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最全版.docx

    • 资源ID:14107077       资源大小:61.7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最全版.docx

    1、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最全版(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壹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壹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

    2、史壹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仍没有完全壹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和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壹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

    3、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壹个新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壹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壹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可是人类历史的发展且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壹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壹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见到绝对纯粹属于这壹阶段或那壹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见到绝对整齐的、单壹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逐层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分歧。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远在古代,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

    4、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仍远没有象后代那样形成壹门专门的学科,即使是视野扩及全部已知世界的历史学家,壹般也不会对所写历史标名为世界历史,也不会完全意识到是在写作当时已知世界的历史。可是,他们毕竟把已知的地理范围视为壹个世界,且且把发生在这个范围内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俩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因此能够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

    5、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壹半。对于为这样壹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壹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见来且不为过。罗马时代的希腊人波利比奥斯著有历史40卷,现存前5卷及壹些残篇,记述的中心是正在扩张中的罗马。但中心之外,所记范围仍包括公元前212前146年期间地中海的周边世界。波利比奥斯在历史的第1卷第3节中说,他以第140届奥林匹克大会(公

    6、元前220前216)为全书叙述的起点,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行动是分散的”,而在此以后,“意大利、阿非利加同希腊、亚细亚的局势联结了起来”,由此“历史就成为壹个有机的整体”。波里比奥斯对当时罗马周围世界由分散而联系为壹的历史认识,十分可贵。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人们所能知道的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大。可是历史家笔下的世界,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

    7、外。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12世纪德意志历史家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41158)所作年代记是这壹类历史著作的代表。以此为代表的世界史观,在欧洲壹直沿续到17、18世纪。法国人J.B.博叙埃(16271704)所著世界历史通义以及A.A.卡尔梅特(16721757)所著教俗世界史均属此类。中古时代和基督教世界且立的是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历史学家在编纂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历史时,和同壹时代基督教历史学家壹样,往往也受宗教意识的支配。塔巴里(838923)所著历代先知和帝王年代记,伊本赫勒敦(13321405)所著阿拉伯人

    8、、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都以当时最渊博的“世界史”著作见称,其内容则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中国自司马迁之后,从班固的汉书开始,所修的正史都属中国的断代史。可是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仍记叙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他们著述的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而且,和中古西方基督教史学不同,中国史学著作所记述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人在壹定社会环境里的个体和群体的活动,能够称作以人为本的历史。它们所记叙的世界或“天下”,是个体或群体的人从

    9、事活动的世界或“天下”。这种把当时已知世界历史视为人的活动过程而非神意展现过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15、16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历史学家们所写的已知世界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仍是中古时代的,无论是东方的仍是西方的,都存在着局限,首先是地理知识上的局限。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非16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其附近的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壹局部。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写作包括全部世界在内的世界历史。其次是民族或宗教意识上的局限。历史学家把属于本民族的或属于同壹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

    10、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于是或以罗马为中心,或以汉帝国为中心,或以基督教世界为中心,或以伊斯兰教世界为中心,以及如是等等。就中古西欧史学和阿拉伯史学而言,所受宗教意识的局限尤为明显。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发生和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出现的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壹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的。15、16世纪以后海上交通的空前发展,东西方之间和各大陆之间闭塞状态的打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为开阔。对中世纪教会和神学思想的批判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逐步把人们从宗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11、这些都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克服前人的某些局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壹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A.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记述了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壹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壹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通义(或译论各民族的风格和精神),不仅进壹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划壹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从纵的方面说,伏尔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从横

    12、的方面说,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为世界史”,而实际是“在我们西方造作的”。在这些方面,伏尔泰确实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继此之后,德意志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的格丁根学派历史学家,也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C.加特勒尔(17271799)的世界历史要览以及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19世纪中叶,德国兴起了由L.von兰克首倡的客观主义批判史学。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7卷,是壹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这部世界史反映了西方殖民大国

    13、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借兰克批判史学的权威而广泛扩散影响。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作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17361765年,英国J.坎普贝尔等人辑集了壹部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全书多达38卷。德国格丁根学派曾译出30卷,终因其体例驳杂而中止全译。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以及法国的人类文明进化史等。参和这类新型汇编的历史学家,既有近代发现和搜集的大量文物遗迹和文献为依据,又重视和运用近代实证科学的方法。由他们的著作辑集起来的大型汇编,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但也存在着缺陷:第壹,

    14、在总的倾向上,仍然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世界历史的中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视同陪衬;第二,没有把世界历史作为壹个由分散发展为整体的过程,分区分国的编列体系在专题专章的记述中依然可见;第三,忽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而也就难以从最根本方面探索和阐明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规律和趋向。中国学者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主持译刊四洲志,内容包括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魏源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有关的史志和中外著述,写成海国图志50卷,于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

    15、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史地巨著。和魏源同时代的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对各国的史地沿革,社会演变,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不过,俩书的作者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魏源以为“万里壹朔,莫如中华”;徐继畲认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而万方对中国则仰之如辰极。这壹传统史观到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家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这俩派历史家都从外国历史寻求变法或革命的借鉴,因之所写外国历史多偏重于各国之治乱兴衰,目的在于说明变法和革命是国家强弱存亡之关键。但他们仍没有能够用变革的思想编写综合性的世界历史,据以编写某些外国历史的蓝本又多半是直

    16、接间接地出于西方学者之手。但在西方近代史学的影响下,他们已开始对中国中心论的传统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之谬论。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对资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壹些西方史学家对前壹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另壹方面,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日益深入缜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形态学派历史学家适应这壹发展,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O.施本格勒(18801936)和A.J

    17、.汤因比(18891975)把世界历史见作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壹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壹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G.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且须重新定向。他后来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和集中由许多历史家执笔的文字说明,也都体现出同壹倾向。和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见法。L.S.斯塔夫里阿诺斯近年出版的全球历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是,近代西方史学的缺陷且没有因此得到根本克服。唯心史观,

    18、基于民族偏见或文化偏见而形成的关于东方历史即将消逝或必然长期停滞的宿命观点,仍然阻碍着世界历史这壹学科的发展。苏联科学院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多卷本世界通史,这部通史具有和西方同类编著相区别的明显特色。它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被压迫、被侵略民族的历史,且且力求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苏联学者的这壹著作,深化了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为世界历史这壹学科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壹步。可是这部巨著也存在着缺点:它没有完全从“欧洲中心论”的陈旧观念中摆脱出来,仍然以欧洲历史的分期决定世界历史的分期。在这个分期的框架之下,它多少是按社会经济

    19、形态依次发展的模式分述各民族、各国家和各地区的历史,以此突出客观历史规律的统壹。关于历史如何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问题,在全书中不占主导地位,因而没有得到作为壹个学科主题应当得到的全面和高度的重视。在中国,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四十年间,世界历史研究的进展很慢。40年代初周谷城开始把世界历史作为壹个整体进行教学和研究,于1949年出版了世界通史三册。这部书首先在中国打破用国别史编列为世界史的旧框架,反对以欧洲为中心,从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周谷城认为写世界历史应该诸区且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某壹时期以某壹区域为重点。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这些观点不仅足资参考,而且因

    20、其蕴蓄甚广,也富于启发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40年来出版了许多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人物传记及各种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等刊物,成为中国世界史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重要园地。1962年周壹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壹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这部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以时间的延续为经,以地区的分布为纬,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的起源到第壹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近些年来,仍陆续出过几部世界史,各有改进。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

    21、和方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而非割裂的、唯物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考察,是中国当代历史学家面临的方在开端的任务。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壹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K.马克思、F.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世界历史所作的论述,最早地、也是最为鲜明地突破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因而“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观,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

    22、按形态学派的说法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壹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俩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和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壹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且非壹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都壹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壹阶段;有的长期停顿于某

    23、壹阶段;即使属于同壹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可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壹性且非互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各异,先后不壹,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壹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壹客观过程而

    24、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且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可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仍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

    25、此,点和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壹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壹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可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仍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态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

    26、萌芽滋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壹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壹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壹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不是壹直存在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壹体的这壹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

    27、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和相邻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也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尽管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打破闭塞状态的程度和先后且不壹致,历史的横向发展过程仍然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且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壹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不会

    28、有程度较深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和此相应,人们就不可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上的以及其他方面的交往。不达到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没有程度较深和方面较广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历史就只能是各个地区相互闭塞的历史,而非联系密切的、结为壹体的世界历史。这是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诸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状态,尽管诸阶段的闭塞程度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只有当生产方式日益完善、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即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的发展才使愈来愈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地区分工和民族分工成为必要,人们对社会的依赖也就愈来愈超越过去对自然的依赖。由此造成的密切而频繁的交换和交往,也就愈来愈超越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界

    29、限。壹旦物质生产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壹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壹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壹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和壹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希腊人的早期城市公社发展到壹定水平,便开始向周围地区移民,广泛建立移民点。这些移民点和许多由之分出的城市公社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特别是扩大奴隶来源方面的联系,而这类联系又促进了希腊城市公社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公元3世纪及稍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

    30、欧洲的日耳曼诸族,当他们有了铁器,知道农耕,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从而具有壹定向外扩张条件的时候,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和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在他们的历史上,是适应纵向发展的横向发展。这个横向发展不仅在壹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他们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这就是说,横向发展促进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使世界各地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瓦解以及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如果壹

    31、个地区缺少和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美洲的玛雅文明,虽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创造了文字,但在横渡大西洋的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和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玛雅文明之所以长期停滞,缺少和纵向发展相适应的横向发展,无疑是壹个重要原因。由上可见,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俩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能够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壹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能够证明这壹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

    32、152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俩个方面结合在壹个统壹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世界历史全局概览人类的历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当前的世界,是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由极端缓慢到加速前进的结果。大约距今300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壹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壹时期中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最后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化。旧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内的劳动产品绝少剩余,因而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也绝少交换,不同原始公社之间极端闭塞。然而随着地理气候的变化和寻找新的食物采集基地的需要,早期人类不得不分支向新地区移徙。从已知的考古发掘材料来见,处于能人阶段的人类主要只是活动在东非和南非。到了直立人阶段,人类分布的范围除了非洲中部偏南之外,已经扩大到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到了智人特别是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移徙的范围进壹步扩大,壹部分由西伯利亚极东跨过当时可能存在的陆桥进入美洲,壹部分由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进入大洋洲。人类的这种移动是非常缓慢的,大约经历了300多万年之久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战略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最全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