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文艺杂谈 民间习俗.docx

    • 资源ID:14236537       资源大小:1.46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艺杂谈 民间习俗.docx

    1、文艺杂谈 民间习俗一些民间习俗一去不返一些传统衣业习俗以及生产形式在我地一去不复返了,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诸如老式磨房、油坊、粉坊、人抬梨等。生产内容,诸如打草鞋、捻麻线、织口袋、打绳、擀毡、推磨、碾米、作豆腐、作麻腐等。有的尚在发扬光大,如试梨、献天、十月送寒衣、年祭等。传统饮食习俗,馓饭、撕拨糊蛋、搅团、烤花馍、长面等。民间游艺,诸如打秋千、踢毽子、打毛蛋、打牛、抵牛、连狗娃、藏马马虎儿、打隔、抓五子、狼吃娃娃、提蹩、踢方、打花花棍、绊跤、跳绳、拔河、打弹弓、打水枪、扳弓、射箭等。节日习俗,诸如清明拜祖、端午节燎高山、插杨柳、绑花绳、戴荷包(香搐)、顶鸡蛋、吃花馍馍(馉卷、赖蛤蟆

    2、)、晒皮鼓、八月吃蜂密等。朱张村是静宁人类较早生息的地方,这里是静宁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至今保留着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由于地位置偏解,交通不便,山地文化独特、原始。朱村人勤于耕读,乐施好善,豪爽耿直,不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铸造了我们勇于吃苦耐劳的性格。受传统风习的涵养,朱张人在继承、创造、发展传统文化上,一代一代不懈的追求、创新。过大年,写对联盼盼呀盼呀盼过年,盼着学校放假,盼着穿新衣服,盼着吃花生、糖,盼着收压岁钱。当然,我说的是小时候。现在生活太好了,物质太丰裕了,吃得穿得人天天过年,再过年没了那份望眼欲穿的期盼,年也就没了过年的味道。在我们家乡,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扫房子、祭

    3、灶王爷。过完小年,这大年就越来越近了。我忙着吃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用的柿饼、黑枣,忙着吃腊月二十六新蒸的馒头,腊月二十七新蒸的肉包了,腊月二十八、九刚炸的油饼,就这样我还得抽空忙腊月二十六新蒸的去写对联。我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之一,过年时大半个村的对联几乎全包了。无论怎样,有对联的我总不会耽误,刚进腊月,我就准备要写对联的内容,买墨回来将笔洗好,墨放在离炭炉子不远不近的地方,不能让它冻上了,也不能太热,家家去赶集买红纸。我四五年级就学写对联,但那时只写自己的,后来当了老师,乡亲也让我写他们的。不管村里谁来找我写,我都应者,认真地问清几扇大门的,几处房门的,写这些内容可行。等人家走了,我将红纸按分类裁

    4、好,根据对联内容字数折叠成几等份,再将叠在一起的纸横竖对折一下,展开每个字的中心点,然后放在面板下压着,逢着天气不错的日子,一大早就让妻了将饭桌洗涮干净凉上,吃过早饭,指呼着孩子: “今天别出去玩了,在家帮我写对联。”等桌子干透,妻子把炭炉子挪开,支好桌了,给我泡上壶茶,就出去串门了。孩子像模像样地帮我洗盘子、倒墨汁,我写长对联时,孩子尖着两个小手帮压前边两个角,我写完一个字,孩子就将对联往自己这边拉一拉,写完一张,我捏着笔端详时,孩子歪着个小脑袋看,偶尔能看到个笔画简单地“一”“天”“大”等,就大声念出来,等着我夸奖。写完一张,爷俩平抬着对联放在炕上惊着,接着写下一张,门上的对联写完了,再写

    5、“出门见喜”、“身体健康”等,给孩了一支毛笔,几张裁下来的纸头,让他跟着学,他只写简单的几张。对联的内容没什么新意,父亲的房门上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横批是“身体康健”;灶十爷左边侧“上天言好事”,右边侧“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炕头贴的是“身体健康”,粮仓贴的是“五谷丰登”,猪圈上是“六畜兴旺”;大门外是“出门见喜”;菜橱是“万紫下红”,书桌的墙上是孩子自已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觉得自己的字不大体面,怕人笑话我这个“书法”教师,就只给别人家写,自家的央求比自己写得好的人了。我的字不好,可人好。别人拿来的红纸不够,我就将家里的给添上。正月初一拜年时常听说:“

    6、叔,又让您垫付了。”我说:“抽烟,抽烟。”邻居兄长有一年将该贴在猪圈的“六畜兴旺”贴在了炕头,被拜年的人发现一时成了笑谈。去年腊月三十我带着孩子去给大爷爷贴对联,反正都是张牙舞爪,没有下联指手画脚。今年我决定早点回老家,带孩子一起挥毫泼墨写对联上。远去的农村电影小时候,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少,不是随便投几个篮球,就是一头半月看一场电影。记得那时全县没有几台电影机。后来,一个公社(相当乡)有一台电影机。一场电影演后,便掐指头着算着、盼着下一场的到来。我们小孩子一听说电影要来,便呼喊着到村外去迎接。只见几个人抬着两只大箱子,抬到一个比较宽敞的场地。栽两根长杆子,挂上银幕和高音喇叭,拉上电线,准备工作就

    7、做好了。队长吩咐保管员从粮仓称几斤白面在家庭状况相对差不多有体面的家去招待放映队,这在其他人眼是队长给这家给了多大的面子呀!傍晚,就老早央求家里人做饭,饭一熟三抛两下吃结束,就来到电影场。只见放影员往发动机里添油,一些老汉每人拿个青霉素瓶要打火机油。一些年轻人也就免不了还趁人不备,就谈情说爱。放映员给发动机添油后,在皮带轮上缠一个绳子,使劲一拉, “嗵嗵嗵”发动机响起来了,灯泡亮起来。我们便跑到灯泡下看那玩意儿,亮得出奇。首先打开唱机放上唱片,神奇的转盘转起来,高音喇叭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或东方红。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亮起像星星的电灯,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儿看电影。一般场地,人都

    8、公饱满。我第一次看到的电影是地道战,剧情记得模模糊糊,影响最深的就是日本鬼子挖游击纵埋的地雷,结果挖出一滩尿,引起全场观众骇然大笑,激动时还拿土块投向银幕打鬼子。后来又看到红灯记,李玉和嘴里衔着个大烟锅,好像是大踏步从银幕走来,我站起让路。就这样观看了不少我喜爱的电影故事,其中最喜受的是战斗片,如上甘岭、奇袭白虎团。当然,人们对电影非常有兴趣,看卖花姑娘时大多观众感到得落泪。有时候,因为消息不准确,大老远跑到一庄去行电影,结果什么部没有,我们便戏称为“白跑路的战斗”。今天我还时常打开电视重温这些故事,了解它们的真实面目。觉得这些片子的价值不小。上中学时,街道地方已用上了照明电,演电影时再不用发

    9、电机了。一场电影看后,对故事内容我就能了如指掌,甚至能概括出中心意思。看了电影决裂,就感受到作为学生就要学得知识。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什么勤工俭学,就一事无成。初中毕业,有了动画片了。假期的一天在山上为农业社挑土粪,听说细巷小堡上演电影动画孙悟空大闹天宫, 非常兴奋。完工后跑到家拿口随便吃的,就往地方跑,也没有赶上同伴,来到中堡河畔,忽然天空电闪雷鸣,霎时倾盆大雨,河水上涨,不敢过河,还差点叫大水冲去,拼命挣扎扒到一家大门过道避雨。一会儿,雨住了,听见看电影人们吆喝着从对面的庄口出来,过河回家,我急忙跑到回家的路上连哭带叫呼喊同伴,却惊动了一位公社干部名叫吴桂桂,他问明原因和家庭住址,把我带到政府

    10、,为我安排了住处,让我一边休息,一边惊干衣服。我这时才感到后悔,既没看成电影,还落个前来不得后去, 非常难堪。第二天天亮,灰溜溜地回家了。好了伤疤忘了痛,那次并没有教训住我,还是酷爱电影。正在上高中的我,有一天没有顾上回家吃饭,就等着在学校操场观看了电影洪湖赤卫队,那韩英面对恶霸势力英勇坚强的精神使我感动不已,连我的语文朱老师在课堂上也说,它才是我们要看的电影。因为改革开放了,国家政策允许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的片子排出来了。武打片出现后,首先观看了少林寺后在放学路上同学们对少林武功的感染力也不小。如今,电视进入下千家万户,人们一有时间,就坐在自家炕上看电视里的新闻、连续剧,也有电影频道,方便自在

    11、,内容丰富。有时上面也派人来乡下演电影,过去那种人们争相看电影的热潮已去不复返了。时代变迁,尽管电影偶尔在乡下演出,看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是村干部陪放映队完任务。录像露天播放年代不长电影热潮过后,就兴起演录像。和电影相比录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录像机就像一个电脑主机,长方体的,打开就能放进录像带,录像带是盒装的方形,体积较大,后来VCD机上市后,录像被构造简单VCD碟代替。显示画面和播放声音主要靠电视。由于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接收频道有限,大众欢迎的栏目有限。录像一时走红。人们为了专看武打和戏剧,有条件的就专门去录像厅逛逛,没条件就等乡下演出看看。一些人也就合伙在乡下包场买票当生意做。不过常常是

    12、纠纷四起,骂张、打群架,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目的而被告终。有些地方为了方便,就用录像代替秦腔牛皮灯影或大戏来祭神。一次村子里演结束录像后,我们就把放录像的人邀请到学校,一边喝酒,一边为我们演了录像,尽情享受。有人还提议一个黄的,被大家打绝了。这样的精神文化享受已成历史,但重温起来,还是感到欣慰。唱西北秦腔秦腔兴于我们大西北,陕西是它的发源地。许多名角都出在陕西,如生角任哲中,新秀刘茹惠、李爱琴,在大叫板出奇的商房惠.我们甘肃人也喜欢吼秦腔,特别是现在年龄比较大的人,年轻人不大喜欢。我小时候没有见过历史剧,五六岁时我们村子演过现代剧阎王寨,情节记得时明时隐,大概是长工可给一地主干活受压迫的故事。可扮

    13、演角色的人个是我们庄里人,谁是地主老头,谁是地主家太婆,谁是长工大牛、二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我哥上演的是个穷老婆子,由于演得出色,勾起我母亲对自己穷酸日子的回忆,以致伤心落泪。还有一位管家吃馍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庄里就有革命样板剧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等。 197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小学刚刚毕业,借了一位老大伯的一没面皮袄,一顶旧暖皮帽,第一次登台扮演智取威虎山中俘虏栾平,一个土匪形象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评价还不错,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戏剧。乡间如果没有大戏,就耍狮子。用麻杆丝扎头狮子,一般是年轻力壮的顶头。用四个农家窗扇扎在一起做船耍,顶船的是个小伙船扮成大姑娘,后面还有滑稽的老

    14、头、辣椒婆跟者。有时还扎一头不大像样的毛驴,川花纸糊几个花灯让姑娘端上扭秧歌,我们叫小社火。把秦腔叫大戏。一年春天,对面庄的小社火来我队在一个晚上演,我们没有什么像样的饭菜招待,队长安排一家一碟萝卜菜、两个小馍,菜馍质量要求不那么严格。我家端菜的任务就交给了我。我从湾老看到下湾,耍了三四滩子,让我看个够,最吸引人的是狮子上桌子。引狮子的人手里轮个木家着的火蛋,在桌子前“啊”大喝一声,顶头的双脚往上一跳,顶尾的人往上一送,狮子的前半身跳上,带动整个狮子跳到桌子上打转。我还操心的是我家的菜碟子,据待社火时,在队里的麦场上摆放着几张柴桌子,上面放着饭菜。耍社火的人围了一圈抢着吃,趁人不备我凑到桌前,

    15、糊里糊涂端了一菜直往家跑。回到家爬到土炕和妹妹吃了个“香喷喷”的萝卜菜。第二大,才知道有人因为弄错碟子而骂张,可我若无其事。还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子用麻口袋改制的门帘做了只狮子,被花豹湾请去演,回来我发现我的堂弟在装老太婆的马夹兜里藏了好多白面馒头,使我好笑。1977年秋,历史剧又搬上舞台,并处于秦腔兴盛年代。我在中学操场第一次观看了县剧团演出的历史剧小力会,观看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多时台口前不安静,外面的观众朝里挤,中间的人不让步,随着“嗷嗷”声,人群朝前晃动,像四月的麦浪,哗啦一下淹过去,接养,哗啦一下弹出米。进去的人心存侥幸,退出来的人顿觉身瘦骨寒,如释重负,脚下却冰凉凉的,一看,鞋不

    16、见了。只有负责人在喇叭里讲话,维持秩序,场面才会恢复短时安静。此次,各地掀起唱秦腔的高潮。十五贯就是最常见的剧目。韩川村的老演员张绍汉人称“冷原子”,扮演州官况中,一招一式非常入板。他原本是县剧团的演员,在破“四旧”后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回剧团。人民公社每年还要举行一次有秦腔的大队文艺汇演。有店子的串龙珠、文坪的金沙滩最优秀。后来县上每年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必须邀请县剧团助兴。我非常喜欢看秦腔。只要听说有戏,就不怕跑路、不怕挨饿,几乎场场都到。演艺不大关注,主要看剧情。只有当时的团长张世军的耍纱帽耳是一绝,在多少年了再没见过这种绝活。在红寺中学上高中时,红寺乡每年总要唱一次大戏,多在后半年,参

    17、加演出的,一般都是县级剧团。看到的名演拿手戏有静宁张世军的金沙滩老令公、会宁田宗仁的周川府里的周仁、通胃王宗祥赵氏孤儿里的陈英。一次,街道有戏,我和几个同学没上自习去看夜戏,回校后被班主任已故张春登老师当场抓住狠狼的批评一顿。由于酷爱,一个戏看后,故事情节能详细复述,一些台词能原本说唱。还有一次,我在甘沟中学补习,校外照样在唱戏,我又在没放假的情况下偷偷看戏,门卫一问,便慌称老师, 因为是黑夜,个子又大,欺骗成功。寒冬腊月,农闲时节,由会长和戏班班长组织,在舞台排戏。我队有泰腔历史剧于1979年,刚开始集中就具学了三滴血和辕门斩子两个小本戏,师傅是位老演员,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个眼神,都要按

    18、要求做。加之于老年人早年唱过的几小折,就在那年元节唱了两天。春天又收拾了几折,又唱了几尺。演员主要是男的,女的很少,我业余团由于于缺旦角,可使团长发愁。一次我为了减轻我团缺旦的负担,未经任何人允许将剧本胭脂案中小旦改编成小生在我队上演一年。当时,我们的团长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大爷,手脚勤快,不怕受麻烦,不怕儿女抱怨,一心为公。我还记得,那时唱戏没有电灯,用的是气灯,一不注意,就被烧坏。再重新烧灯,得用好大一会,可急坏了观众。一次, 干脆烧不着气灯,请来队里的拖拉机手,用拖拉机发电照亮。我正值高中念书, 一直没有机会演秦腔。看了红寺街冯家老汉在八件棉衣中的花儿仁义,非常滑稽。回家听说队里学这本戏,

    19、就主动要求演唱花儿仁义。要说还演得真不错。此次后,社火里就一直有我,主要演丑角。演过九件衣的张二、扫雪中宝柱、打柴劝弟中扮演陈植、拾玉镯媒婆、金玉楼的金松等。社火还要出门,今年你庄在我家来演,明年我家去你庄登台。以便互相交流,庄稼人还说这是还账。如果那庄欠下我们的社火账而不请我们义务演出,那就是不够义气,必有隔阂。需要个有威信长者从中说和。有时两架社火因为协商不妥,加之公民素质不高,而会碰头在某个舞个或路上,就会引起一场争夺大战,六亲不认,打得头破血流。可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根本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黄坡来我以演过抱火斗、上庄来我队演过劈华山、庙川来我队演过三进士、间湾演过苏武牧羊、中岔演过海瑞

    20、训虎。我们也相继到这些庄去友谊演出,父亲多次参与演出,来去走在队伍前头,和对方一起烧香作揖,行礼节的老行当。1987年本节演节目结束后,我队剧团因种种原因就停小了近十年。1997年我朱张四社群众再次捐款改建了舞台,学起社火。可这时农村电视已进入千家方户。人们有时间就在家里看电视,社火已不再有70年代后期那么热火,越来越萧条了。有社火的庄口越来越少了,可社火成了庄间敬神必不可少的活动了。我们的社火演艺,虽然并不精湛,但我们这时的剧团吸收不少青年女演员,我也在不经意间钻了进去,主要演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熟读五车书,做了七品官”。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唱戏除了娱乐,还有混饭吃的目的已成为

    21、历史,而成为花费不多的钱把我们请去唱戏敬神已成主流。百善孝为先,有时,谁家老人过世,为了纪念,就点一两折戏给老人之灵唱唱,以表灯对老人的孝道。下过,秦腔兴盛年代已过,演戏时,台下一般只有几个老汉找一处向阳的地方坐下来,边看戏,边拉家常。今年我们去过两个地方唱戏敬神。先到刘堡,这里是我曾经工作的熟悉地方,凭着面子许多教过的学生和家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又到刘岔,这里的人敬神特别隆重,也特别讲究。农历正月十三,是一神王铁猪大海的寿诞之日,平均每家都要献一个猪头,母猪的不行,万一没有杀公猪的家就在集市买一个应急或用其它祭品代替。每年要找一个离舞台近,宽大的上房作为神坛。放供品、挂神像。人们在这里烧奠,主

    22、客进行交流。这里还流传着个民间故事,铁猪爷生来锯齿獠牙, 面目狰狞,虎背熊腰,三头六臂。力大无比,少言家寡语。从小就生活在他舅舅别家,舅父是位皮匠。铁猪十三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每日里无事可做,人们觉得他有仙体神骨。一天他要出去,临走吩时舅舅为他做一套披马用的皮家伙,说他要成神出马。可他舅觉得他傻里傻气的怎么成神,没有当回事。结果铁猪几天回来见舅别无动于衷,一之下把做舅舅一把摔倒在地,三下五除二,大卸八件,提到门外,见一野猪,就把他舅舅的尸体披在猪背,在外巡游,专干抱打不平、为大众某利益的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兴修庙宇,画了像,逢年过节祭奠他。从他的像上看,骑着一头大肥猪,猪背上披着一具尸体

    23、,几只大手分别掌着日、月、八大金光、天坛、地池、阴阳宝剑,甚是威武。据说他真的成神之后威力还不小呢。许多因为不信任他而吃亏。人们轻易不敢冒犯他,相反还在他神像前烧香瞌头、唱戏许感祈求平安。大戏每到一处,各有乡俗,大同小异,首先是天官赐福赐禄,最后刘海撒金钱,扫台结束。到刘岔还有观众抢钱的习俗,我扮演刘海,端着纸钱出台,还没等我把台词说完,人们一拥而上把金钱抢了个净光,我怕不安全,只好就此收场。其乐无穷。从看戏中我也学了不少知识,如原来断桥折子戏名中“断”不是“断开”,而“断桥”是名词,断家桥,“断”是姓。原来的社火现在将成为历史,戏迷只好有机会就组织个自乐班过过唱戏隐或在快手喊两句秦腔。观众的

    24、欣赏水平及要求越来越高,唱大戏一般要求至少要有电子银屏的现代化布景,攒班戏要有一两个高水平有名气的演员,或至不行要是县级及以上剧团演出,才有观众光临。因此,在我们县城也看到了西安戏剧研究院名演李小峰的周仁回府宝莲灯等节目,丁良生的十五贯,西安“五一”剧团李爱琴周仁回府清唱,西北花脸王张兰秦的铡美案,兰州名角窦凤琴的五典坡,民间唱将商芳慧竟然被邀请到我们细巷清唱了她的名段朱春登哭墓,真是一饱眼福。童年快乐的歌唱一首童年的歌,想让你快乐;唱一首童年的歌,让你记得我。大家按年龄已把自己分成70后、80后、90后、00后,仿佛十年就是一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童年歌谣。比我大的50后,唱一首

    25、解放区的民歌,迎来军民大生产。“高楼方丈平地起”,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我们60后,学习雷锋好榜样,路边有颗螺丝帽,拣起来,瞧一瞧,擦擦干净多么好,共产上义好理想。70后有童年的“标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小岛”70后的童年和这样那样的景物联系在一起,仿佛非得要些花儿草儿的,才构成他们的童年。我的儿女是80后,不尴不尬地往前走。被电视剧潮流拍打着,不甘落后,也个能勇往直前,直走到二十几岁,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却有些茫然,就像孙燕姿天黑黑里唱的:“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然而就横冲直撞,被误解被欺骗,是否成人的背后,总有残缺?”就是这样们疑问,道出80元的心声。90后不是

    26、只有非主流。来自美国、新加波、韩国花花绿绿的音乐世界吸引着90后,他们坚定的相信,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以后必然是他们主宰的。这些小子们给我的印象是年龄不大, 口气很大。有一首儿歌叫什么00后,想要旅行,宇宙外bai 脑洞全开 Follow your mind,踮起脚尖,向前迈 Not afraid about the shade,我在walking walking on my mind 这个世界让我见怪不怪,不甘平庸新的一代,我们High2K要飞起来,Trouble get away,别害怕,只要有梦想就能奔跑,快点找到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依靠。10后正经历着前年,或许就是80后的孩子。80后的家

    27、长,请给你的孩子 首歌,让他们能在许多年以后,记得自己的前年。乡间篮球赛迎新春2006年大年初二,朱张舞台前的乡间露天简易篮球场上热闹非凡,中庄第一届春节篮球赛在这里举行。鸿梦队和来格队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作为牛年第一天的新年礼物呈献给父老乡亲们。赛场锣鼓喧天,尽管天气寒冷,也没能阻当住数百名村民的热情,他们高高兴兴地穿新衣、戴新帽,扶老携幼地将篮球场围得里三层外层,晚到的人只好爬到墙头上去看。说句实话,就是唱大戏也从来没有这么多人。10名“篮球飞人”在场上来回飞奔、跳跃、投篮,数百名观众叫好、鼓掌。比赛火爆,观看比赛的村民们更是热情高涨,叫喊声、助威声此起被伏。从早上9点开始到下个5点左

    28、右比赛结束球场上篮球场上始终人头攒动。不管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们,还是年轻的小伙姑娘们,甚全是在家里忙养家务活的家庭妇女们都抽空跑到篮球场上看一眼。有村民说: “比呆在家里打麻将、打扑克有意思得多。以往大年初一,村民们习惯走亲戚或去宇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可如今,村民们却更多地涌向了篮球场。”在正月初三鸿梦对中庄球的一场比赛场上, 10名健壮的小伙子有攻有防,打得真欢。其中,一名穿着红色球服的队员个头虽然不高,但从投篮技巧和得分能力来看,严然是个得分高手,即便是在两人夹击防守的情况下,一个抄手投篮,得分。围在场外的男女老少们齐为他叫好。我是篮球比赛的组织者,我们的篮球场是村民于2005年自筹资金建

    29、设的。村子里有不少爱打篮球的人,大家组织在一起“玩”的同时,也影响了村子里一些小孩子。积极联系周围村子里的篮球爱好者打友谊赛;由于我们特别喜爱篮球运动,时常带村里的小娃一起练。同时,他们还经常性的进行篮球赛,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一位专程从甘沟赴过来参加比赛的队员A先生开心地说: “我已经是好几次参加这样的比赛了,这次村干部一通知我,我就马上赶回来。我觉得村里能邀请我来参加比赛,就好比走亲戚,心里暖洋洋的。2006年春节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初五间我们村举行这场篮球赛,参赛队伍共十五支, 中岔队最终以全胜的战绩夺得比赛冠军,中湾队获得亚军。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村民们依然还在激动地讨论着,

    30、期待若明年的比赛。近年来,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春节的方式已经日趋多元化,从以前讲究吃与穿,变成现在更多追求精神满足和身体健康,时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对于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呼声都很高,体育作为一种社会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村从2006年为止,连续举行了三年。表现了农村篮球的普及程度之广、深度之深。端午传统节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节、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癌疫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大臣屈原的含义。我国民间为纪念端午节而举行各种活动,如悬钟馗像、挂艾叶苔蒲榕枝

    31、、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汁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学、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是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人送给的香包, 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 直夸小伙的对心灵手巧。家人的手腕、脚腕还要栓上花线,说能避免一年四季遇不见蛇咬。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血吃掉,故用竹简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简。我们还要做白面大饼、点上花样叫花馍馍分于家人吃。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腌渍为饴烧高山”。


    注意事项

    本文(文艺杂谈 民间习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