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 资源ID:14114329       资源大小: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1、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文科班中段考试题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曾卓珍 审校人:杨鸿钊一、选择题(24题共48分)1.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 下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

    2、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 D返朴归真3.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4.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5.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

    3、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D察举制6.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7.“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D官僚制度8.

    4、 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10. 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

    5、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 D轻罪重刑11.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12.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

    6、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13.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4. 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

    7、士庶之分严格15. 张家山汉麓二年豫令贼律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泵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瓷,不坚守恧彝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边疆安全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强化了皇权D强化了地方行政官员的军权16.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17.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化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1

    8、8.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19. 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这表明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 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20.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指出:“民主的近代观

    9、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的政府。”对材料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 B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C近代的民主是的少数人的政府 D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21.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昀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22. “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

    10、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23. 罗马在帝国时期曾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与之前的有夫权婚姻相比,这种婚姻夫妻处于同等地位,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这种婚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罗马立法技术的完善 B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 D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24. 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

    11、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B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D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

    12、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

    13、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9分)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

    14、(16分)26.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4分)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

    15、的主要因素。(8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

    16、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6分)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9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

    17、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文武兼治”,可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表明存在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一“仁政教化以德治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9分)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

    18、、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

    19、的先驱。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9分)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1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罗马法;法制建设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文武兼治”,可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表明存在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一“仁政教化以德治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2)罗马法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解答本题,应把罗马法思想内容的特点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结合起来组织答案,例如,第一部成文法、体现了私有财产

    20、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答案】(1)特征: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答对1点3分,答出3点即给9分。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2)原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 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

    21、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 倡行法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 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均等给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

    22、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4分)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

    23、观念主题【解析】(1)材料每一项对应一条内容,简单概括即可。第一条强调淡泊明志说明注重道德修养,第二条强调忠孝,第三条强调勤俭持家,第四条强调为官清廉,不能贪污腐败,第五条强调耕读传家。 (2)结合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答案】(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5分) (2)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

    24、,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

    25、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6分)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解析】(1)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倡导者,从“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来分析。 (2)根据材料“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可以看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根据材料“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可以归纳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张之洞对西学的西方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答案】(1)原因:在革命党人的眼中,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的,其思想得到慈禧太后的认可支持。(6分) (2)看法:材料认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 张之洞对西学的西方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9分)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