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 资源ID:14175166       资源大小:28.8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1、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一教学要点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二、教时安排:二教时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

    2、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

    3、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蠡(l)枹(f)铿(kng)磔磔(zhzh)噌吰(chnghng)罅(xi)窾坎(kunkn)莫(m)镗鞳(tngt)识(zh)无射(wy)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四、.分析理解第一段(一)补充注释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2.微风鼓浪鼓:振动3.水石相搏搏:拍击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5.北音清越越:高扬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

    4、.枹止响腾,余韵徐歇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水中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扣而聆之5.自以为得之矣(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五、分析理解第二段(一)补充注释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与向之噌吰者

    5、相应(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而大声发于水上2.空中而多窍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六、分析理解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事不目见耳闻2.而言之不详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自以为得其实(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

    6、明4.汝识之乎?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长乐王回深父8.暴秦之欲无厌第二教时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词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二、分析课文结构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第二部分():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第三部分():释疑三、分析赏读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

    7、名。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说明:

    8、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课文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内容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作业:1、学案中的练习2、完成课后练习,3、翻译背诵全文。附板书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

    9、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3 读本诗你将

    10、最关注什么?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文言常识积累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

    11、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汉乐府民歌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故事情节: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告诫后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

    12、表演不同的片段)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教案点评: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

    13、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柳毅传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具体内容见课文) 二、导入课文。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

    14、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15、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

    16、折,笔法清丽。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小说起源于劳动鲁迅先生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中国

    17、古代小说经历的几个阶段古代神话: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w)补天、后羿(y)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二、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唐人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

    18、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宋人“话本”。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明清小说。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四、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

    19、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如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六七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两件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

    20、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看官听说”、“闲话休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语气。五、解读文本。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友人郁达夫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

    21、神”的辨证关系。教学时数: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22、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三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3、”(板书:清、静、悲凉)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

    24、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

    25、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6.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7.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

    26、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

    27、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

    28、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四.总结:在比较中理解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不妨从文章的“文眼”、“感情基调”、“选材立意”等方面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比较,这样不仅可以重温旧知识,而且能较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一文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之一:“文眼”的理解:通过荷塘月色的学习,我们已经道了该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不管是文章的构思,还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它的统领


    注意事项

    本文(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