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docx

    • 资源ID:14343046       资源大小:54.5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docx

    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是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为基础的液体,由 (约占2/3)和 (约占1/3)组成。2.内环境: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是 生活的直接环境。由 、 和 组成。3.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内环境是 。4.组织液、淋巴、血浆的异同点: 和 的成分、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中含有较多的 。细胞外液的本质是一种 ,类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以血浆为例)有 。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呼吸酶、消化酶、

    2、溶菌酶、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糖原等大分子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 和 (无机盐离子)。血浆渗透压约为 KPa。(2)酸碱度:pH为 ,与血浆中的 和 等离子有关。(3)温度: 左右。5.内环境作用:(1)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 、呼吸、 、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 。6.引起组织水肿的5种情况: , , , , 。7.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

    3、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氧化分解,需要穿过 层生物膜。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原因:外界 的变化和体内 活动的进行。2. 实例体温变化:(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 、 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 内环境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实质是指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都处于 中。4. 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5. 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 、呼吸系统、 和排

    4、泄系统等。6.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调节网络。7.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8.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1) 含量和血液中的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2)适宜的 和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9.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的可能原因 和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作出的 。2. :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 、 、 、 和 组成。3.完成反射的内部条件是 ,外部条件是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5、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5.神经冲动:神经系统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然后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 传导。6.神经冲动传导机理: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 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 。静息状态时: 外流,膜电位表现为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兴奋,造成 内流,膜电位表现为 ,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 。神经纤维上电流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 ,与膜外电流方向 。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赖于 结构。 9.突触结构基础: 、 和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 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 结合

    6、引起下一神经元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 中,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1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13.突触小泡的形成与 密切相关,突出间隙内的液体是 。14.在突触处传递兴奋时,信号转变为: 。15.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 、 和 。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 、 、 和 。16.一般来说,位于 的低级中枢受 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17.大脑皮层的功能: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 的部位。即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 、 、 和思维等方面

    7、的高级功能。18.人脑的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 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 ,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19.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 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 、 和 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和 。包括 、 、 和 。短期记忆主要与 及 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 。2.激素调节:由 分泌的 进行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下丘脑

    8、: ;垂体: ;肾上腺: ;卵巢: ;睾丸: ;甲状腺: ;胸腺: ;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 等。4.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正常值 。血糖来源: 、 和 。血糖去向: 、 和 。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胰岛A细胞:分泌 、能够使 ;胰岛B细胞:分泌 、能够使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 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 的速率。靶细胞: 。(2)分泌的调节过程 下丘脑 细胞代谢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 ,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8.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 。(2)通过 运输。(3)作用于 ,作用

    9、后激素被 。9.具有微量高效特性的物质有: 、 、 和 等。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1)调节物质: 。(2)传送方式: 传送。(3)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1)作用途径分别为: 和 。(2)作用范围分别为: 和 。(3)作用时间分别为: 和 。(4)反应速度分别为: 和 。 3.体温调节(1)热量来源: 的氧化放能。(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放热量。(3)产热途径:以 产热为主。(4)散热途径: 的蒸发、 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5)调节过程:寒冷体温 正常体温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

    10、应器( 减少, 增多)体温正常。炎热体温 正常体温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增多, 减少体温正常。(6)调节方式: 。4.水盐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 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 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 渴感补充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 。 (3)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 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 。(4)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 ;释放部位: ;发挥作用的部位: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 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另一

    11、方面, 也可以影响 的发育和功能。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 ,共同维持 ,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 或 的场所,如骨髓、 、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如主要有 和 等,其中前者又分为 和 。(3)免疫活性物质:由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 、 、溶菌酶等。2.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 和 。3.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反应的物质,如 、 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抗体:专门抗击病原

    12、体的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于_中,也分布于_及_中。4.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 、 。第二道防线: 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 细胞。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5.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 和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作用:抵抗外来 和抑制 等。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体 液 免 疫再次侵入少数 大多数细 胞 免 疫 抗原 T细胞 吞噬细胞沉淀或细胞集团+抗原再次侵入 记忆细胞 7.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有潜在增殖能力的细胞: 。T细胞参与过程: 。吞噬细胞参与过程: 。8.再次免疫的特点: 。9.淋巴因子的作用: ; 。10

    13、.防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 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 或功能紊乱。特点: 、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 和个体差异。艾滋病全称: ,英文 ;病毒全称: ,英文 ,遗传物质是 ;病理:攻击人体的 细胞;传播途径: 、 和 。11.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 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 。12.免疫学的应用(1) 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2) 可以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3) 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

    14、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向光性,即在 的照射下,植物弯向 方向生长的现象。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 达尔文实验结论: 。 (2)1910年 鲍森.詹森实验 结论: 。(3)1914年 拜尔实验 结论: 。(4)1928年 温特实验 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 ,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 。3.1934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IAA)。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外,还有 、 等。4.植物向光性原因:由于生长素 造成的, 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 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 ,从而造成 。5.产生生长素部位:

    15、 ,且生长素产生的多少与光照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生长素作用部位: ;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6.植物激素的含义: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运送到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影响的 。7.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 ,由 转变而来。8.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由形态学 向形态学 单方向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 运输。(2)非极性运输:在 中的 进行。9.生长素的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 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 、 、发育中的 和果实等处。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生长素生理作用表现及特点(1)表现:既能 生长,也能 生长;既能 发芽,也

    16、能 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2)特点: 。具体实例如: ; 。(3)作用: 、 和 。2. 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2)原因 生长素浓度低, 生长。 生长素浓度高, 生长。(3)解除措施: 。(4)应用:棉花打顶。3.生长素作用与浓度关系: 时促进生长, 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生长素作用与器官种类关系: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如根 芽 茎。生长素作用与植物种类的关系:如双子叶植物敏感性 单子叶植物。生长素作用与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的关系: 细胞对生长素敏感, 细胞则比较迟钝。3. 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 、 等,用于防止 、促进 、

    17、获得 、促使扦插枝条的 等。4.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常用方法:浸泡法:把插条的 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 ,处理 至 。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 ,并且最好是在 和空气湿度 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 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深约 即可。(2)变量分析:自变量: 。无关变量:处理溶剂剂量、 、 等。5. 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的信息。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1. 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 和 。(2)主要作用:促进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 和 。 2. 脱落酸(1)合成部位: 根冠、 等。(2)主要作

    18、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 。3. 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 。(2)主要作用:促进 。4. 乙烯(1)合成部位: 。(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 。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 共同调节,如 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 的合成,使其含量 ,反过来又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6.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_产生的,而动物激素则是在专门的_ _产生的,动物激素通过_运输至相应的_发挥作用。7.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 ; 能够抑制种子萌发的激素: ; 能够促进器官脱落的激素: ;能够抑制器官脱落的激素: ;促进生长的激素: ;

    19、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 。8.植物生长调节剂含义: 的对植物的 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优点:容易 、 广泛、 等。9.植物生长调节剂具体应用(1)用 催熟。(2)用 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3)用 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10. 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 、药物效果、药物毒性、 、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 、施用方式、 和施用次数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1.种群:生活在 的 的 个体。基本特征: ; ;迁入率和迁出率; 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2.种群密度:种群在 中的个体数。其可应用于:农林害虫

    20、的 、渔业上 的确定等。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 步骤: 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 求每个样方的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适用范围: 及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等。样方面积:草本 ;灌木 ;乔木 。取样关键: 取样。计数: 。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 和 。(2)标志重捕法 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 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适用范围: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标志物要求: 、 和 。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应没有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含义:对应时间: 。比率:对应个体(如出生率为新产生个体)占该 的比值。

    21、(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 率高,种群增长快。(3)意义:上述四种“率”是 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5.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 、 和 。(3)意义:可预测种群 的变化趋势。6.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 降低害虫 。 (4)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 。7.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 或 。8.个体具有 、 、 、 等特征。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形式。2.建构

    22、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 检验或修正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 。(2)曲线图:优点是 。4.种群“J”型增长曲线(1)形成条件: 和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等。(2)数量变化: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 (入)增长(3)有无K值: 。(4)数学公式: 。(5)增长率为: (常数)。5.种群“S”型增长曲线(1)形成条件: 和 有限;种群密度 ;天敌数量增加等。(2)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在 上下保持 稳定。(3)有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数量)。(4)应用:海洋捕捞后应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这样既可获得 ,又可使其种群 ;灭鼠时应使其种群

    23、数量在 以下,以防止 。6.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 、食物、 、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 甚至 。(3)研究意义 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 ;拯救和恢复 。7.“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1)用 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空间、pH、 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8.“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步骤(1)加培养液,将10mL 培养液或 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

    24、接种:将酵母菌接种于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3)培养: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 天。(4)计数: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 的方法估算。(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 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种群数量先 ,然后趋于 ,如果再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又 。9.“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事项:(1)振荡试管的目的: 。(2)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是否需要做重复实验:。(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当。(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应 。(5)酵母菌细胞个数/mL。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

    25、构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 内聚集在 中 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关系;群落的 ;群落 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 和 。(3)基础:研究 是研究群落的基础。2. 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 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3. 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等。常表现为 ,有时表现为一方 ,另一方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

    26、生物(寄主)的 或 ,摄取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 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 结构和 结构。垂直结构具有 现象;决定因素: 。水平结构具有 分布;决定因素: 。(3)意义: ; ;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调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 ;二是 。(3)探究步骤准备:制作 、记录 ;取样:去 ;将罐按入土中;花铲取罐;塑料袋保存;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 ;简易方法: 或 取虫。观察和分类:设计 便于记录;借助 查清名称;使用放大镜、 观察。统计和分析:统计 ;完成研究报告。(4)

    27、结论:不同群落优势种 ;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丰富度 ;环境条件越优越,丰富度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1.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演替原因:群落是一个 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实例: 、 、 上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灌木丛 。如 、 、 上进

    28、行的演替。3. 裸岩上的演替原因:(1)地衣分泌 ,加速 ;(2)较高大的植物争夺 ,成为 。4. 种群取代只是 的取代。5. 裸岩上演替的总趋势:物种 、结构 、功能 。6. 群落演替的原因:环境变化,对一些生物 ,对另一些生物 ;植物和动物本身的 ;生物之间的相互 ;人类活动。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不合理方式:如 、 、 等。(2)合理方式:如 、 、 等。(3)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8.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 、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 ,并且成为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

    29、环境的关系,走 的道路。(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4)预期结果:预计到2010年,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 和 的功能将大大增强。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 及其 的总和。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热能、水、空气等,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变成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解者:主要是 和真菌,将有机物转

    30、化为 ;加快 ;帮助 和传播种子。(4)消费者:动物,包括 性动物、 性动物、 性动物和 动物等,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遗物中的 分解成无机物。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1) ,如 。(2) ,如 。(3) ,如 。5.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2)起点: 。(3)终点: 。(4)不参与: 和 。(5)食物链中的的种间关系: 、 、 。6. 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 连接成的复杂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 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 植物,也可能被 肉食性动物所食。7. 功能(1)生态系统的 ;(2)生态系统的 和 的渠道;(3)生态系统保持 的重要条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传递、 和散失的过程。2. 能量


    注意事项

    本文(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