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docx

    • 资源ID:14244012       资源大小:127.3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docx

    1、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 以其多少数定吉凶。”下列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2. 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

    2、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3.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4.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

    3、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5.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 “太祖”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 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 B C D6.2012年是南京条约签署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观解读南京条约。下列研究性成果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

    4、农耕文明的冲突文明史观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全球史观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革命史观 D晚清人们生活习俗出现西化社会史观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8.2012年6月18日的G20峰会上胡总书记捡拾中国国旗的行为让亿万华人感动,给中国上了爱国主

    5、义的深刻一课。下列中国近代出现的爱国主义口号的先后顺序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A B C D9.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10.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

    6、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B C D 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D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12.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

    7、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征文节录”(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13.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8、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4.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选项中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图一图二 图三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和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15.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

    9、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16. 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州”的名称,下列对“州”的区划沿革表达正确的有 A“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唐代 B在1787年宪法中,美国各州仍能行使一定的国家主权 C有些州名源于传说中黄帝时代将全国划分的“九州” D新中国成立后“州”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17. 2012年是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40周年,历任美日首脑访华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应是 日本首相访华 美国总统访华 A美、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 C美日发展离不开中国

    10、 D双方奉行友好结盟政策18. 201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19. “睦邻友好”,谋求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一直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下列各项中具有这种效果与影响的现象有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提出“一

    11、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 B C D20.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参加朝核“六方会谈”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A. B C D 21. 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22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法治”原则的是 A一切法律

    12、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23.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24. 1689年权利法案第11条规定:“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 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这一规定体现了 A.对君主司法权的限制 B.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 C.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D.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25.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13、“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26.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

    14、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27.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均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2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政论 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

    15、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29.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 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30. 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16、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

    17、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

    18、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4分)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6分)32.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

    19、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 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 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 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日本方

    20、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 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

    21、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33.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

    22、供社会保障。 【美】态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和思想基础。(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工人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说明

    23、这一主张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3分)杭西高2013年9月考高三历史答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4分)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

    24、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6分)32.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33. (1)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和思想基础。(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工人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说明这一主张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3分)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