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jaxbvw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解读.docx

    • 资源ID:14245116       资源大小:53.1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jaxbvw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解读.docx

    1、jaxbvw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解读-+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图41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 这是一幅扇状统计图,其功能主要是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本图并没有全部反映出来,而是抓住占地壳物质绝对多数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给以突出显示,其余的化学元素一概以“其它”代替。组成地壳的8种主要化学元素,即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含量约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含量还不到3%。地

    2、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地壳总含量的14强。 读此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在了解扇状统计图功能的基础上掌握组成地壳8种主要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百分比含量的大小顺序,明确这些化学元素在地壳组成物质中的主要地位。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也可让学生用方程式和线段式示意图来表示地壳主要化学元素的百分比含量。 图45沉积岩生成示意 本图是用一组四幅垂直剖面图来反映沉积岩的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的。 形成沉积岩的物质基础是沉积物,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地表的岩石与大气、水和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具体来说,是岩石经过风化,风化产物被剥蚀和搬运,在不同环境中沉积而成的。从性质来说,其中

    3、一类是由粗细不等的砾石、砂和泥土等机械沉积而成的碎屑沉积物;另一类是由离子溶液(如钾、钠、钙、镁离子)或胶体溶液(如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沉淀而成的化学沉积物;还有由生物遗体和分泌物形成的有机沉积物。沉积物比较松散,并富含水分和气体,还需要经过压紧、胶结、再结晶等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地壳中的体积仅占5%,但面积却占地壳表面的75%左右。 由于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构造。它反映了沉积岩的成层分布特征。有些沉积岩中常能找到已经变成石头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即化石。这些化石代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类型。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不同岩层以及包含其

    4、中的古生物化石来推测古地理环境。 沉积岩的种类很多,有的是由砾石和砂子胶结起来形成的,如砾岩、砂岩等;有的是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压紧固结而成的,如页岩。沉积岩的用途也很广,许多沉积岩可用作建筑材料,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和化学工业的原料。 本图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来进行。首先向学生说明沉积岩是沉积物演变而成的,而沉积物一般是从较高的地方搬运到较低的地方堆积下来形成的,如由高山高原搬运到平原、低地,由陆地搬运到海洋等。然后根据各图中沉积层数的多少分析出这四幅图是按照时间顺序自上而下排列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岩层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化石,并说明这些化石可以作为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的标志。

    5、 通过读图,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沉积物与沉积岩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两个基本特征;三是沉积岩形成于当时地势低洼的地方。 图47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和印痕。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不过,化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在各地质年代的古生物中只有一小部分因条件适宜才被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古生物成为化石的条件有三个。第一是生物

    6、本身一般应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的硬体部分;第二是生物死后,其尸体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氧化、腐烂或遭受其它破坏;第三是掩埋后的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 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一是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二是能够帮助推测古地理环境。化石所以能够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其理论依据是,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就一定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那么,我们掌握了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就

    7、可以应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地质年代。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等。 从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地点1、2、3中的不同岩层,不管是哪一层,不管处在哪一高度,含有相同化石的,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在同一时代形成的。根据地点1中自下而上有四种不同化石代表的四个由早到晚的不同时代,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点2缺失地层,地点3缺失地层。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该地层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在当地可能发生过地壳的隆起,使当地的地势高于附近地区,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过程间断,代之为侵蚀和搬运作用,原有沉积物也被剥

    8、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如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失去了搬运的动力,没有形成沉积物。 图49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 组成地壳深厚而坚硬的岩石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就是说构成现今地壳的岩石,不是原始地壳形成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是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经过不断的吐故纳新,即破坏与建造过程不断演变而成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未风化的岩浆岩,在地壳一定深度,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地壳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被高温熔化,形成新的岩浆。实际上除图中反映的情况外,变质

    9、岩也可直接形成沉积岩,沉积岩还可形成新的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直接重熔再生为岩浆。总之,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从岩浆到新岩浆的变化过程称为地壳物质的大循环;从岩石到新岩石的变化过程,称为地壳物质的小循环。 还要说明一点,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图411六大板块示意 阅读此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全球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的界线并不是大陆的边

    10、缘,而是海岭、岛弧构造和大断裂,所以除了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板块都包括海洋和大陆。 明确图中板块的界线类型。 生长边界:以中央海岭为代表。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它与陆地大山脉不同而是火山性山脉,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为大西洋海岭,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为太平洋海岭,等等。 消亡边界:以海沟和地缝合线为代表。当洋壳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因前者的岩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一般以45的角度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叫做俯冲带或洋壳板块的消亡带。在俯冲带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也是最活动的地方。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

    11、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如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被认为是典型的地缝合线,这里既有频繁的地震,又有继续上升的迹象。 图413褶皱构造与地貌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始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一般是一致的。背斜上凸形成山岭,向斜下凹形成谷地,即所谓顺地形。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顺地形占优势。而在形成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岭,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的现象呢?原来在沉积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构造的过程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使得背斜轴部(顶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较为发育,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提供了

    12、有利条件。相反,在向斜轴部(槽部)产生局部挤压力,轴部岩层破坏相对轻微,岩性坚硬,抵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强。这样,在长期差异侵蚀的影响下,背斜遭受侵蚀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要缓慢得多,逐渐发育为一个侵蚀夷平面。由于地壳的不断隆起抬升,侵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差异性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变成山岭。由此不难看出,地形倒置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差异侵蚀的结果,有些岩层是不连续的,在背斜部位应用虚线表示原先的连续状况;二是岩层的年龄顺序,在垂直方向上仍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在水平方向上则年龄差异较大,背斜部位中心老两侧新,

    13、向斜部位中心新两侧老;三是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即背斜部位岩层是上拱的,地形是下凹的,向斜部位岩层是下弯的,地形则是上凸的。 图417流水侵蚀山地 流水侵蚀山地的形成与流水的差异侵蚀密切相关。造成流水差异侵蚀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流量、流速以及岩性的不同。 左图的流水侵蚀山地主要是流量、流速的地区差异造成的。据图可知,岩石受力形成了断层,其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因抬升而成为台地,台地与相对下降岩块之间形成一个平面的大断崖。台地上的水流由分水岭向断崖方向汇流,开始由于流量小,流速慢,侵蚀作用微弱;在汇流过程中,随着流量的加大,侵蚀作用也不断加强,地面明显下切;到断层崖附近,流量进一步加大,流速显著加快

    14、,侵蚀作用特别明显,使地面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与断层岩垂直的谷地和山岭,原有平直连续的大断崖被破坏,在各河谷之间残留下一系列断层三角面。这种山地的特点是岭谷相间,且与断层线呈垂直分布。 右图的流水侵蚀山地主要是由于岩石软硬不同产生了差异侵蚀而形成的。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形成谷地;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残留下来,形成山岭。图中所表示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倾斜,而且倾角很大,使每一层岩层都出露在地表。在这里,软岩层厚度较大,被侵蚀成宽广的谷地,硬岩层厚度较小,形成狭长而低矮的山岭。由于软硬岩层是相间分布的,所以在地形上也表现出岭谷相间的特点,不过因为谷地宽广,山岭低矮,不像

    15、左图那样崎岖。 图418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和三角洲都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但它们的分布位置、地貌形态以及组成物质均有明显差异。教学中要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与分析。 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面。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三角洲系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或湖盆的入口处,

    16、由于流速突然降低,水流扩散等原因,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面呈放射状水系。 图421地下水示意 本图是通过地质剖面图反映地下水分布情况的。在这个剖面图里,绿色部分表示孔隙度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可以使地下水储存和运动;棕色部分表示孔隙度小,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可以起到隔水作用,故称隔水层。 据图可知,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潜水和承压水除了埋藏条件不同外,还有一定的区别。 潜水的补给主要是当地的大气降

    17、水和部分河湖水。承压水则是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的。 潜水受重力影响,具有一个自由水面(即随潜水量的多少上下浮动),一般由高处向低处渗流。承压水受隔水顶板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有一个受隔水层顶板限制的承压水面和一个高于隔水层顶板的承压水位(即补给区和排泄区水位的连线)。承压水是由静水压力大的地方流向静水压力小的地方。 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潜水以地面蒸发或出露为地表水和泉水的方式排泄;承压水则转化为潜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潜水井

    18、的水位一般应该是和当地的潜水位一致的,如过量抽取,潜水井的水位就会逐渐低于当地的潜水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虽有上涌,但不能喷出地面者叫半自流井。 最后指出,图中的“承压井”应改为半自流井为宜,因为自流井和半自流井都各为承压井的一种类型。 (教材102页地下水示意图不完整,无法确定承压水位,因此自流井是否在承压水位之下尚难判断。撰稿者) 图423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 本图同样用坐标图的方式表达流量与气

    19、温的相关性,所不同的是流量与气温两项指标都用曲线形式表示,这样能够形象地反映它们变化过程的连续性。 据图可知,冰川补给的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冰川、永久积雪储量的多寡和气温的高低变化密切相关。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峰”出现在6月至9月间,其中7、8两月“峰”最高,构成这条河流水量集中的汛期,而这时正好是暖热季节,冰雪融量大。枯水期则出现在气温最低的冬季,其中1月初到2月底,因气温在0以下,冰雪不化,以至河流断流。 另外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点是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相关性,不仅具有年内的季节变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年际变化和日变化。第二点是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虽有相关性,同时在一定程度

    20、上也有滞后性,即流量的变化比气温的变化有推后现象。比如图中所示,11月下半月到12月,气温已基本处在0以下,但河流并未马上断流。 图425水循环示意 为了与其它不同情形的水循环相区别,严格的讲,本图表示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特性,因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出现,因而使水分在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才成为可能。外因是太阳的辐射和地心的引力,因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源泉,它促使冰雪融化、水分蒸发、空气流动等;地心引力则使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径流等得以进行。所以说,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是水循环的动力。此外,流域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情况,对水循环也有一

    21、定影响。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三个,一是降水,包括陆上降水和海上降水;二是蒸发,包括海上蒸发、陆面蒸发、植物蒸腾;三是输送,包括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 水循环的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大气部分水汽输送阶段和降水阶段;地面部分径流阶段与蒸发阶段。每一部分中又都包含三个方面,即水分输送、暂时储存和状态的变化。关于状态变化,在大气部分是通过凝结,把气态转变成液态,地面部分是通过蒸发,把液态转变成气态。 水循环把自然界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垂直方向上,通过降水、蒸发、下渗、植物蒸腾等环节,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联系起来;在水平方向上,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把陆地和海洋联系起来。

    22、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海陆间的水循环,使陆地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课文已作了重点介绍。陆地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数量虽然较少,但对于内陆干旱地区却有着重大的意义。海洋循环虽不能补充陆地水,虽然运行路径较短,但从参与水循环的水汽量来说,该循环在所有的水循环中是最多的,在全球水循环整体中占有主体地位。 本图反映的水循环过程是一种简化的理想化的模式,旨在从理论上说明其形式机制,实际情况要比图示内容复杂得多。比如陆地循环,既包括内流区域蒸发造成陆上降水的循环,也包括外流区域造成陆上降水的循环,还包括内(外)流域蒸发造成外(内)流域陆上降水的循环。再如海陆

    23、间循环,主要指海面蒸发水汽输送陆上降水径流入海这样的过程,但也不能排除有陆面蒸发水汽输送海上降水这种情况的存在。 另外,图中降水的图形只表示降水的意义,而不表示降水的数量。好像海洋蒸发到上空的水汽,有一半造成海上降水,另一半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陆上降水。事实上海面蒸发的绝大部分造成了海上降水,只有一小部分,即不到10%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陆上降水。 图426森林中光照条件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到达森林上部的太阳光照,有79%由上层树冠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10%被叶面反射到林外,另外的11%通过林间空隙透射到林内。进入林内的太阳光,又被中层树冠和林内具有绿色树皮的树干通过光合作用分别吸收了7

    24、%和2%。余下的2%继续向下透射,供给底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见,太阳光照在林内的分布具有自上而下不断衰减的规律。因而,占据森林上层的是需要强光照的喜光植物,占据森林底层的是隐蔽条件下生长良好的喜阴植物。它们各自投其所好,各得其所。 图31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地球水体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海洋水,其水量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水库。同时,海洋水也是大气中水汽的来源和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洋水直接影响着海气关系和陆海关系。海洋水虽多,但不能直接作为人类的饮用水,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 53%。淡水全部分布于陆地,其中又以冰川储水量为最大,占淡水储量的3以上,数

    25、量不少但难以利用。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浅层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和河流水。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该图提供的海洋水体总量及教材文字所给的海洋年蒸发总量、海洋表面积等资料,重点分析海洋对海气关系(大气的水源和热源)和陆海关系(海岸)的重要影响。表31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分析:本表列举了海岸与人相互作用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海岸线完全自然过程塑造,人类活动仅限于捕鱼、拾贝等原始的谋生方式,对海岸没有或极少干预。第二阶段:人类通过修筑海堤、拓宽河流入海水道、海上航道和农业活动,影响海岸沉积或侵蚀,开始干预海岸自然过程。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房地产开发、休闲度假等活动,集约性开发利用海岸,大面积严重干扰海岸景

    26、观和海岸生态系统,产生了海岸退缩等不良后果。第四阶段: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活动对海岸的影响,采取可持持开发利用方式,加强海岸管理,在开发海岸时尽量保护海岸景观和生态系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海岸与人为作用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即渔猎时期(原始社会)基本无干预;农业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开始轻微干预;工业时期(产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战后)集约开发、严重干预;目前,正向海岸开发,向海岸管理方向发展。从而认识到人类在对海岸开发日益加强的同时,海岸自然过程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干扰破坏。因此,必须做到海岸管理和海岸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利用海岸之路。图33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该图中辐射热量的单位为焦耳平

    27、方米天。图中表示的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热量收大于支,有盈余的纬度为热带;热量收小于支,有亏损的纬度为温带和寒带。以回归线为界,纬度愈低,热量盈余愈多,纬度愈高,热量亏损愈多。所以热量盈余最多处在赤道,平均每平方米每天盈余400焦耳;热量亏损最多处在两极,平均每平方米每天亏损约700焦耳。海洋热量由盈到亏的纬度在回归线附近。图中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全球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平衡,除海洋水的运动(如洋流)调节外,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大气环流的调节作用。图34太平洋西径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湿度而变化的曲线本图教学可分为以下三步进行:先让学生读

    28、出三个测站即三条曲线的表面水温依次为27、22和17。接着引导学生判断三个测站的纬度排序:从低纬向高纬的排序为(1)、(2)、(3)。最后重点分析比较三个测站的表面和1000米以下深海水平温差大小不同:三个观测站表现海水温差最大约10,而海深1000米以下的水温基本上差别不大(2)。 图36波浪波浪是海水的运动形式之一,也叫海浪。按成因分类,波浪可分为:风浪:是受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波浪。风浪的规模大小、能量多少与风速、吹程成正比,即风速越大,吹过的海面距离越远,波浪规模越大。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极强。它又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而产生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

    29、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波浪对海岸、海港、海岸工程等的破坏都是不可忽视的,它还能引起海岸线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迁移和沉积。波浪能量极大,是人类目前正在研究,未来可以开发利用的海洋能之一。目前,人类已经利用波浪进行冲浪等水上体育运动。图37大潮和小潮潮汐是海水在月、日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早晚两次涨落,故名潮汐。大潮小潮的出现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密切相关:当日、地、月三者成直线关系时,不论朔(月在日地之间)或望(地在日月之间)均会出现大潮,但其实际日期比朔望略有滞后,出现在初三和十八。当日、地、月三者成直角关系时,海水所受引力较分散,就会出现小潮,其日期正值农历初七

    30、、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即月相中上弦月和下弦月出现时。航海和筑港都要利用潮间带,因而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读图分析时,应指导学生复习第一单元中“月球的运动”与“月相”图,以帮助理解潮汐的成因。该图的另一重点是掌握大潮、小潮出现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图38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本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钱塘潮的成因。如图所示,钱塘潮的成因首先与三角形的杭州湾地形有关,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其次,每当夏秋季节,夏季风即东南季风盛行,受风浪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潮势。第三,钱塘潮大潮的出现,又离不开天体引潮力的影响,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的朔望日之后,潮差较大。总之,

    31、在夏季风盛行的夏秋季节,在朔望日尤其是望日之后,三角形的杭州湾沿岸(海宁一带)出现一年中最大的钱塘潮,故民间流传着“八月十八观大潮”之说。防御潮灾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海堤。在教学中,除重点分析钱塘潮形成的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天文条件外,还可指出钱塘潮潮差动能蕴藏量大,开发利用潜力大的特点。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由图可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有典型的密度流存在。其形成原理为:封闭的地中海蒸发量大而入海径流量少,因而盐度高、密度大,海平面较低;而开阔的大西洋则盐度低、密度小,海平面较高。表层海水由大西洋向东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则向西流入大西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 “()”、“()”号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流动”即图示的表层海水由水面高的大西洋流入水面低的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密度大的地中海流入密度小的大西洋。在教学中应以运用本图分析密度流的形成为重点,并指出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分布一般都很明显,并非只有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该图绘出了世界大洋中的21股主要洋流及中国近海的4股洋流,教学中可结合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1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有哪些,


    注意事项

    本文(jaxbvw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