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体设计.docx

    • 资源ID:14272669       资源大小:362.3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体设计.docx

    1、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体设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体设计孟凡超(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社会经济意义与大桥主体工程的桥位及工程规模、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建设条件、总体设计、桥梁方案、隧道方案、人工岛方案,提出了大桥的挑战以及基本对策与设计指导思想。关键词:港珠澳大桥 工程方案 面临的挑战 基本对策 设计指导思想一、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与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后又一项超级工程,是当今世

    2、界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的桥、岛、隧一体化的集群工程,它是我国迈向桥梁及交通建设强国的里程碑项目。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国家与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与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改善珠江西岸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与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加速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桥位及工程规模大桥东岸登陆点位于香港大屿山机场西南的散石湾,西岸珠海登陆点为拱北,澳门登陆点为明珠;工程建设包括三项内容: 1海中桥隧主体工程;2香港、珠海及澳门三地人工岛

    3、口岸工程; 3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及配套工程。 根据三地达成的共识,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三地口岸与连接线由三地各自负责建设。海中桥隧主体工程总长约29.6公里,东起自粤港分界线,西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采用桥隧组合方案,穿越伶仃西航道与铜鼓航道段约6公里,采用隧道方案,其余约22.9公里段采用桥梁方案,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与非通航孔桥。为实现桥隧转换与设置隧道通风井,主体工程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东、西人工岛各长约625米,造陆面积各约为10万平方米。香港口岸位于香港国际机场东北面填海兴建,占地约130公顷,分别与港珠澳大桥、香港国

    4、际机场及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相接。珠海口岸与澳门口岸在澳门明珠点附近内地水域填海同岛设置,填海面积217公顷。珠海连接线起自珠海口岸人工岛,经湾仔、珠海保税区北,止于珠海洪湾,接拟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珠海南屏至洪湾段,全长约13.9公里;全线在南湾、横琴北、洪湾等3处设置互通式立交。澳门连接线(桥)起自澳门口岸,连接至规划建设的澳门填海A区,长约150米。香港连接线起自粤港分界线的大桥主体工程,经香港口岸人工岛,连接至大屿山高速公路,全长约15公里。港珠澳大桥自香港大屿山东涌至珠海拱北的主线桥隧工程总长约5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桥隧组合工程。三、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标准主体工程采用六车道高速

    5、公路标准,同时满足内地及香港规范要求,主要技术标准为: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2.设计速度:海中桥梁、隧道设计速度为100km/h;进口岸前逐步限速。 珠澳口岸人工岛互通设计速度采用40km/h;东、西隧道人工岛岛上匝道设计速度采用30km/h;3. 行车道数:双向六车道;4. 设计寿命:120年;5. 建筑限界:路面总宽度:33.10m;6. 最大纵坡: 3%;7. 路面横坡:桥面横坡:2.5%; 隧道路面横坡:1.5%;8.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采用公路-I级。同时满足香港Structure design manual for highways and railways中规定的活载要求;9.

    6、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3.52m(1985国家高程基准);10. 设计最高水位:3.82m(1985国家高程基准);11. 设计通航净空:桥区通航孔设置以及通航孔净空尺度要求见表1所示;表1 各通航孔净空尺度表通航孔所在航道通航吨级(t)通航孔个数净空高度(m)净空宽度(m)备注青州水道10000142.0318单孔双向九洲航道10000140.0210单孔双向江海直达船航道5000224.5173单孔单向各小船航道500-20.085利用边孔隧道300000人工岛口门宽不小于4100m,满足-29m通航水域不小于2810m12.地震设防标准: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对于隧道、通风竖井、人工岛的

    7、地震设防标准考虑两种重现期定义,对应于两种极限状态:工作状态 120年极限状态 1200年对于桥梁的非通航孔桥的地震设防标准有三种重现期定义,对应三种极限状态:工作状态 120年极限状态 600年结构完整性状态 2400年对于单孔跨度大于150 m的桥梁的地震设防标准有三种重现期定义,对应三种极限状态:工作状态 120年极限状态 1200年结构完整性状态 2400年13.设计洪水频率:1/300。四、主要建设条件建设条件的特点分述如下:1.气象特征大桥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工程区年平均气温在22.423之间,实测极端最高气温为38.9,极端最低气温-1.8。桥址区域年盛行风向以东南偏东

    8、与东风为主,热带气旋影响十分频繁,平均每年2个左右,最多时每年可达6个,自4月至12月均有可能发生,主要集中在610月。桥区重现期120年10分钟平均风速达48.7m/s。2. 水文特征工程区水域宽阔,水下地形具有中、西部宽浅、东部窄深的显著特点,九洲航道桥以西水深在34m之间(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九洲航道桥至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之间水深为45m之间,江海直达船航道桥至青州航道桥之间水深为56m左右,青州航道桥至西人工岛之间水深为68m左右;西人工岛以东工程沿线水域水深较深,沿线水深基本在8m以上;其中大濠水道最深处可达17m左右,10m深槽宽度达2.3km左右。桥区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海

    9、区,水位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相对较平缓。实测最高潮位3.52米,最低潮位-1.32米,最大潮差3.58米,最小潮差0.02米,平均海平面0.54米; 300年一遇设计高水位为3.82米,低水位为-1.63米。潮流呈现往复流运动形式,具有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中部海域潮流流速比两边大的特点。涨急时垂线平均流向基本为N向,落急时垂线平均流向基本为S向;实测最大流速2m/s,垂线最大平均流速1.36m/s。根据九澳站1986年2001年波浪观测资料统计,波浪常浪向为SE、SSW与S向,出现频率分别为20.024%、18.693%与16.907%;强浪向为ESES向;有效波高大于1m的波出现频率为4.9

    10、6%。依据桥址站2007.42008.3与2008.610实测资料,实测最大有效波高(Hs)3.64m,周期(T)为5.3秒,波向为SSW向。依据桥墩前墩前行近流速、桥墩宽度、墩形、水深、床沙粒径、水流交角等资料,按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对基础冲刷进行了计算,具体成果见表2。表2 100年一遇水文条件下冲刷计算成果表桥梁方案墩 型天然泥面高程(m)冲刷后高程(m)青州航道桥主墩-6.2-20.8辅助墩、过渡墩-6.2-15.6江海航道桥主墩-5.0-15.9过渡墩-5.0-14.5九洲航道桥主墩-4.0-14.0过渡墩-3.8-10.6非通航孔桥1

    11、-6.0-16.9非通航孔桥2-4.8-15.6注:非通航孔桥1系指跨度110米,非通航孔桥2系指跨度85米。 航运特点桥区所在的水域宽阔,航道众多,航线复杂、通航船型类型众多、船舶通航密度大、通航要求高,航行安全管理要求高。工程沿线从西至东有九洲航道、江海直达船航道、青州水道、伶仃西航道、铜鼓航道与香港侧航道;现状平均每天船舶交通流量可达4000艘次,每年可达150万艘次。 地质特征大地构造上,本工程近场区主要处于华南褶皱系粤北、粤东北粤中坳陷带的永梅惠阳坳陷,区域构造稳定,适合大桥建设。工程主线区覆盖层厚24.089.3m,按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可划分为5个大层组。其中,第一层组为全新统海相

    12、沉积的淤泥、淤泥质粘土与淤泥质粘土夹砂等软土,工程性能极差;第二层组主要为晚更新统晚期陆相沉积的软可塑状粘土,其埋藏浅、层厚较薄、分布不均匀;第三层组主要为晚更新统中期海相冲积的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与软可塑状粘土,以软弱中软土为主,工程性能亦很差;第四层组为晚更新统早期河流相冲积物,以中密密实砂类土为主,承载力较高,在基岩埋藏较深的地段,可作为基础持力层;第五层组为基岩风化层,工程性能较好,但据已有钻探及物探资料分析,基岩顶面起伏变化很大,风化差异显著,沿桥位线共分布有4个风化深槽,宽达4301000m,深槽内全、强风化层厚度多大于40m。软土分布广、工程性能差,基岩面起伏大及存在风化深

    13、槽是工程建设中需重点关注的地质问题。桥址区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潜水、承压水与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水样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相似,对砼、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具有较强腐蚀性。 航空限高要求香港大屿山机场位于大桥东岸登陆点附近,澳门机场位于大桥西岸附近,大桥部分线位位于香港、澳门机场飞机起飞与降落的飞行区内,工程方案的选择需满足大屿山机场与澳门机场航空限高要求。大屿山机场与澳门机场临近大桥登陆点附近辟有禁航水域,大桥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考虑这一因素。 环保要求大桥线位穿过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在方案设计及工程建设中需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 水利防洪要求为降低大桥

    14、建设对珠江口水利防洪影响,水利部门要求大桥阻水比控制在10%以内,并将非通航孔桥承台全部埋入海床面以下。五、主体工程总体设计1项目建设面临的挑战港珠澳大桥所处的特殊区位、建设条件与具有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面对的四大挑战:建设管理的挑战、工程技术的挑战、施工安全的挑战、环境保护的挑战。2总体设计目标三地政府提出本项目的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总体设计需满足建设目标并充分考虑建设条件,达到“安全、耐久、环保、经济”的总体目标。3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根据主体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特点及建设条件,总体设计及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如下:1全面实现“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

    15、装配化”工法为总体设计思想,以适应工程区台风影响、航运复杂、环保要求的特点,保证施工安全及航运安全、确保工程质量、降低现场工作量、减少海中作业时间、保护海洋生物、保障工期; 2方案总体布置中以尽量减少阻水比,满足水利部门要求为目标;3注重景观设计,充分进行桥梁及人工岛总体方案比选;4总体设计充分考虑为运营养护提供方便,按照“需求引导设计”思想开展设计工作; 5本工程专业广、接口多,总体设计中注重各专业接口的协调及平衡,使之达到总体最优的目标。 4 总体平、纵面设计平面设计主要考虑:与香港侧工程在平面上顺接,满足双方要求;为降低隧道出口段的设计施工难度,隧道起点段路线取为5500m不设超高的大半

    16、径圆曲线;保证通航孔桥位于直线段,降低通航孔桥设计施工难度;尽量减少与水流夹角;平面曲线指标尽量提高,按不设超高控制,处理好平纵配合设计;妥善处理好主线与东、西隧道人工岛及珠澳口岸人工岛匝道布置;平面设计线形见图2。纵面按主线最大纵坡小于3%控制设计,各控制点高程满足通航要求及机场航空限高要求。航道桥纵断设计原则为:竖曲线长度宜包含整个通航孔桥长(路线范围内应为凸曲线),通航孔桥桥梁中心两侧纵坡应对称,即将通航孔桥范围内的变坡点放在桥梁中心位置。两通航孔桥间非通航孔桥推荐平坡方案,通过2.5%的横坡及适当增设雨水管解决排水问题。隧道段纵断面设计原则为:尽量减短人工岛长度,减少基槽开挖量,隧道段

    17、采用W形坡。5桥梁总体跨径布置1通航孔桥布置青州航道桥桥跨布置为110+126+458+126+110=930m;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跨布置为129+2258+129=774m;九洲航道桥桥跨布置为85+150+298+150+85=768m,均满足通航要求。2主线非通航孔桥布置江海直达船航道以西,水深 34m,基岩埋深2455m,小跨径为经济跨径,为减少桥墩数量并减少阻水率,适当增大跨径,推荐采用85m等跨;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以东,水深510m,基岩埋深6089m。该处位于潮流主通道,采用较大跨径,以减少阻水率。为在经济性与阻水率之间获得一个平衡的跨径,经经济技术比较后推荐采用110m等跨;同时

    18、,为实现江海直达船航道两侧景观协调一致,在其西侧一定范围与东侧对称布置了10孔110m跨非通航孔。3 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布置人工岛结合部采用合理压低桥梁起始处标高来缩短人工岛长度,按照300年一遇洪水加浪高不进入桥面为原则,浪高影响范围内桥墩与主梁固结,取消支座。为抵抗梁体承受的波浪力,临岛附近桥梁采用小跨径,采用不锈钢钢筋及增加混凝土致密性解决耐久性问题。岛桥连接处构造参见图4。图4 岛桥结合部纵向位置关系图 粤港分界线至东人工岛段桥跨布置为2(347.5)+335m,结构外形及风格与香港侧保持一致。 西人工岛岛桥结合段桥跨布置为2(344)m。4 珠澳口岸连接匝道桥珠海、澳门口岸内客、

    19、货检分区设置,在大桥与口岸连接处需设置定向立交桥,使客、货车进出各自查验区。主线桥采用484+30m一联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各匝道桥上部主梁采用2540m跨单箱单室等截面连续箱梁。6 隧道方案及布置经对沉管工法及盾构工法进行深入比选后,为减小隧道人工岛长度,减小对水流的长期影响,降低施工风险,推荐采用沉管法,隧道纵断面布置参见图5。图5沉管隧道纵断面布置首节管段与暗埋段相接处管底标高确定为-12.5m,暗埋段干施工时的水头差控制在15m以内,降低工程难度及风险;同时,为尽量缩短人工岛长度,在岛隧结合部,岛头合理向岛身移动,部分管节露出海床,对此部分管节参考国际上厄勒海峡及韩国釜山隧道经验,

    20、采用特殊的大型块石及锁管石块进行覆盖锁定防护,沉管隧道两侧采取防撞措施,避免露出海床的沉管船撞风险。7隧道人工岛布置为实现桥隧转换,设东、西两人工岛,东人工岛西边距铜鼓航道中心1563米,采用椭圆形布设,形似“蚝贝”,岛长625m,总面积为103161m2;西人工岛东边距伶仃西航道中心2018米,也为椭圆形岛,岛长625m,总面积为97962m2。为减少阻水效应,两岛均位于-10米等深线以外。8 桥、岛、隧总体布置主体工程主线立面总体布置参见图6,桥、岛、隧工程总阻水比小于10%。图6 主体工程桥、岛、隧总体布置六、桥梁方案桥梁工程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以及深水区非通航孔

    21、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与东、西人工岛相接处非通航孔桥等。1.通航孔桥本项目各通航孔桥跨径中等,最大458米,桥梁技术难度不大,国内外均有许多成熟经验。通航孔桥方案选择的重点在于景观,九洲航道桥及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均选用中央索面斜拉桥,为保证三座通航孔桥风格一致性,青州航道桥采用中央索面斜拉桥(暂定,也有可能采用双索面斜拉桥)。1 青州航道桥双塔独柱钢箱梁斜拉桥(暂定)桥跨布置110+126+458+126+110=930m,半漂浮体系。塔、辅助墩、过渡墩处设置阻尼提高抗震性能,塔区附近桥面设置风障,保证大风时行车安全。主梁为大悬臂单箱三室倒梯形截面,参见图9,梁顶宽41.5m,底宽23.4m,梁

    22、高4.5m,顶板悬臂长度为5.5m,标准梁段长度为15m,拉索锚固位置位于中央直腹板处。考虑增大正交异性板刚度以改善正交异性板疲劳并利于钢桥面铺装,顶板最小板厚18mm。斜拉索采用接近竖琴型双索面,每个塔上有14对斜拉索,梁上索距为15m,塔上索距为7.59m;采用平行钢丝成品斜拉索。索塔为中央独柱型混凝土塔,塔高(含塔冠)180.0m,在下塔柱顶部设置牛腿,下塔柱高度为45.0m,上塔柱高度为135.0m。下塔柱断面为倒角空心菱形断面,上塔柱断面为空心矩形断面。塔底5m采用实心断面。索塔基础均采用群桩基础,承台采用八边形,承台下设36根直径2.52.2m的钢管复合桩,最大桩长为118.8m,

    23、按照支承桩设计。辅助墩及过渡墩采用整体基础、整体墩身的结构形式,墩身采用与引桥墩身形式一致的矩形断面,墩高分别为40.7m与37.55m,断面尺寸为16m4m。采用群桩基础,桩基采用钢管复合桩,承台采用八边形,外轮廓尺寸为2439.5m,承台厚3m,二承台厚2.5m。承台下设20根直径2.52.2m的钢管复合桩,最大桩长为100.8m,按照摩擦桩设计。索塔及辅助墩过渡墩基础规模及结构由地震工况控制,经验算,自身可抵抗船撞荷载,因此考虑采用结构自身防撞的思想进行防船撞设计,承台周边设置消能及缓冲设施。2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推荐方案三塔独柱钢箱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129258258129774m,主要设

    24、计思路同青州航道桥。主梁为倒梯形、带悬臂整幅单箱三室截面,斜拉索采用接近竖琴型双索面,索塔为中央独柱型混凝土塔,索塔基础均采用群桩钢管复合桩基础。3九洲航道桥方案风帆塔双塔独柱钢箱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85+150+298+150+85=768m,两个索塔皆与主梁固结,辅助墩设竖向支撑,过渡墩设竖向支撑及横向抗风支座。在纵向,在三个索塔处设置纵向阻尼装置提高抗震性能。主梁为倒梯形、带悬臂整体单箱三室截面,梁顶宽39.1m,底宽22.8m,梁高3.575m,顶板悬臂长度为5.5m,标准梁段长度为16m,拉索锚固位置位于中央直腹板处。斜拉索采用竖琴型中央单索面,梁上索距为16m,塔上索距为9.63。索

    25、塔为风帆形中央独柱型钢塔,塔高(含塔冠)塔顶标高136.190m,曲臂由三组平行钢管件连接到钢塔的主垂直构件。主塔柱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外部为钢结构,易于制造与安装;内部为混凝土结构,以便有效地传递竖向力,并减少钢材用量。基础采用钢管复合桩群桩基础,承台外轮廓尺寸为47.7526.70m,承台厚5m。承台下设22根直径2.5/2.2m的钢管复合桩,最大桩长86m,按嵌岩桩设计,考虑钢管参与受力。辅助墩、过渡墩均采用整体基础、整体墩身的形式,墩身采用与引桥墩身型式一致矩形断面。辅助墩承台下设16根直径2.5/2.2m的钢管复合桩,最大桩长74m,过渡墩承台下设6根直径2.5/2.2m的钢管复合

    26、桩,最大桩长79m,均按嵌岩桩设计,考虑钢管参与受力。 非通航孔桥通过对整墩整箱钢箱梁、整墩分幅钢箱叠合梁及分墩分幅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整墩整幅混凝土梁、整墩分幅混凝土梁、整墩整幅钢箱叠合梁深入比较,为增加大桥景观、利于防撞、减少对水流影响、利于抗震、减少基础规模、减少施工风险、保证结构寿命及耐久性角度,考虑成本/寿命比价值最大,推荐采用整墩整箱钢箱梁,设置减隔震支座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为减少阻水比,非通航孔桥承台全部埋入海床。实现“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施工,基础采用钢管复合桩、预制承台及预制空心墩身,整孔钢梁整体吊装施工。参见图16。图16 整幅整箱方案标准横截面布置1深水区非通航孔桥

    27、110米等跨整幅钢箱连续梁深水区非通航孔桥共13.89km长,位于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以东(K13+437K17+593,K18+523K27+323)及以西(K28+097K29+197),该处位于潮流主通道,宜采用较大跨径,以减少阻水率,选择110m等跨布置;为实现江海直达船航道两侧景观协调一致,在其西侧一定范围需与东侧对称布置。标准联采用6孔一联,等跨等截面布置,连续梁结构。主梁采用单箱双室整幅等梁高钢箱梁,全宽33.1m,梁高4.5m,顶板挑臂长度5.5m,考虑增大正交异性板刚度以改善正交异性板疲劳并利于钢桥面铺装,顶板最小板厚18mm,整跨梁吊装重量2270t。图18 整墩整幅钢箱连续梁

    28、标准横断面基础采用钢管复合桩。钢管复合桩采用变截面桩,钢管壁厚22mm,钢管全长范围内浇筑填芯混凝土。低墩区采用6根基桩,有钢管段直径200cm,无钢管段直径180cm,承台尺寸为9.914.44.85m,预制承台及其上连带墩身重量为2300t;高墩区采用6根基桩,有钢管段直径220cm,无钢管段直径200cm,承台尺寸为10.615.65.0m,预制承台及其上连带墩身重量为2600t。承台及墩身均采用预制安装方案,为减少墩身重量,预制墩身采用空心墩,承台与首节墩身一体预制及安装,并将墩身接缝设于浪溅区以上,以提高接缝的耐久性。桥墩采用空心薄壁形式,墩高小于等于26m的墩身采用3.510.0m

    29、截面,墩高大于26m高墩区墩身采用4.010.0m截面。墩顶8m范围内在横桥向由10m加宽至14m。2浅水区非通航孔桥推荐方案85m跨整墩整幅钢箱连续梁浅水区非通航孔桥共长约5.4km,位于江海直达船航道以西(K29+197K33+702、K34+470K35+370),水深 34m,采用85m等跨布置,浅水区设计思路及构造外形同深水区非通航孔桥,只因跨径减小,结构尺寸减小及对设备要求降低。采用六跨一联(685m=510m)连续梁结构。与深水区110m非通航孔桥保持外观上的一致性,采用相同的悬臂长度与腹板斜度,梁高则由深水区110m梁的4.5m降到3.5m,主梁采用单箱三室带肋整幅梁,对称布置

    30、,梁高3.5m,顶板宽33.1m,板厚18mm。整跨梁吊装重量1700t。基础采用钢管复合变截面桩,钢管壁厚22mm,钢管全长范围内浇注填芯混凝土。低墩区采用4根基桩,有钢管段直径200cm,无钢管段直径180cm,承台尺寸为10.211.24.85m;高墩区采用4根基桩,有钢管段直径220cm,无钢管段直径200cm,承台尺寸为11.112.754.85m。桥墩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节段拼接方案,通过预应力干接缝连接,墩高小于等于26m的墩身采用10x3.0m带倒角矩形截面,墩高大于26m高墩区墩身采用103.5m带倒角矩形截面,采用等截面墩身到距离墩顶都8m处逐渐打开到18.46m宽。考虑预制场

    31、的转运设备及现场安装的吃水要求,墩身分段预制时节段重量控制在1500t左右。预制桥墩的承台顶面至+8.000m高度的墩身范围内采用防腐钢筋,其余部分均为普通钢筋。3 西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西人工岛结合部自隧道敞口段与桥梁的分界线K13+149至K13+413,总长264m,桥跨布置为(344)+(344)m,3跨一联,过渡墩上设支座,中间墩墩梁固结。采用分墩分幅预应力混凝土方案,箱梁连续变宽,桥面平均宽度在20m左右,设计采用双室三腹板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东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粤港分界线K5+972.454至K6+362.454为东人工岛结合部桥梁,总长390m,桥跨布置为2(347.5)+335m,3跨为一联,过渡墩设支座,中间支点采用墩梁固结。结构外形与香港侧保持一致,采用分墩分幅预应力混凝土方案,箱梁连续变宽,桥面平均宽度在20m左右,设计采用双室三腹板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注意事项

    本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体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