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之古诗歌阅读.docx

    • 资源ID:13946710       资源大小:160.14K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之古诗歌阅读.docx

    1、高考之古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一、(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选B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

    2、贫困。“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二、(2018全

    3、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选D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

    4、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诗的大意为: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由诗歌的大意可知,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

    5、的感觉;作书后,诗人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三、(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精 卫 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6、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 解析: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

    7、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

    8、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二轮复习定向一、聚焦考情大稳定(1)从材料来源看,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的热点;(2)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3)从考查方式上看,选择题与问答题平分秋色;(4)从设问方式上看,小切入点是命题的趋势;(5)从学科素养上看,主要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小创新(1)题型略有变化:选择题“5选2”改为“4选1”,分值相应由5分调整为3分,选择题难度也随之略有降低;(2)与课内结合更为紧密:2018年全国卷和全国卷

    9、在选择题中均与课内篇目结合命题,所“学”与所“考”结合更紧密。二、诊断学情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第1讲诗歌读懂层面“三管齐下”通诗意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

    10、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11、。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示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 卫 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提示信息开篇

    12、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提示信息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提示信息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提示信息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13、。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

    14、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

    15、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

    16、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即时巩固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 山 溪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

    17、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提示信息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提示信息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

    18、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提示信息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提示信息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2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3诗歌正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

    19、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4找出“情语”易分析(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准做题目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听楚语,厌

    20、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解析:选C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21、成后面的题目。成都大阅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属櫜(g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提示信息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提示信息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提示信息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提示信息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2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3诗歌正文准翻译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之古诗歌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