 ?说明: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2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3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4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1?轻

    20、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2?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 切面。 ?3?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 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 F=kx , k 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 k 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 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 1)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 另一个

    21、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摩擦力具有相互性。i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ii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iii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疔N?说明: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2p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

    22、小无关。 ?iv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v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 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 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i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 有相对运动趋势。 ?i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2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 0O ?3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

    23、是动力。 ?iii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 0 v FW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 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 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说明: 静摩擦力是被动力, 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 在取值范围内是 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最 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 大静摩擦因数(选学) Fm = psFN o ?iv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 受力分析的程序是: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

    24、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岀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 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 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 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 ?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2) ?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 3) ?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1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F1 F2| FF有一组解?若F F1 Fsin e有两组解?若Fv Fsin e无解?( 3)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 4) ?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 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必须注意: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物理一对一辅导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