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质量评估一人民版.docx

    • 资源ID:14240027       资源大小:118.9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质量评估一人民版.docx

    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质量评估一人民版专题质量评估(一)(专题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选B。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这与西周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相关,故本题选B。【补偿训练】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禅让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

    2、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把田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选B。【深化点拨】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2.(2017深圳高一检测)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解析】选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根据材料“继别为宗

    3、”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故A正确;宗法制之下,周天子是永恒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为大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所以继别宗子在本族中是大宗,故B错误;别子的继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故C错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只能体现血缘政治,故D错误。【补偿训练】1.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漫道也。拜者、酹(li将酒倒在地上)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已纸钱置坟头。”对材料习俗解读有误的是()起源于明清之际与宗法制密切相关主要活动是踏青郊游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A. B.C. D.【解析】选B。

    4、明朝的记载不能说明清明节起源于明清,故错误;“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已纸钱置坟头”说明祭拜的是逝去的先祖,与宗法制相关,故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活动是扫墓,不是踏青郊游,故错误;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故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2.(2016资阳高一检测)“亲情是缘,相聚是缘”“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情结。与此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解析】选B。据材料中的“亲情”“回家”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一种血缘情结,故选B。3.(2017嘉兴高一检测)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

    5、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A.天子 B.诸侯 C.士 D.卿大夫【解析】选B。“诸侯”的大宗继任不可能是天子,故A错误;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余诸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故B正确;“诸侯”的大宗不可能是士,故C错误;“诸侯”的小宗是“卿大夫”,故D错误。4.(2017濮阳高一检测)“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这种嫡庶制度()A.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B.在中国古代从未被打破C.为今后的继承法所沿袭D.完全化解了嫡庶矛盾【解析】选A。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保证权力继承的一种政治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符合题意的

    6、是A;B表述过于绝对;C、D表述错误,排除。【补偿训练】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C。“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国家结构不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错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错误。5

    7、.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性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对加强王权不利,故D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正确。【补偿训练】我国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内容不包括()A.宗法制 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解析】选D。郡县最早产

    8、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面推行出现在秦朝,故选D。6.(2017杭州高一检测)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实行分封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 B. C. D.【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错误;廷尉由皇帝直接任命,错误,符合史实,故选C。【拓展延伸】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积极影响: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

    9、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7.按两宋中央官制,若岳飞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需要与哪一机构申报筹划此事()A.枢密院 B.军机处 C.三司 D.御史台【解析】选A。在宋代枢密

    10、院掌管军事,因此岳飞的军事行动要向枢密院申报,故选A。B是清代设立的,时间不符;三司掌管财政,御史台掌管监察,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8.有学者指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文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唐宋时期虽有道、路,但并非纯粹意义的行政区,州县级行政区划拥有实权,可称之为“州政阶段”,故C正确。【补偿训练】(2016石嘴山高一检测)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

    11、,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 B.C. D.【解析】选C。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9.(2017临沂高一检测)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

    12、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政令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符合题意。【补偿训练】“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13、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解析】选D。依据材料的定义,A、B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A、B错误;C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C错误;D是从唐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D正确。10.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解析】选D。“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

    14、常大的弹性”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故A、C错误;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B错误,D正确。【补偿训练】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A.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B.向庶民开放政权C.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D.捍卫了儒家思想【解析】选B。科举制之所以保持中华帝国的繁荣,关键是科举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11.(2017湛江高一检测)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体现

    15、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A.皇权高度加强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相结合C.皇权与神权相结合D.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相结合【解析】选B。材料中突出“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皇权加强,故A错误;士大夫是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所以突出的是皇帝与官僚治天下,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神权,故C错误;材料中“皇帝”指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故D错误。12.(2017厦门高一检测)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解析】选C。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三省的废除,丞相职位的取消,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

    16、故A错误,C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行政效率提高都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B、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017宁德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罢

    17、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1)从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4分)(2)唐太宗对丞相作用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8分)(3)根据材料三推断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6分)(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6分)【解析】第(1)题政治地位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皇帝)皆听”作答。第(2)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断一人之

    18、虑”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运行的机制即在确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草拟、门下省负责诏书的审核、尚书省负责诏书的执行来作答。第(3)题由题目中的信息“罢丞相不设”可知这应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举措。故“朝代”应为明朝,“帝”应为明太祖朱元璋,“帝自操权柄”应为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第(4)题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演变的趋势。由材料一中西汉时期丞相地位位高权重,材料二中唐朝时期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三中明朝时期废除丞相的举措可知:在封建社会,相权逐渐削弱直至废除,君权不断强化。答案:(1)位高权重。(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

    19、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8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0、(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封国及嫡长子继承制,可判断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的主体是王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宗法制的主要特点。第(2)题,注意根据材料二分析提炼。第(3)题,材料三是元朝疆域图,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影响要从强化中央集权角度作答。第(4)题,综合三则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主要是分封王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3)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特点: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质量评估一人民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