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2.docx

    • 资源ID:14294199       资源大小:28.4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2.docx

    1、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2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2)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

    2、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

    3、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

    4、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曲词朗诵TV的制作 音乐:琵琶曲情人的眼泪 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节支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临别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投影:画面

    5、一“送别途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 赏析端正好 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边讲析边板书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 杜甫登高 范

    6、仲淹苏幕花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集体背诵。(投影:画面“送别途中”)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提问、点拔、板书 板书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借 情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景 中 马儿 车儿 抒 见 松了金钏 情 景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 小结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 投影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

    7、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

    8、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

    9、苦。(课堂整体板书:叛逆 倔强) 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 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 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 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 (1)运用想象、联想;(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设影“惜别目送”

    10、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 (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点学生习作。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 课堂整体板书:念 投影整体结构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背景音乐:黄梅戏唱段 板书设计: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借 情 马儿 车儿、 景 中 松了金钏 抒 见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

    11、瘁 情 景 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

    12、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

    13、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二、教学过程、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

    14、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

    15、伤的悲凉意境。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

    16、,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

    17、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四、板书设计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

    18、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二、教学过程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2、进行课堂讨论。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19、。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20、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

    21、突出。三、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问题讨论: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

    22、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四、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xx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五、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思想启迪 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六、西厢记长亭送别写情方式管窥 戏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但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感人至深”者甚少,往

    23、往动情之语,并不动情。究其原因之一,常由于作者刻意写情,却忘了凭据,情与物离,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未免流于浮泛。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写情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笔者下对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写情方式作一管窥。以就正于方家。 以形表情。抽象的感情总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才能使人感知其情。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作者透过人物外形写其内心,一种是实写的方法。到了长亭之上,莺莺见张生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的背景下,“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眼汪汪不敢垂,莺莺说她“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一传神的细节,亮出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猛然见了把头低”,临别之际,她多么想再看看

    24、他呵,可是只见他在那里强抑悲愁,更加心如刀割,她又不敢在老夫人和僧人面前表露感情,只得赶忙低下头,在那里“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佯为整衣,借以掩饰。一个大家闺秀矜持之态活现了出来。当张生即将跨马登程时,因为老夫人与长老已不在身边,她也就没有了顾忌,“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也就让强烈的感情尽情地流露于形色了。写其外形,作者还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她的形销体损。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才听到一声“去”,手镯也就松了,才望见将分手之处,也就消瘦了,夸张地表现了莺莺听说张生将走,内心是如何的如煎如焚,长亭之上,莺莺想到虽然久后成佳配

    25、,可是要苦度一段时间,她说:“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腰肢变得瘦小了,刻骨相思不言而喻。不管是写实还是夸张,都由于抓住了人物外形特征,因而就避免了空洞的讲怎么愁怎么痛,使人缘形而知情。 以景明情。莺莺的深情厚意,还通过对具体景物的观感来显示,一是借景言情。在送往长亭的路上,莺莺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她“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就觉得“柳丝长玉聪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路边柳丝摆荡,她想缚住张生的马儿不行,疏林成行,她想请它挂住夕阳不西沉,这样可以和张生多待一会儿。她与张生话别,说分别之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以所见荒凉落寞的景象,

    26、显示内心的忧郁悲伤。二是以景托情,临分手时,莺莺在“四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以典述情。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她唱:“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这儿连用几个典故以表明心情。“红泪”,传说古代曾有一个少女被选入宫,辞别父母时,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这儿借以说明伤心至极。“比司马

    27、青衫更湿”,是融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儿是说莺莺为离别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未饮心先醉”系化用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先如醉”,一经改动,语意更加沉重,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本事,因而借用后就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为具体形象,既经济了文字,又增强了表现力。 以喻写情。形象化的比喻,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莺莺诉说她内心愁苦,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并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属人心理活动的愁和恨,比拟成有形、有量、有重之物,能把华岳的

    28、三峰压得低下去,能用大车小车装载。这里同时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把莺莺的愁极恨绝写得真切感人。从上述可见,作者对莺莺心理活动的刻画,不是直通通的喊叫,也非空洞洞的叙说,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概念的意思形象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够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直感到“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从上述可

    29、见,作者对莺莺心理活动的刻画,不是直通通的叙说,也非空洞洞的喊叫,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概念的意思形象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够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七、拓展提升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 例如:【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 又无情地飘离 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 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 风,肆意狂乱了思绪 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