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

    • 资源ID:14290451       资源大小:21.0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

    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古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 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 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 ,律诗(五言、七言和 排律)。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 强边防

    2、,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 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 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于是边塞风光 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 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 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 塞生活的作品, 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 如使至塞上 就极富代表性。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

    3、年, 王唯奉唐玄宗之命, 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 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 (一问才知道 ),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 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 和孤寂之情。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 此导入讲解全诗。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 又写景

    4、,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 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 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提问( 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 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 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

    5、既显 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 有力。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 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 刻上自己的名字。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 “抑郁到慷 慨”)四、总结。五、写诗充分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 分享。六、布置作业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黄鹤楼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

    6、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 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 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 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 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 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丘。三

    7、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 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 1985 年 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 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 多 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 7 次,重建和维修了 10 次。 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 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 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 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

    8、,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 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 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 报恩录记载, 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 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 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 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 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 “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 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 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 1:诗中借

    9、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 绘一下问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 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 只留 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 草木茂盛 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 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 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10、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五、再次朗读古诗六、作业布置完成点击;背诵古诗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 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 1),听诵读。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注释】南山:指庐山。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 “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 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 之心。“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 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 “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 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 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 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

    12、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 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 “但使”,只要让;“愿 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 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 躬耕自食、 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 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 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 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三)? 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 是诗人的归隐宣言, 情感激切、 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

    13、;与归园田居(其一) 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 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 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 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 是一种审美的描 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 相比,后者是真实 的田园生活, 弥漫着人间的烟火, 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 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 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 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 ,诗人 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 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 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 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 一)所构造的宁静平

    14、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思想。(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5 小结: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 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 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更重要的是, 就其所抒发的感情 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 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 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 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 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

    15、活, 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 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 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 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 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 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 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 “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 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 (多媒体 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四、布置作业: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 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 有什么共同特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一)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拟古(其七)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其一)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 受最深的艺术特色。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