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心理学 从众.docx

    • 资源ID:14337766       资源大小:26.5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 从众.docx

    1、社会心理学 从众抢盐风波的发生说明了什么?1、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盲目从众的现象2、盲目从众的现象有很大的危害。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人们是怎样想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 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第六章 从众第一节 剖析从众一、经典的从众研究二、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三、从众、顺从与接纳一、经

    2、典的从众研究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此后心理学家阿瑟(S.Asch)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

    3、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实验材料是12套成对的卡片(其中a与c韦等长线段),要求123名大学生判断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 判断在两种场合中进行,一种为单独判断,另一种场合是按组进行判断。在单独判断的时候,所有被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但是在分组判断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分组判断时,每组7个人。其中6个人为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个人为真正的被试。当实验者呈现一对卡片时,要求被示回答“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要求助手先回答,被试后回答)”,在18次实验的前6次助手的回答是正确的,预备试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从第7次实验开始,6名助手异口同

    4、声、斩钉截铁的回答”a=b”,此时大约有32%的被试感到迷惑,弄不清楚为什么其他人的判断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同,但最终屈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做出了与大家一致而错误的判断。由此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总是对的。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

    5、”。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英寸”,另一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英寸”。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被试明显地改变了他们的估计。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规范是错误的。为什么?光点根本没有移动!那只不过是谢里夫利用了称之为似动现象的视错觉。谢里夫和其他人利用这一技术回答了个体易受暗示性的一些问题。如果一年以

    6、后再对人们单独地重测,那么,他们的估计是分散的还是依然遵循群体规范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依然遵循群体规范。(这是顺从还是接纳。)3.米尔格拉姆权力服从实验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 什么是从众

    7、现象? 典故: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典故:一位

    8、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材料一:今天我们做一道作业题

    9、,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请列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请你思考:从众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 材料三(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2)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想一想: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有些从

    10、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慎待从众 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看待从众呢?温馨提示: 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现象,理性地分析,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克服消极从众,不断完善自我。 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学会主宰自己。 告别幼稚,走向成熟,走向自主独立的人生!1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 )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标新立异 墙头草,随风倒 坚持己见A B C D3、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安静的复习。高欣在进教室前

    11、还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进来后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的回到座位,开始复习。高欣的行为是( )A消极的从众现象 B积极的从众现象 C考试紧张的现象 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4、学校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胆小的张华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为班争光,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不差,于是也报名参加比赛。他的行为说明了( )这是一种积极的从众现象 积极的从众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出风头的表现 这样的从众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A B C D5、一位同学见到别人打球,自己也打球;过几天又随另外一位同学去画画,没几天看别人下棋有意思,又去下棋。这位同学的心理是( )A积极健康的好奇心理 B盲目的从众心理 C形成稳定兴趣的

    12、前提 D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6、盲目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它会( )弱化自我意识 窒息个性的发展增强自信心 扼杀创新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影响集体的事业A BC D 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的从每个同学的座位边走过,以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然后,他回到讲台,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那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学生的座位旁走过,一边走一遍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味道。”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

    13、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这一次除了一位同学外,其他同学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做又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了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第二节 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和模型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关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刻板印象由希腊词语stereos和tupos组成,它们原来的意思是rigid(坚硬的)和trace(痕迹)。1798年这个词生成

    14、时,指的是刻印铅字的模版,由新闻工作者W. Lip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 (二)刻板印象的特性(1)刻板印象通常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个体所有,并且某一群体的每一个体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2)刻板印象是社会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固定的印象。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改变。(3)在同一社会文化或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 (三)内隐刻板印象 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明确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主张从意识和无意识的角度来区分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

    15、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换句话说,它指当一个类别线索呈现时,在认知者没有注意或意识到时被激活的社会类别联想。近年来对刻板印象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较难受到意识性抑制。(四)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即不同的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维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Fiske(1999)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的主要观点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假设:(1)双维结构假设:热情和能力决定外群体的分布。(2)混合评价假设: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SCM假设许多目标群体

    16、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混合的,即在热情和能力双维中,大多数群体被评价为热情但是缺乏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是不够热情友好,处于既热情又能干和不热情也不能干的群体很少。(3)社会地位假设:由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预测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受到在相应情景中群体之间感知到的和实际上的经济、地理、规范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所有复杂的社会都是以等级的形式组成的,而且资源有限。因此,通过群体之间在社会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他们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位置。SCM 提出:地位越高的群体就越有可能被刻板地认为有能力;同时那些有能力获取或占有社会资源的群体可能被刻板地认为缺乏热情。(4)群体偏好假设:刻板印象中普遍存在参照群体偏

    17、好和外群体贬抑。SCM认为,由于参照群体偏好包括内群体偏好和社会原型群体偏好,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偏见强烈而持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刻板印象中,人们对于参照群体会存在积极评价的偏好,同时因为内群体偏好的存在而产生相应的外群体贬抑。已有的在美国的研究显示,唯一不产生歧义的积极刻板印象的目标群体就是参照群体。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将复杂的刻板印象内容简化为能力和热情两个基本维度和四个主要假设,是该模型突出的优点,它不仅可以清晰的反应理论,而且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工具。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而言,SCM为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刻板印象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性偏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

    18、究课题。同时该模型的泛文化普遍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和更多的研究来检验。二、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社会心理学中对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取向1: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取向、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取向、认知(cognitive)取向和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的研究高潮在1940-1950年,时值二战后不久,因而它的研究以偏见、歧视为核心。该理论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学派试图在人格和偏见之间找到关联,他们认为种族主义、法西斯、反犹太这些都是权威人格的典型表现。 (二

    19、)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认为必须在族群或社会水平上,而不是在个体或人际水平上研究刻板印象。该学派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刻板印象的获得模型及传递上。 (三)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刻板印象。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条线路展开:一是较为流行的印象形成的观点;二是把刻板印象视为一种记忆现象,着重探讨影响人的信息的获得、表征和回忆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1。 1 杜秀芳. 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6(6): 105-108.(四)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从其核心概念出发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

    20、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力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体身份的动机,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 三、常见刻板印象 (一)性别刻板印象(二)年龄刻板印象 (三)国民刻板印象(四)职业刻板印象四、刻板印象的测量(一)直接测量法(二)间接测量法 (一)直接测量法1.自由反应法 自由反应法(Free Reaction Measures)是评估刻板印象内容最容易的测验,它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给定群体的特征,即简单地要求人们回答他们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如同性恋、妇女和老人的感觉,并且用他

    21、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数。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自由反应很容易获得,而且这还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性。 2.Katz和Braly法Katz和Braly在1933年发表的一种可以测量刻板印象的简易方法。实验过程:先给被试呈现描述品质的形容词词表,然后要求被试指出符合某一群体的词汇,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定义为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个程序很容易操作,并且所需时间较少,被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评估对若干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因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研究刻板印象的标准方法。这一方法的局限性是有的被试不愿意评价不同民族的人格特质,尤其是那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的群体。3.Brigham法 Brigham(1971)采用简

    22、单百分比(percentages of shared attributes)的办法来测量刻板印象,他要求被试给出群组中具有某种特质的成员的百分比。首先他给被试呈现一个里克特量表,上面提供了从0一100%之间的十个等级的答项。如果被试选择“90%”的葡萄牙人是友好的,那就说明“10%”的葡萄牙人是不友好的。Brigham的这一测量技术可以计算出被试刻板印象的程度。 4.Gadener法Gadener(1973)在其研究中要求被试按照群体多样的语义或者特征类型进行评估,然后计算出被试对每一等级、每一群体所给出的平均比率,那些高于统计学上中间值的比率可以被认为是刻板印象的一部分。一些有最高的两极分化

    23、率(依据t值)的特征数字被用来定义刻板印象。这一测量方法是以强度来划分等级的。 (二)间接测量法 1.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是基于反应时的一种间接的测量方法,是由Greenwald(1998)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IAT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Shelly DFarnham, Anthony G Greenwaid, Mahzarin R Banaji, 1999)。 Greenwald实

    24、验研究 Greenwald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一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更易于将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而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起,证实了种族刻板印象的存在,并发现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态度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刻板解释偏差刻板印象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是人们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它作为测量内隐态度的一种指标,反映了个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在其信息加工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生的作用(Sekaquaptewa et al., 2003)。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实验研究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测量

    25、产生于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实验具体要求被试完成相关问卷,以检测被试是否存在SEB。问卷由若干个原因填空句子构成,但它们均只向被试呈现前半句,这半句写出的是事件的结果,而后半句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状况填写,即对前半句所描述事件结果进行归因。而研究者则通过计算个体归因后提出解释的数量以及确定解释本身的性质(内/外归因,或则个人/环境归因)来计算出SEB值。 第三节 偏见主要问题:1.避免偏见的动机有哪些?你认为人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偏见吗?2.如何消除偏见?一、偏见的概念及特征(一)偏见的概念偏见(prejudice)是人们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所持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态度。此种态度内包括认知的

    26、成分较少,情感的成分较多,因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可能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 (二)偏见的特征(1)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偏见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5)偏见还是一种内隐的观念。 二、偏见的来源(一)偏见产生的理论解释 1.替罪羊理论2.群体冲突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认同理论(二)偏见持久存在的原因1.认知因素 类别化, 突显性,基本归因错误 2.社会因素从众 ,服从 三、偏见的常见形式 (一)种族主义(二)性别主义四、社会性偏见的控制偏见可能来源于负性情绪的联

    27、想,或者源自行为辩解的需要,又或许是刻板印象的作用。偏见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性,这是人类认知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偏见被认为是一种消极表现,因此人们会有意识或自动地对偏见进行控制,表现出无偏见的行为反应。 (一) 控制偏见的动机分类 人们在表达对偏见对象的态度时,不仅会受到自动激活的刻板印象的作用,还会受到个体动机的影响,这种动机就是控制偏见动机(motivation to control prejudice)或无偏见反应动机(motivation to respond without prejudice)。控制偏见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无偏见反应动机和外在无偏见反应动机。 (二)控制偏见

    28、的内隐动机控制偏见的内隐动机虽然不能够直接测量,但是可以通过测量逻辑上合理的相关指标来获得控制偏见的内隐动机的状况。研究者提出了两个测量指标:一是个体对偏见的内隐消极态度;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偏见的内隐信念。 (三)避免偏见的动机人们避免偏见的动机首先来自于维护平等主义自我形象的需要。 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想有偏见,但是偏见的习惯却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而且无论是偏见高的人还是偏见低的人,有时具有相似的自动化偏见反应。避免偏见的动机会抑制刻板印象的激活,并可抑制已激活的刻板印象的应用。五、偏见的消除社会化 群体接触 改变认知 自我检控 重新分类 第三节 歧视主要思考题:1.现代种族主义具有

    29、哪些新的表现形式。2.你能否举出发生在你身边的歧视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一、歧视的概念与特征(一)歧视的概念歧视(discrimination)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不公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歧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歧视”是指“区别对待”;狭义的“歧视”是指“不同等的对待相同的人或事”或者“同等的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歧视是个体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对某一群体及其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向。 (二)歧视的特征 歧视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歧视是一种行动或行为;其二,歧视是一种区别对待,因此具有排斥性。 (三)歧视的种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歧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

    30、广泛,歧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经济歧视,政治歧视,文化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地域歧视,宗教歧视 二、群际歧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群际歧视(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一)群际歧视现象群际歧视就是群体因其所具有的某些客观特征而使其成员在与外群体成员竞争时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现象。社会中的群际歧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内群体偏爱、外群体贬损、种族主义、种族隔离和群际区分等。 第四节 团体与团体心理一、团体概述1.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当个体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团体。 群际歧视de分类根据

    31、最小群体范式下对待匿名人的不同方式将群际歧视分为两种:歧视反对(discrimination against)和歧视赞同(discrimination in favor)。前者把匿名人直接当作内群体成员对待,较之对待外群体成员要更积极;而后者把匿名人直接当作外群体成员来对待,不及对内群体成员那么积极。 群际歧视中的积极-消极不对称效应 在最小群体范式下,个体在分配积极资源时(如硬币),倾向于分给内群体成员的资源显著多于外群体,使外群体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表现出内群偏爱的群际歧视,而分配消极资源(如噪音)或撤消积极资源时则没有出现群际歧视,或者表现出较弱的群际歧视,这就是群际歧视中的积极-消极不对称效应(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y effect,简称PNAE)。群际歧视的实验研究Eric Luis Uhlmann等人近期对企业雇佣过程的研究也发现,无论是实验室还是现实工作情境中,都存在性别和种族歧视,传统上属于男性的、高地位的工作都很少雇用女性;女性的报酬、权利和升迁机会也都不如男性同事。Monica等在言语表达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群际歧视现象:相对于描述外群体行为,个体在描述内群体行为时倾向于运用较积极的、抽象的词语,随着群体实在性的增强,对外群体的描述偏差也增加,其极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 从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