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docx

    • 资源ID:14151734       资源大小:329.8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docx

    1、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选修)试 题 高考资源网 2014.04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答案请填涂于答题卡!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

    2、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2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42013年福州屏山地铁站考古现场发掘出西汉时期闽越国宫殿遗址专用品“万岁”当(

    3、右图),还发现三口汉代水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汉初福州地区仍实施分封制 B.“万岁瓦当是我国出土的最早青瓷 C.瓦当上的字体是当时流行的楷书D.汉代使用水排获取井水5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 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6如右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另外,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不包

    4、括A.保障都城安全 B.就近指挥,防止江南四行省反抗C.实现以北制南 D.以山川形便划行省界,防止割据7学者阎步克说:“(中国古代)一些时候官僚会趋于身份化、特权化、阶层化、封闭化、自主化,这种演化的最终结果会导致贵族化”。符合这一描述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军机处8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 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5、“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10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

    6、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11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12史学家孟森在清代

    7、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14右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

    8、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15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一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二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三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四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并不符合实际?A.张一 B.李二 C.王三 D.赵四16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

    9、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 D.洋务运动18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19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10、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20近代中国的落后,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疯狂侵略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状况是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恶性肿瘤”;但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特征是A.中外发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近代化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D.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

    11、化第卷 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材料一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2分)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

    12、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6分)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材料二 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

    13、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多万人不到10.9万人请回答:(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

    14、二中蒋廷黻的观点。(4分)(3)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2分)(4)依据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3分)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数众多的来宾并不是以真正的使节资格到中国来的。他们来是为了赚钱,带来礼物并希望皇帝赏赐。为了不失伟大君王的尊严,这些赏赐远远超过他所收到的礼物的价值。他们把收到的钱用来购置中国商品,然后拿到他们本国出卖,获取大利。而且他们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的开支就都公款报销。看来中国人想照顾这些使节,或者不如说这些商人,其惟一目的就是要控制邻国,因此他们向皇上进贡什么样的礼物倒似乎是无所谓的。然而

    15、这些蛮夷从老远带来这样一些琐细的东西却使国家为他们路上的开支花费了一大笔钱。好像中国人重视的倒不是这些自称使节的低下地位,而是炫耀他们君主的伟大。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材料二 窃惟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鸥张弥甚,到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之极矣。自换约以后,该夷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惟有隐消其鸷戾之气,而未遽张以挞伐之威

    16、。倘天心悔祸,贱匪渐平,则必能有所补救。若就目前之计,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数年间即系偶有要求,尚不遽为大害。奕 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情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1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外交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

    17、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2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了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1分)抨击的理由是什么?(2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

    18、政府经济工作的建议。(3分)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

    19、、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2分

    20、)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2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2分)(3)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命题、校对:方云华 审核:王雄 考场号_ 考试号_ 学号_ 班级_ 姓名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 二 历 史(选修)答 题 纸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22(1)(2)(3)(4)23(1)(2)24(1)(2)(3)25(1)(2

    21、)(3)(4)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2014.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12345678910ABCABDBBDA11121314151617181920CCBACBAB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21.(14分)(1)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而后由中央予以评定任用的选官制度。(2分)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6分)(2)观点:废科举,设新式学堂。(2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

    22、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4分,任意两点即可)22(13分)(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2分)“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鸦片战争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2分)(3)观点: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诞生了新中国。(2分)(4)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3、,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2分)民族精神: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3分;一点一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3(13分)(1)特征:以贡赐贸易为手段;控制邻国、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计经济效益;不承认外国的平等地位。(3分,任意三点即可)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心态。(3分,任意三点即可)(2)变化:信守条约,与列强合作;施以羁縻防范之策,处理外交关系。(4分)原因:两次

    24、鸦片战争战败,暴露中国落后;太平天国起义,国内矛盾尖锐;“换约”后,英法联军撤退。(3分)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2分)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2)措施:青苗法。(1分) 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2分)(3)建议: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3分,任意三点即可)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特征:中庸(或节制、适度);激进(或急功近利)。(2分)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较大支持;(1分)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1分)(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2分)(3)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2分)(4)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2分;切合题意、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注意事项

    本文(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