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docx

    • 资源ID:14354127       资源大小:73.73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docx

    1、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一、意识的起源 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发展的自己的对立物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地球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上,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在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自然界的无生命物质都具有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即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产生机械状态、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例如,物体位移、岩石风化、铁生锈,等等

    2、。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物体以自身的变化“反映”外界环境对它的作用。这种变化使物质改变其原来的存在状态。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有生命物质,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低等生物,包括原始动植物都具有的一种对外界的反映形式: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光线、温度、声音、水分、肥料和食物等构成的刺激发生反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它的根系扎向土壤中有水和肥的地方;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遇到不利因素就迅速避开等。 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刺激感应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说明,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产生,是物

    3、质世界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驳倒了一切唯心主义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生命和意识的根源的观点第二,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低等生物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单纯,因而它们只需要,也只具有刺激感应性。随着生物自身的发展,它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刺激感应性已经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生存。在这种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产生了动物的感觉。动物的感觉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例如,蜘蛛能感觉到落入蛛网里的苍蝇、小虫等引起的震动,蜜蜂能感觉到花儿的气味和颜色等;随着低等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他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

    4、系统的指挥中心大脑。于是其反映形式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动物心理能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综合反映。动物心理不仅包括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例如,狐狸能够利用地形地物捕捉比它小的动物,狗能把其感觉到的许多特征,如声音、服饰、气味等综合起来,认出自己的主人并表示亲昵。由哺乳动物进化到猿猴,它们的大脑已相当发达,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猿猴不仅能反映事物的个别特征,而且能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例如,黑猩猩能对水果进行简单归类,猴子能对天然物进行简单加工以攫取所需要的食物等。这说明猿猴已具有了意识的萌芽。第三,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高等动物

    5、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的出现,其反映形式也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人类意识。这是一次更重大的质变。但是这次更重大的质变不仅是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完成的。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但需要有猿脑这一生物学前提和物质基础,还需要一种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在猿脑转化为人脑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意识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这就是生产劳动。首先,劳动为意识到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一般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积极地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

    6、成这一区别的地正是劳动。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主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需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了。人的劳动这种创造性活动要求人的大脑必须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有更高级的意识这种反映形式。而抽象思维需要有能思维的物质器官人的大脑,人的大脑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类人猿是四支爬行,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朝临时站起来行走,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大脑不可能太重,接受的信息只能满足动物式活动的需要。而人每天都在劳动,劳动需要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带来了整个身体的质变

    7、,大脑的发育那是动物不可比拟的。在质上和量上有了一个根本的飞跃。而这一切转变,都是在劳动的推动下实现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中才可能产生意识。其次,劳动创造了思维的工具语言,并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进化为人脑,使意识有了自己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加强联系,就需要相互交流并且达到彼此间非用语言交流不可的地步。例如,原始人集体狩猎,就需要齐声呐喊,协调行动,捕获猎物之后,又需要加以分配等。这都需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适应这一需要,便产生了语言。最后,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状况,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思维能力。有了语言,人脑即可凭借词来进行抽象思

    8、维。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使猿脑的进化加快,脑容量越来越大,脑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严密。其他感觉器官也进一步趋于完善,能够感觉到一般动物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更丰富的感觉印象。这些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积累起来,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人类意识同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意识是以抽象概念的思维即理性思维位主要特点的,而动物的反映形式则是以具体形象的感觉形式出现的。其次,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人的意识包含有自我意识,而动物的反映形式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再次,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历史地发生发展的。动物的反

    9、映能力以器官为界限,并按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继承下来。 可见,人类意识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现象,它的最深远的根据就在物质本性之中,就在物质大厦的反映特性之中: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而生产劳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其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 在意识的起源问题上,唯心主义者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正确地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观点,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

    10、们都没有、也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问题,相反却混淆了人类意识和其他一切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宣扬“万物有灵论”和“物活论”,或把人的意识仅仅归结为生理过程,否认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些都是和唯物主义意识观相对立的。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面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就其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就其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这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具有高变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整个人脑的神经细胞多

    11、达1100亿个。其中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50亿-300亿个。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接并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联系,形成严等级式的网络结构人脑的不同部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脑皮层是意识机制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与皮下各级神经中枢相沟通,伺时由通过遍布全身的43对神经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的各个器官相联系,是人体各种生理反映和活动的控制机关和指挥机关,而遍布人体各部分的神经则成为沟通客观世界和人脑之间的顺畅通道。现代科学证明,如果大脑的某一部分受伤和致病,意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活动。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这个高度发达、完善的物质器官的物理和化

    12、学过程分不开的,是人脑接受外部刺激、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刺激了人的感觉神经时,人就会把这种来自外界的刺激转化为脉冲生物电,脉冲生物电沿着神经系统传导到人脑的不同部位后,人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然后沿着传出神经,传到相应的人体器官,从而产生一定的反映和动作。脑电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反映外部存在,处理外界信息流的过程,既伴随着电现象产生一定波形的脑电波,还伴随着热变化和化学变化,离开了人脑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人类意识就不会产生。同时,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揭示出,意识的产生是通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神经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活动是高等动物感

    13、觉、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产生的共同的生理基础。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生来就具有的反射,它是一种本能活动,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生物接受外部具体实物信号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以外其他动物的唯一的信号系统。人不仅和动物一样,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能够对语言文字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正是依靠这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反映在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般动物所无法比拟的程度。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就

    14、是意识的形成过程。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使人脑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没有客观的模特儿或原形,就没有它的映象。没有物质世界,就不会有人的意识。正像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但又

    15、不能等同于客观事物。人脑对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的适应,而是能动的改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有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这些形式是主观的。但是,无论那种形式的意识,都是对客观,的世界的反映。感性形式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的、外表的反映,是意识的初级形式;理性形式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同感性形式比较,理性形式从形式上是离开了具体事物,但它仍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第二, 意

    16、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客观的。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快慢、数量多少、程度、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特征。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先天的生理素质存在着差异,一是人们的实践经验、社会环境、阶级立场等方面的不同。但无论哪一个原因,都可以用物质的过程去说明,二者的根源都是客观的。第三,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别,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模写,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虚假和歪曲的反映,但无论正确和错误意识都有其产生的客现基础。错误的、虚幻的、荒诞的意识似乎同客观现实毫不相干的

    17、,其实,即使是歪曲虚假的观念,也都是客观对象的某种反映,都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原形。正象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打中,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只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总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唯心主义者只看到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不承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意识看成完全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等同

    18、于物质,已为人的意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类似于胆囊分泌胆汁一样,这也是错误的。 意识的结构: 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这一精神活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探求成果。情: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评价和态度。意:意志,是人类对向往的目标和理想的自觉追求、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作为“知识”、“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人类意识,不仅是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有质的区别,而且是远远高于动物感觉和心理,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反映着人类不但能够追求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而且

    19、也会追求人类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追求创造一个人与世界和谐的、美的世界。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意识又可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潜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未被唤起的、深藏于意识深处的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认识到有一定目的控制并用言词表达的意识活动。菲洛伊德哲学介绍: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意识可区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可区分为传统意、现实意识、未来意识。传统意识是人类从历史发展中继承下来的。现实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未来意识则是人们依据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形成的意识。从意识活动的指向看,意识又可以区分

    20、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对象意识是指向客体的意识,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自己的反映能力和反映过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自己的心灵),它形成对主体“内在尺度”的认识。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毛泽东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牲,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 页。动物只是本能

    21、地利用自然界,消极地适应环境。高等动物虽有某些意识的萌芽,但本质上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人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体现。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

    22、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第三,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地表现在以这些正确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意识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所处的自然界已不是原来的荒蛮世界,而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人化自然”。第四,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我国传统的医学证明。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的变化会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发生重要的影响(过怒伤肝、过忧伤肺、过喜伤心、过悲伤身)。现代社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

    23、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抗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二、 正确有效地发挥意识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结果:一种是促进事物发展,一种是阻碍事物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要正确有效地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做到:首先,意识的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其次,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这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得以正确发挥的根本保证。再次,发挥

    24、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最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物质手段。三、意识和人工智能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通常以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人工智能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让机器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以人脑和人的智能为对象,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把人看作一部自动机,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创造出某种方法,用计算机去解决那些原来只有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把人看成符号加工机,采用启动式程序设计,模拟人的智能,这也就是暂时不考虑人脑的内部结构和机制,只从人脑表现出来的种种智能

    25、加以研究。把人的感知、记忆、学习等心理活动总结成规则,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使计算机表现出各种智能;三是把人看作一个生物学机器,从人的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结构方面模拟人的智能。专家们选择人脑作为原型,以便能够造出“类似大脑”的机器。现已研制成100多个神经元模型及其他局部模型。 可见,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脑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决不能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智能机毕竟是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它

    26、大多是由电子元件等组成的机械、物理装置。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智能机所模拟的只是意识活动中能以纯形式转嫁给机器的那部分,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意志、情感、兴趣等,是任何机器都不能模拟的。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具有人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第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模拟的。人之所以有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人有人脑这个物质客体,还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是长期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朝一日即使人们能够通过生物工程组合活体神经细胞,创造出生物型的智能体,这种智能体仍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

    27、第三,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虽然有很强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但是它在没有人预先编制程序的情况下,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总结出新规律,不能作出预见,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它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智能计算机等智能机器人同人脑相比,是局部超出,整体不及。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看,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己的认识为前提。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有限的认识去模拟人脑功能,人工智能总是同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因此,从总体上说,人工智能不能超过人类智慧的界限。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证

    28、明了思维、意识不是神秘的,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能动把握的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得到了更充分的证明。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延长意识器官,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中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着的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在其本质上要依赖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就是一个统一的物质

    29、世界,实际上除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不同属性、不同表现外,什么也没有。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是坚持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这种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作用。这就坚持了物质决定论唯物主义立场。其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能动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坚持了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割

    30、裂两者就会出现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它对这个正确原则作了片面的解释,认为坚持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就不能同时承认意识的能动性。他们不懂得,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才能产生和发展。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本性,而不是外加的东西。意识是适应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也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和动物的显著区别就是人类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力量。客观唯心主义把“宇宙精神”看作是现实世界的主宰,决定一切、派生一切。主观唯心主义者夸大了

    31、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力量,鼓吹精神万能论和唯意志论它们都不能正确解决和阐明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陷入了谬误。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必须辩证地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支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的、必然的根据。规律具有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实事”。人们在认识行动过程中,首先必须面对实事、承认

    32、实事的存在,甚至要服从实事的变化规律,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可勉强去做那些经过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情。还必须看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必须通过实践这种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次,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必然联系。要认识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求”的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认识、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由于人的活动的参与,整个世界就有了十分独特的性质,即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车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是多样的。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说有无机物、有机物,有生命界、非生命界,有微观粒子和宏观星系;有实物和场;在社会中有经济、政治、民族、家庭等等;还有一系列属性如运动、时空、结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