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docx

    • 资源ID:14415383       资源大小:26.6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docx

    1、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 香花芳草是离骚出现频率极高的物类,屈原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这段话成为评论楚辞的经典之言,其中香草美人意象更是得到普遍的重视。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以多种方式与香花芳草发生关联,用香花芳草来象征自己峻洁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屈原刻画出的是一位香花芳草浸润缭绕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中佩饰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是香草意象群落的典型代表。一、从山海经的楚地佩饰传说到离骚的佩饰意象离骚

    2、抒情主人公以多种方式与香花芳草发生关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方式:用它们做服装、做佩饰、充当食物和饮料、作为礼品,香花芳草是抒情主人公揽持的对象、依傍的对象、培育的对象,是用于拭泪的物品。在这8种关联方式中,分布是不均衡的。离骚集中出现抒情主人公与香花芳草发生关联的共16处,其中以香草为佩饰的8处,占总数的一半,在所有关联方式中居于首位,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关联方式。为什么在诸多关联方式中,抒情主人公对于以香草做佩饰情有独钟,反复渲染?这是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也是解读离骚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佩戴饰物,具有久远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这种习俗继续存在,并使佩饰获得新的象征意

    3、义。周代创造的是礼乐文明,崇尚威仪之美,其中玉佩就是作为威仪之美的重要因素而存在。儒家出现之后,玉佩作为重要的礼器,得到充分的认可,并作出许多相应的规定,礼记玉藻写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这里对贵族各个阶层所佩玉饰的质地、色彩以及用以贯玉丝带的色彩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观点,礼乐文化的威仪之美,通过各阶层玉佩的差别显示出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屈原在离骚中对佩饰给予高度关注,把它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继承的是原始文化和周代礼乐文明的传统

    4、,有其历史渊源和大的文化背景。但是,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周代礼乐文明是把玉佩作为贵族威仪之美的重要标志,而离骚出现的佩饰却是由香草制成,而不是以玉为佩。其中虽然也有“折琼枝以继佩”之语,但这里指的是玉树,属于植物,而不是玉石。要解开屈原以香草佩饰置换玉佩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楚族发祥于江汉流域。从山海经一书可以发现,西南地区的先民对于人的佩饰格外关注,赋予它特殊功能。山海经五藏山经提到许多奇异的存在物,它们能和人发生感应,实现生命能量的传输,使人的生命随着所接触的自然存在物而发生变化,出现或吉或凶的效果。人和那些奇异的自然存在物进行生命感应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食之、饮之、佩之。山海经出现

    5、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佩饰并且出现生命感应的记载共6处,其中4处见于南山经,1处见于西山经西次一经,1处见于西次三经。南山经南次一经开篇有如下记载: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郭璞注:“瘕,虫病也。”南山经是自西向东依次排列,起于招摇之山,终止于箕尾之山。箕尾之山处于东海,在招摇之山和箕尾之山中间有青丘之山,位于吴地。从地理位置判断,招摇之山位于西南。招摇之山有狌狌,即猩猩。山海经海内南经也提到狌狌,排在它后面的条目出现的是巴地、丹阳

    6、和孟涂的传说,郭璞注:“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秭归曾是夔国所在地,是楚族分支。这样看来,南次一经的招摇之山,是在楚国境内,或是与楚地相邻,那里流传着佩饰可以祛除疾病的说法。其中的迷穀,明确标示是植物,属于木本类。育沛,当指某种水族动物。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一经还有如下记载: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鹿蜀其大如马,不可能作为佩饰,因此,郭璞注:“谓佩带其皮毛。”按照南次一经的标示,杻阳之山西距招摇之山1050里,东距

    7、箕尾之山1650里,位于长江中游,也在楚地。其中提到两种佩饰具有药物功能,指的都是动物。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一经有如下记载: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厉。厉,指恶疮。按照西次一经所示,浮山在华山西部460余里,浮山东50里的丹水,“东南流注于洛水”。据此推断,浮山位于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和楚地相邻。浮山的薰草作为佩饰,可以医治恶疮一类皮肤病。山海经提到佩饰具有药物功能的记载共6条,其中5条是在楚国及其相邻地域。它表明,在楚地神话传说中,佩饰得到特殊的关注,是从生命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系,认为人和他的佩带物能够进行生命感应,所佩带的物品会把本身的生命能量传

    8、导给人,使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疾病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至于佩饰把什么样的生命能量输送给人,是由佩饰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迷榖“其华四照”,它的花朵放射光芒,因此,人以它作为佩饰会保持头脑清醒,不会迷失方向。鹿蜀五彩斑斓,兼有龙和马的形体特征,带有神奇性,因此,佩带它的皮毛能使后代蕃盛。龟用于占卜,在古代是智慧的象征,能预测未来,所以,佩带玄龟使人耳聪,能达到既定目标。至于薰草,则因其形态美丽、香气袭人,佩带它能治皮肤病。人在佩带这些动植物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生命获得和佩饰相同的属性,使生命力更加旺盛。楚地先民用生命能量传输的观念看待人和佩饰的关系,对佩饰给予特殊的关注。离骚中反复出现与佩饰相关的意

    9、象、情节,和楚地先民从生命层面看待佩饰的功用有直接关系。周代礼乐文明崇尚威仪之美,佩饰主要指的是玉佩,由玉制成,诗经出现的佩饰无一例外都是玉制。山海经所载与楚地相关的佩饰传说共5条,其中南次一经招摇之山条目提到的育沛究竟所指何物,已经无法具体落实。其余4条,用作佩饰并且具有保护生命功能的佩饰或是取自植物,或是取自动物,取自植物的两种:迷穀、薰草;取自动物的两种:鹿蜀、玄龟。它们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自然存在物,因此能把自身的生命能量传导给人。离骚反复出现的佩饰,都是由香草制成,而不是体现周代威仪之美的玉佩,这和楚地先民对植物佩饰的崇尚有直接关系,可以和山海经有关楚地植物佩饰的记载相互印证。山海经所

    10、记载的有关楚地以动植物为佩饰的传说,可以真正解开离骚的佩饰之谜,找到离骚佩饰意象、情节的直接生成根据、它们具体属性的由来。楚地先民从生命层面看待人与佩饰的关系,使得屈原对佩饰给予特殊关注;楚地传说中把生命能量传给人、产生积极效应的佩饰或为植物,或为动物,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机体,从而使得离骚中出现的都是香草制成的佩饰,而不是体现周代威仪之美的玉佩。山海经记载的楚地具有药物功能的佩饰有两类,一类取自动物,一类取自植物,离骚出现的佩饰是香草制成,全都取自植物。这种情况是由佩饰的实用性及社会风尚造成的。在先秦典籍中,经常可以见到以玉为佩、以植物为佩的例子,而取自动物的佩饰则极其罕见,明确记载的有孔子的

    11、门生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写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在未入师门之前,质直鄙野,是位勇士。他以猪的腿骨为佩饰,并在帽子上以雄鸡羽毛为饰,显示自己的勇敢无畏、任性使气。韩非子观行写道: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指熟牛皮,质地柔软。弦,指弓弦。西门豹、董安于佩带的是皮革,这在当时属于罕见,作为特殊事象而被记载下来。整个贵族社会以佩玉为常规,而佩带取自动物的饰品则是例外。相反,以植物作为佩饰,在当时却是比较流行。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

    12、缨佩之。”这里所说的香物,指散发芳香气息的植物,用缨带加以系结作为佩饰。这是未成年人必备的装束。礼记内则还写道:“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朱彬礼记训纂引吴幼清的注释:佩,谓杂佩。帨,谓帨巾。茝,一作芷,即香白芷也。兰似泽兰。二物皆香草,干燥则囊而佩之于身,取其芳馨也。吴幼清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古人确实以香草为佩饰,但不是直接把香草佩带在身上,而是把干燥的香草粉碎之后装入囊中,用缨带系结在身上,即古代常见的香囊。礼记内则所说的未成年人的容臭,指的应是香囊。先秦时期确实存在以香草为佩饰的习俗,是把加工过的香草装入囊中佩带在身上,而不是用原生态的香草作佩饰。离骚的抒情

    13、主人公以香草为佩饰,可以从当时的民俗中找到根据。先秦时期,玉佩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而香囊类佩饰则处于次要地位,主要见于平民、妇女和儿童。到了离骚这篇作品,香草佩饰成为抒情主人公的人格象征,并且是用原生态的香草制作佩饰,而不是像世间那样把干燥的香草粉碎之后装入囊袋,系在身上。二、离骚中佩饰原材料的药物功能山海经中记载的楚地佩饰传说渗透强烈的生命意识,用于佩带的动物或植物都具有优良的生理素质、旺盛的生命力,能把它们的生命能量传导到人的身上。离骚中所选择的用于制作佩饰的香草,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还有药物功能。离骚用于制作佩饰的香草有蕙,诗中写道: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

    14、绳之?纚。这几句诗提到多种香草,都是制作佩饰的原料。用香木根和白芷相系结,把薜荔的花心串起来,菌桂联缀蕙草,又用草搓成长绳。制作佩饰的原料都是香草,但抒情主人公对惠草看得更重,下一段在叙述遭到楚王疏远时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意谓楚王给自己加的罪名是以蕙草为佩饰,以及采集白芷。蕙草是佩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把佩饰称为蕙纕。离骚中多次提到蕙草,其中历数夏、商、周明君的招贤用士时有“岂维纫夫蕙茝”之语,用蕙、白芷这类香草指代贤人。对此,洪兴祖补注写道:本草云:“薰草一名惠草,生下湿地。引山海经云:薰草麻叶而方茎,赤花而黑实,气如蘼芜,可以已厉。”这里所引的山海经之语出自西山经西次一经

    15、,但不是原文照录,而是有删节。离骚中用于制作佩饰的蕙草,就是西次一经所记载的薰草,楚地传说薰草芳香飘溢,佩带它可以治疗皮肤病,使人保持美好的形貌。离骚的抒情主人公以蕙为佩,着眼于它美丽的形态、浓郁的香气,对于它的药物功能,屈原作为楚人应当是很清楚的。抒情主人公以蕙为佩,渗透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离骚抒情主人公用于制作佩饰的还有秋兰,是“纫秋兰以为佩”。兰,指兰草,对此,洪兴祖补注所叙甚详,但有一条重要的先秦史料他没有援引,那就是左传宣公三年的记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

    16、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在这个传说中,兰草和郑穆公的生命息息相关。先是她母亲梦见天神使者向自己赐兰草,实际是赐给她未来的儿子。接着,他母亲令郑文公以兰草为信物而怀孕。郑穆公因兰而生,以兰为名,又正值刈兰而死,他的生死与兰相伴随,兰的生命和郑穆公的生命浑然一体。兰作为生命的象征而存在,诗经郑风溱洧在描写郑地男女春天集会时称:“士与女,方秉蘭兮。”蘭,指兰草。青年男女手持兰草戏谑择偶,兰草作为美好生命的表现和寄托而出现。离骚的抒情主人公以兰草为佩饰,同样有生命意识灌注其间。离骚用于制作佩饰的香草还有菌桂,

    17、“矫菌桂以纫蕙”,把菌桂和蕙草相联缀。关于菌桂,朱季海楚辞解故引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二有如下记载:“菌桂,味辛温,无毒。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菌桂是一种具有药物功能的植物,服用之后能使人延年益寿,甚至把它说成是长生不老之药。菌桂,即圆形桂草,“说文云:圜谓之囷,方谓之京。是囷圆声近义同。箭竹小而圆,故谓之箘也。竹圆谓之箘,故桂之圆如竹者,亦谓之菌,名医别录云:菌桂正圆如竹是也。” 菌桂是圆形桂,古人认为桂是具有长生功能的药材。艺文类聚卷八九引古本列仙传:“范蠡好食桂,饮水卖药,人世世见之。”范蠡是传说中的仙人,他的长寿秘方是以桂为食。

    18、今本列仙传刘向赞语有“范蠡御桂,心虚志远”两句,可见古人确实认为桂树具有药物功能,人在服用之后能够成仙。后来月亮神话中有桂树,是因为先民把桂树视为能使人成仙之树,所以在想象中把它植入月宫仙境,离骚抒情主人公把菌桂作为佩饰的主要原材料,为的是与自己进行生命感应,使自己的生命力长盛不衰。离骚抒情主人公用于制作佩饰的还有薜荔,“贯薜荔之落蕊”即把薜荔的花心串联起来,作为佩饰的组成部分。薜荔,又作草荔,见于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一经:小华之山,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薜荔有两种,一种生于石上,形状如韭菜;一种缘木而生,属于蔓类植物。离骚提到的薜荔属于后一类。九章思美人:“令

    19、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楚辞出现的薜荔都是指缘木而生者。按照西经一次的说法,无论哪种薜荔,都具有药物功能,服食之后能治疗心痛。难怪九歌山鬼的主人公“被薜荔兮带女罗”,她是一位处于痛苦之中的女性,所以披薜荔以治疗心病。小华山,指少华山,在华山西、渭水南,和生长薰草的浮山相距382里,距离楚国西北边境不远。离骚抒情主人公用以制作佩饰的薜荔,在传说中仍然是可以把生命能量传导给人的香草、药草。离骚抒情主人公用作佩饰的还有琼枝: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抒情主人公要用琼枝增益原有的佩饰,使它变得更美好,以供求女之用。琼枝指玉树之枝,玉树的传说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关

    20、昆仑神境的记载:“开明北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文中的文玉树、玗琪树和不死树相并列,都属于有药物功能的神树。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在叙述峚山之玉时写道:“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袁珂注:“服,佩带也。”传说峚山之玉具有神奇功能,是神灵的食粮。人如果以玉为佩,可以驱除不祥,保护自己的生命。离骚抒情主人公以玉树枝为佩饰,是把自己的生命与玉树相沟通,玉树神奇的生命力会传输给他。总之,离骚抒情主人公用于制作佩饰的香草异树,或是本身有药物功能,或是长生的神树。抒情主人公选择它们做佩饰,其中渗透强烈的生命意识,是从生命层面把抒情主人公和他所佩带之物相沟通,二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

    21、彼此的生命相关联。三、离骚佩饰的芬芳润泽之性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对周代礼乐文化威仪之美的继承,又有民俗根据,还受楚地有关佩饰的神话传说熏陶,是历史传统、民间习俗与楚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文学意象。由于屈原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他本人的坎坷遭遇,使得他对佩饰所作的描写,既不同于诗经的相关作品,也有别于山海经的佩饰传说。山海经出现的佩饰传说,对于用于充当佩饰的动植物,都强调它们的药物功能、对于人的疾病有治疗或预防作用。而在对相关动植物的形态进行叙述时,普遍关注它们的色彩:迷穀黑理,薰草赤华而黑实,这是植物的色彩;鹿蜀白首赤尾,其文如虎,玄龟则乌首,头为黑色,这是动物的色彩。除此以

    22、外,对于制作佩饰所取用的动物,还突出它们怪异的形貌。鹿蜀“其状如马”,“其文如虎”,具有马和虎的形貌特征。玄龟“其状如龟而乌首虺尾”,兼有龟、乌鸦、虺蛇的形貌特征。离骚对佩饰及其所取用香草的描写,基本上见不到色彩方面的因素,更见不到怪异的属性,也没有公开明示它们的药物功能、延年益寿效应,就此而论,离骚中的佩饰意象与山海经的佩饰传说有很大区别。诗经对佩玉的描写,往往关注声响,即人在行走过程中佩玉发出的撞击声。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的作者对那位姜姓姑娘特别欣赏,觉得她的佩玉撞击声特别悦耳。秦风终南写道:“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

    23、忘。”这是一首颂扬秦国君主的诗,君主带有花纹的礼服和佩玉的撞击声,都令作者肃然起敬,并且赏心悦目。小雅采芑出现“有玱葱珩”之语,玱,指佩玉发出的声响;葱,指佩玉的绿色。从声响和色彩两方面描写佩玉。离骚对于佩玉所作的描写,见不到色彩方面的渲染,更没有声响方面的提示。用香草制成的佩饰不可能出现声响,离骚没有这方面的描写合情合理。离骚对抒情主人公佩饰所作的描写,反复渲染的是它的芳香:“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这里一再突出佩饰的芳香飘溢,而且越来越浓烈,经久不衰。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是用香草制成,芬芳袭人是香草的基本属性,也是佩饰的主

    24、要特征,因此诗人反复加以渲染。香草的芬芳之气可以持久不衰,先秦时期的人们早已觉察到这种现象。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国卜人之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薰指薰草,就是离骚出现的蕙,是香草。莸,指散发臭味的水草。薰草香,莸草臭,各自的气味十年都还在延续,指的是干草仍然保持原来的气味。薰草作为香草的代表出现,难怪屈原在离骚中对于它特别欣赏,即制佩所取的蕙。屈原通过渲染佩饰的芳香浓郁而持久,用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峻洁的人格,意谓峻洁的人格如同芳香浓烈而又持久不衰的香草佩饰,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以芳香象征美德,香和善相通。香草佩饰的芬芳之气令人愉悦,由此联想到人的美德善行,这是屈原的体验和感受。人的感官体验有

    25、其生理基础,同时又是在历史发展中生成的,沉淀了社会因素。屈原在离骚中特别关注人的嗅觉感受,对于抒情主人公的佩饰主要突出它的浓郁而持久的芬芳之气,至于佩饰其他方面的属性,除了提到它的润泽之外,再没有过多的涉及。造成这种偏爱的原因可以从周文化中找到。礼记郊特牲在叙述祭祀风尚时写道: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芗。周人在祭祀中尚嗅,重视嗅觉感受,用芳香之气取悦于神灵,对此,诗经许多作品都作了艺术的显现。大雅生民出现的祭祀场面提到“取萧祭脂”、“载燔载烈”,取来香蒿和动物的脂肪加以焚烧,把肉烤熟或烧熟

    26、,都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上帝闻到香气,愉快地加以享受。言外之意,香气给周人带来的是吉祥。周人以香气作为悦神的祭品,注重人的嗅觉感受。久而久之,香气获得道德属性,成为美德善行的载体。上面引述的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晋国卜人之语,已经分别把香臭与善恶、吉凶建立对应关系。香为善、为吉;臭为恶,为凶。周易系辞上也称:“君子同心,其臭如兰。”臭,通嗅,指气息,意谓君子能够同心,就像兰草一样散发芳香,香和善相互确证。这样看来,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渲染抒情主人公佩饰的芳香,继承的是周人尚嗅的传统,特别重视人的嗅觉感受,用佩饰的芬芳来象征抒情主人公峻洁的人格。屈原对于抒情主人公的佩饰还突出它的

    27、润泽之性,文中写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离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在这4句诗中,后两句都是用于描写佩饰,再往后还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明确是指香草佩饰。对于“芳与泽其杂糅”这句诗,王逸注:“芳,德之臭也。易曰:其臭如兰。泽,质之润也。玉坚而有润泽。糅,杂也。”王逸把抒情主人公的佩饰误认为用玉制成,是一种武断臆测。他把泽解释为润,则是可取的,符合诗句本义。泽指润泽,是由泽为湖泽、沼泽之义引申而来。屈原称美抒情主人公的佩饰“芳与泽其杂糅”,指的是芳香与润泽并存,两种属性兼于一体。芳香,显示佩饰的美好属性;润泽,则是说佩饰保持生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没有干枯凋零,

    28、用屈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萎绝。离骚对佩饰的描写突出它的芳香和润泽,前者继承的是周人尚嗅的传统,关注人的嗅觉感受;后者是受山海经佩饰传说的影响,从生命层面观照佩饰,把它看作是生命的机体,具有生命的活力。山海经的佩饰传说是从生命存在的层面把人和自然存在物相贯通,关注佩饰的药物功能,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安全需要。离骚对于佩饰的描写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把佩饰写成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不过,离骚在佩饰描写中体现的生命关怀,没有停留在安全需要层面,而是用于展示抒情主人公峻洁的人格,追求的是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将人生需要提到更高的层次。四、离骚对诗经佩饰意象的赓续诗经出现的佩饰由玉制成,离骚出现的佩饰则

    29、是用香草编结而成。玉和香草属于不同的质料,因此,玉佩和香草佩饰的形态、属性也就存在许多差异,对此,诗经和离骚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显现:诗经关注玉佩的声响和色彩,离骚则强调香草佩饰的芳泽之性。诗经和离骚对于佩饰的叙述和描写,又存在历史的连续性,有相同的关注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诗经和离骚都显示佩饰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古代的玉佩往往不是由单独一块玉制成,而是联缀多块玉,否则,不会伴随人的行动发出撞击的声响。诗经在描写玉佩时,注意突出佩饰的玉是多个,而不是只有一块。卫风竹竿有“佩玉之傩”的句子。傩,有时又写成难,两字意义相通,众多之义。小雅采芑形容方叔的玉佩是“有玱葱珩”。玱,玉的撞击声。葱,

    30、绿色。珩,指玉佩顶端的横玉,通常是两块。方叔的佩饰是由多块玉组成,在人行动时它们互相撞击,铿锵作响。郑风女曰鸡鸣提到“杂佩以赠之”,就是用几种玉制成的佩饰相赠。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是用香草制成,屈原在叙述佩饰的制作过程时,着意突出所用香草的种类繁多: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这是由多种香花编结而成的佩饰:香木根上系结白芷,把薜荔的花蕊加以串联,又用菌桂和蕙草相纠结,又把胡绳搓成长条。总共有6种香草用来制作佩饰,把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编结,成为一条兼具众美的佩饰。离骚抒情主人公在求女时还“折琼枝以继佩”,在原有佩饰基础上再增益玉树之枝,是对佩饰的进一步美化,体现的还是以多为美的观念。诗经和离骚在描写佩饰时,都突出它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玉佩由多块玉联缀而成,香草佩饰则用多种香草编结,都是多多益善。玉佩的构成因素的多样性,所显示的是佩带者的尊贵,是以多为贵,进而演变为以多为美。离骚中的佩饰由多种香草编结而成,暗示抒情主人公具有多种美德,是以多为善,由此也以多为美。第二,诗经和离骚中出现的佩饰,都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主人公是位女性,篇末写道: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


    注意事项

    本文(名家解读古代文学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