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 资源ID:1407948       资源大小:50.08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及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7大循环:海洋及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8

    2、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及绝对湿度之差。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

    3、断面的水量。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及降水量的比值。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5裂隙率:裂隙体积及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及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8结合水:受固相表

    4、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及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及岩石总体积的比值。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及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15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及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16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

    5、水时的含水量。17饱和差:饱和含水量及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1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及饱和含水量之比。19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20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22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23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24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1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2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3含水层:能够透

    6、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4隔水层:不能透过及给出水,或者透过及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5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6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7潜水面:潜水的表面。8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9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10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11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13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14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15承压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16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7、17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18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19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20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2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

    8、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7渗透流速: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8有效空隙度: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及岩石体积之比。9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及相应渗透途径之比。10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11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12流线: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的流向及此线相切。13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段时间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14层状非均质: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为均质各项同性,但不同岩层渗透性不同。1毛细压强:凹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2毛细饱和带: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的带。1总溶解固体: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

    9、的总量。2变温带: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3常温带:变温带以下,一个厚度极小的温度不变的带。4增温带:常温带以下,随深度增大而温度有规律地升高的带。5地温梯度: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时地温的增值。6溶滤作用:在水及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7浓缩作用: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8脱碳酸作用: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9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

    10、的作用。10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11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及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12溶滤水:富含CO2及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之为溶滤水。13沉积水:指及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14内生水: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物质分异和岩石变质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生成的水。15总硬度: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16暂时硬度:指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及碳酸根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结合的硬度。17永久硬度:

    11、指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及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结合的硬度。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5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6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7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形成的泉。8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形成的泉。9侵蚀(下降)泉:当沟谷切割揭露含水层时形成的泉。10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形成的泉。11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

    12、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形成的泉。12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水位处涌溢地表形成的泉。13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及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1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15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2激励: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激励。3响应: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响应。4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

    13、含水岩系。5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1地下水动态: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随时间的变化。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3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4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5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6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1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

    14、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1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2成岩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成岩裂隙中的地下水。3风化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4构造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5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用连续的多孔介质的理论来研究非连续介质中的问题。1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3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1地下水资源;能够长期稳定地供

    15、出一定数量的地下水量。2补给资源量;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3储存资源量;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利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在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1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出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2土攘次生盐渍化:由于过量补充水分,使土壤层中地下水位升高,毛细水带达到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表土壤不断积盐逐渐变为盐渍土的现象。3土攘次生沼泽化:由于过量补充地下水,使其水位升至地表附近的现象。4地面沉降:松散沉积物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其水头降低,致使松散沉积物受

    16、压而产生的一种损失高程的地面变形现象。5地面塌陷:由于采矿或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缓慢和连续的地面下沉现象。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 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体。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 循环和 地质 循环。4水文循环分为 大 循环和 小 循环。5水循环是在 太阳辐射 和 重力 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 蒸发 、 降水 和 径流 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7主要气象要素有

    17、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 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 、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 孔隙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和可溶岩石中的 溶穴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分选程度 及 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6毛细现象是发生在 固、液、气 三相界面上的。7通常以 容水度、含水量、给

    18、水度 、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及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 大小 及 多少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 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 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2岩层按其透水性可分为 透水层和不透水层。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 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 类型。4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5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6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及地表水

    19、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 排泄和 蒸发 排泄。7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 上升 ,含水层厚度 增大 ,埋藏深度 变小 。8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面 下降 ,含水层厚度 变小 ,埋藏深度 变大 。9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 上升 ,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 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 降低 ,含水层骨架发生少量回弹,空隙度 增大 。10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密度 加大 及含水介质空隙的 增大 容纳。11承压含水层排泄时,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 变小 及含水介质空隙 缩减 。1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 层流

    20、 和 紊流 。2据地下水运动要素及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 稳定流 和 非稳定流 。3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 愈大 ,渗透流速就 愈大 。4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 愈大 ,水力梯度 愈小 。5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 渗透性能 。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 愈强 。6流网是由一系列 流线 及 等水头线 组成的网格。7 流线 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及此线相切。 迹线 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8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 等水头线 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及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9流线总是由

    21、 源 指向 汇 。10如果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 径流强度 ,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 大小 。1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的液面对液面以内的液体产生附加表面压强,而这一附加表面压强总是指向液体表面的 曲率中心 方向;突起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 正的 表面压强;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液体,附加一个 负的 表面压强。2拉普拉斯公式的涵义是:弯曲的液面将产生一个指向 液面凹侧 的附加表面压强;附加表面压强及张力系数成 正比 ,及表面的曲率半径成 反比 。3. 包气带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 变大 。渗透系数随着含水量降低而迅速 变小 。

    22、1地下水中含有各种 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 以及微生物等。2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甲烷 及 硫化氢 等。3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高的阴离子有 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重碳酸根离子 等。4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高的阳离子有 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及 镁离子 等。5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中常以 重碳酸离子、钙离子 及 镁离子 为主;高矿化水则以 氯离子及 钠离子 为主。6一般情况下,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 硫酸根离子 为主,主要阳离子则可以是 钠离子 ,也可以是 钙离子 。7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 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

    23、附作用和混合作用。8据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溶滤水、沉积水 和 内生水 。9在低矿化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盐为主,阳离子以钙离子、镁离子为主。随着蒸发浓缩,溶解度小的钙、镁的碳酸盐部分析出, 硫酸根 及 钠离子 逐渐成为主要成分,继续浓缩,水中硫酸盐达到饱和并开始析出,便将形成以 氯离子 、钠离子 为主的高矿化水。10当含钙为主的地下水,进入主要吸附有钠离子的岩土时,水中的钙离子便置换岩土所吸附的一部分 钠离子 ,使地下水中 钠离子 增多而 钙离子 减少。1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 和 味道。12地壳表层有两个主要热能来源:一个是 太阳的辐射 ,另

    24、一个是来自 地球内部的热流 。13根据受热源影响的情况,地壳表层可分为变温带、常温带、 和 增温带 三个带。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补给来源、补给条件 及 补给量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3及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 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 人工补给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 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 和 下渗补给含水层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 和 植物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 排泄去路、排泄条件 及 排泄量 等。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

    25、方式有 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上升泉 及 下降泉 两大类。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下降)泉、接触泉 及 溢流泉。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及 接触带泉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 及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 渗入-径流型 和 渗入-蒸发型 两大类。1地下水系统包括 地下水含水系统 和 地下水流动系统 。1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 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 。2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 水量、盐量、热量

    26、、能量 收支不平衡的结果。3降水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影响潜水的 补给 ,从而使潜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 抬升 ,水质 变淡 。4气温、湿度、风速等影响着潜水的 蒸发 ,使潜水水量变少,水位 降低 ,水质 变咸 。5潜水动态受季节影响明显,雨季补给量 大于 排泄量,潜水位 上升 ,旱季补给量 小于 排泄量,潜水位 下降 。6潜水动态可分为 蒸发型、径流型 及 弱径流型 三种类型。7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 大气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地下水流入量、水汽凝结量 。8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支出项一般包括 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发量 。1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

    27、上坡度由 陡 变 缓 ,岩性上由 粗 变 细 。2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岩性由粗变细,从而决定了岩层透水性由 好 到 差额,地下水位埋深由 大 而 小 ,补给条件由 好 到 差 。3天然状态下的洪积扇中,由山口向平原地下水排泄由 径流 为主转化到以 蒸发 为主。4天然状态下的洪积扇中,由山口向平原地下水的水化学作用由 溶滤作用 为主转化到以 浓缩作用 为主,矿化度由 大 到 小 。5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及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势由 高 变 低 ,岩性由 粗 变 细 ,渗透性由 好 变 差 。6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及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下水埋深由 深 变 浅 ,水化学作用由

    28、溶滤作用 为主变为 浓缩作用 为主,矿化度由 小 变 大 。1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 以及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2在干旱、半干旱平原盆地中,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 上升 会使蒸发浓缩作用 加强 ,引起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 咸化 。3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 生活污水及垃圾、工业污水及废渣 以及 农用肥料及农药 。二、1裂隙水按其介质中空隙的成因可分为 成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 和 构造裂隙水。2构造裂隙网络的裂隙按其规模可分为三个级别:微小裂隙、中裂隙 和 大裂隙。3目前研究裂隙介质的方法可分为三类:等效多孔介质方法、双重介质方法 和 非连续

    29、介质方法。1岩溶可划分为 地表岩溶 和 地下岩溶。2常见的地下岩溶形态有 溶孔、溶蚀裂隙、溶洞 和 管道。3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 以及 水是流动的。4. 可溶岩一般有 卤化物岩、硫酸盐岩 和 碳酸盐岩 三类。5. 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是 水的流动性 。6. 岩溶的发育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及 停滞衰亡阶段。7. 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发育及地下水流动是相适应的。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可以区分为 非饱和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 及 区域流动系统。 1地下水资源具有 系统性、可恢复性 及 调节性 等特征。2地下水资源

    30、可分为 补给资源 和 储存资源 两类。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及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8降水、蒸发及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及饱和差成正比。 ( )1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 ( )2坚硬岩石中也存在孔隙。 ( )3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4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 ( )5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有影响。 ( )6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响。 ( )7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 )8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 )9裂隙率是裂隙体积及不


    注意事项

    本文(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